古典名著改编文的解读与教学

2018-04-15 05:13阮美好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9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廉颇晏子

阮美好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除各类文体的现代白话文以及文言文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文本,这类文本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文本的思想内容源自古典名著,而表达语体为现代白话文。因此,这类文本既带着古典名著色彩,但又不是古典名著;既被赋予了现代白话文色彩,但又不是普通的现代白话文故事。经过再三考究,笔者把这类由古典名著改编而成的文本命名为“古典名著改编文”。下面对这类文本的解读和教学进行详细分析。

一、古典名著改编文的多元解读

古典名著改编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无法跟现代白话文相比,但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这类文本选编进教材的必然性在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古典名著作为传统文化的宝库,是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文言表达几乎从未走进过学生语言交际应用层面的语境下,如何让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如何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古典名著进行改编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对教材选文进行文本解读的目的,在于发掘文本的最大教学价值,从而找到合适的教学内容。目前,不同层面的解读者对古典名著改编文有不同的解读倾向。

一是教材编者的多元解读。不同版本的教材编者,对这类文本的改编和选编的角度存在差异。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在入编教材的过程中,编者对其进行了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的改编。如沪教版,“完璧归赵”入编三年级下册(第13课),“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则以《将相和》之名入编四年级下册(第35课)。如苏教版,编者只选取了“负荆请罪”编进六年级上册教材(第5课)。以《将相和》命名的文本被选编进多个版本的高年级教材中,如语文A版、语文S版、浙教版、冀教版、人教版等。古典名著改编文在沪教版教材中,均定位为历史小故事,呈现出“短”“小”“精”的样貌:篇幅短,删减了详细的叙事;故事小,聚焦主要事件,把“完璧归赵”与后面的“渑池会见”“负荆请罪”分开,降低对原著逻辑关系的理解难度;描写精,聚焦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言行描写。在苏教版教材中,名著改编文则以历史小话剧的文学样式呈现,分为两幕,第一幕是蔺相如说服门人韩勃的情景,第二幕是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的情景。其他多个版本的改编文《将相和》,均在“古典名著”单元出现。

二是教者的多元解读。除了那些毫无文体与文本解读意识而把所有文本都读成(教成)一个模样的之外,具有代表性的解读主要有三种:第一,把改编文本直接当作故事,侧重紧张曲折的情节。在读故事中着重理清人物的关系和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思考人物言行,品味历史人物个性品质。这样的解读虽有独到之处,但会淹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条主线。第二,立足于读写结合,聚焦于人物言行,落实习作迁移。单从蔺相如看,有的抓其言语“一张嘴”,有的抓其动作“撞”“拼”“避”,把课文简单地解读为一般的人物描写类文章,教学过程衍变成指向习作的阅读过程。第三,定位感受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教者往往会从文中人物具有什么品质、从哪里看出来的等认同性和诠释性问题出发,将人物言行与人物性格(品质)作简单对应,最后留给学生的只是贴标签的概念化人物形象,改编文也俨然成了人物脸谱集。当然,教者的文本解读往往会以教材为依据,教材文本所呈现出来的样貌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者的解读,如沪教版的《完璧归赵》和《将相和》定位为历史故事,但不等于人教版的《將相和》也是历史故事。因此,教者必须把握古典名著改编文本的具体语境。

二、古典名著改编文的双重语境

1.把握古典名著改编文本的共性语境

古典名著改编文源于古典名著而又异于古典名著,原著本身的基调与色彩“与生俱来”,又因为改编而以全新的叙事样貌出现在特定的读者面前,这类文本具有如下特质:故事内容(文内语境)、情感意蕴(文外语境)、时代精神(历史文化语境)与原著基本保持一致。如改编文《晏子使楚》,记叙了晏子作为齐国的外交使臣访问楚国的事情。楚王依仗自己国势强盛,侮辱晏子以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以其机智幽默,针锋相对,讲究策略,结果完胜楚王,让楚王自取其辱。故事情节与原著虽有出入,如删减了晏子第二次出使楚国,楚王想再次侮辱晏子,与手下商量对策的情节,但改编文与原著一样叙述了晏子和楚王三个回合的交锋,情节曲折,矛盾冲突扣人心弦,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改编文保持了原著褒晏贬楚、扬正抑歪、扬善惩恶的情感意蕴,既褒扬了晏子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又凸显其能言善辩、机智幽默的鲜明特征。与此同时,改编文也保持了原著的国与国之间的形势和外交文化。与原著迥异的是话语基调(言语语境),改编文以现代白话文呈现,形成全新的文本叙事样貌,从而也让学生获得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因此,教者必须把握改编文本的共性语境,寻找到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在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跟文本对话、引导读写迁移等方面体现出改编文所具有的特质。

2.把握古典名著改编文本的个性语境

改编文带着原著的烙印,其文体也体现出原著文体的复杂性。如《晏子使楚》节选和改编自《晏子春秋》,原著处于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初期,本身就“具有多种文体属性,是一部体制特殊的古典文学作品”,“既有诸子散文的思想性、人物传记的记人性,又有小说化的虚构和叙事,是一部体制特殊的古典文学作品”。[1]《将相和》节选和改编自《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在人物传记体方面吸取了先秦史传如《穆天子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长处而又有所创新,形成了史学文体的“一家之言”。《史记》对虚构情节、传神写照、草蛇灰线等小说技巧的运用,创新了历史的记载方式。《史记》理想化、浪漫化、传奇化的写人方式,对后世传记文学产生了诸多启迪。《史记》寄托着司马迁崇高的历史著述宗旨,同时也渗透着他极高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分,其文汪洋恣肆,笔法纵横不羁,使其人物传记“保证了传主生平事迹的真实可靠,又为人物形象的典型化提供了方便”[2]。《晏子春秋》和《史记》的相同之处是以事写人,前者是以多事写一人,后者是以一事写多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在相互勾连的故事中写了蔺相如、廉颇、赵王、秦王、赵奢、赵括、李牧等人,连蔺相如、廉颇的门人也有精彩的刻画。两者不同之处是《晏子春秋》所载晏子故事并非全为信史,而《史记》则是一部严肃的史著。因此,教师在解读古典名著改编文的时候,必须把握文本的个性语境。

三、古典名著改编文的教学指导

古典名著改编文的复杂性,导致了教学内容选取的复杂性,不同版本教材节选和改编的不一致,也导致了教学借鉴的困难。因此,这类文本该教什么、该怎么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这类文本的教学不能只作“了解和欣赏”,也不能局限于“教教材”。其次,这类文本的故事内容(文内语境)、情感意蕴(文外语境)、时代精神(历史文化语境)与原著基本保持一致,教学时不能脱离原著语境而作随意的生发与发挥。最后,这类文本的语体是现代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改编文或受制于原著的文言语境,可进行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互文对照阅读,让学生借助熟悉的语境体验文言语境,与历史人物进行穿越时光隧道的对话,彰显改编文作为名著引读的功能。因此,笔者建议这类文本可从侧重读和侧重写两个方面明晰教学思路:

一是侧重“读”的教学思路。此教学思路源于触碰传统文化、走向名著的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是了解古典名著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和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方法。

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是指了解知识背景,例如,通过阅读和介绍,了解《晏子使楚》节选和改编自《晏子春秋》,《将相和》节选和改编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各自原著所涉及的时代、思想、文化有大致了解。语文知识的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了解相关文体知识,例如通过《晏子使楚》了解《晏子春秋》具备诸子散文的思想性、人物传记的记人性和小说化的虚构与叙事;通过《将相和》了解《史记》纪传体史书的文体特征,理解鲁迅对《史记》所作出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价;另一方面是了解相关写作知识,例如通过《将相和》了解《史记》在确保人物事迹真实性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典型事件、虚构情节、传神写照、对比烘托等小说手法凸显人物形象的写法。

阅读方法包括如下几种。提问法:如“晏子使楚遇到了哪些问题?他是怎样做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写人物的‘笑?”等,在阅读中设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想象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展开故事情景的画面想象,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感受,以达到准确理解的目的。预测法:例如,可以设计“晏子第一次反击成功之后,楚王对待晏子是否会有所改变呢?”“蔺相如‘完璧归赵后,秦王会如何对付赵国呢?”等问题。联想法: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带到阅读中,例如,可以设计“蔺相如位居于廉颇之上,是否就凭着‘一张嘴?”“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中,他会想什么,说什么呢?”等问题。互文对照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原著风貌。演读法:在演读中感受人物形象,为人物身上传递出来的正能量所感染;感悟人物语言对于凸显人物精气神的作用,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是侧重“写”的教学思路。此教学思路源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教学目标,其教学内容是获得文本讲述完整故事、运用多种方法灵活刻画人物形象的言语借鉴,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古典名著写人的手法很多,但需要抓住文本中最具特色的写法,且是学生需要学、能学会的。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叙事和写人技巧,需要在真实叙事和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等方面获得长进。

以《晏子使楚》《将相和》为例,二者在叙事方式上都体现为一波三折,层层蓄势,最终澄清大是大非的同时凸显人物形象。此外,二者在细节描写上都聚焦人物语言。晏子的话之所以有力击中楚王要害,除了内容本身具有说服力之外,关键在于他运用了“三段论”的科学推理方式,确保结论的正确与不可争辩,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大前提),“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小前提),“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结论:进,楚国是狗国;不进,楚国是礼仪之邦)。再来看蔺相如:捧璧至秦,设秦理亏之局——“那時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施计完璧归赵,显秦理亏之实——“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以牙还牙,逼秦王就范击缶——“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忍辱退避,唤醒廉颇君子心——“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掷地有声的语言是人精气神之流露,蔺相如的语言对于赵王是承诺,对于秦王是武器,对于廉颇则是唤醒的力量。有生命力、能生长的语言,既离不开科学思维,也离不开人的精气神。让学生学会叙事,学会捕捉人物有代表性的语言,古典名著改编文无疑可以提供极好的范式。

参考文献

[1]徐峰,尹玉珊.《晏子春秋》文体辩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2]潘定武.《史记》文体的文学史思考[J].学术界,2015(5).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廉颇晏子
项目驱动,让古典名著更具生命力
晏子的车夫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小燕子
负荆请罪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作用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