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之外,还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即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文言文蕴含着浓厚的中国传统德育文化,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可挖掘的德育要素,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文本与德育的结合点,于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德修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岳阳楼记》为例,具体分析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在题解中丰富道德文化
文章题目、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都可以作为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点,教师可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同时,对学生在德育上进行多角度的熏陶。比如《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北宋的一代明臣,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然而其成才过程充满艰辛,深刻地诠释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宋名臣言行录》中记载:“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少年刻苦读书的求学经历对当代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致使很多学生沉迷于物质追求与网络游戏,攀比成风,不知学习的意义,没有理想,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教师在《岳阳楼记》教学中可引入范仲淹的读书经历,揭示范仲淹少年胸怀大志、勤奋自勉的可贵品质,启示学生树立志向激励自己成长成才,做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有获得感、有价值的人。
古代像范仲淹这样在逆境中不畏艰难成才的人有很多,如抓萤火虫来当灯读书的晋代车胤,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的晋代孙康,凿穿墙壁引邻舍烛光读书的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屡次向人借书读的明代文学家宋濂等,他们对待逆境的乐观态度、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要以育人为本,抓住文章的题目、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挖掘传统精神文化,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二、在品读中体验情感
朱熹曾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尤其是借景抒情的古代散文,情景交融,须耐心反复细读文中景物描写,紧密结合创作背景,才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从文中景物描写入手,从中发掘作者的情感态度,加深学生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渗透古代优秀的精神文化,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景抒情,将理想抱负寄托于所描绘的“洞庭湖雄伟壮阔的形势”“淫雨霏霏,凄凉阴森的秋景”“风光明媚,恬静愉快的春景”三大景象之中。这些景色宏伟壮阔,意境深邃,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勾勒画面,还原情景,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景中人物所感所思。比如分析文中凄凉阴森的秋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抓住“淫雨”“阴风”“浊浪”“薄暮”“虎啸”“猿啼”等具有典型特征的事物,想象风浪的狂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天色的晦暗(“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薄暮冥冥”)、航行的危险(“樯倾楫摧”)和气氛的凄凉(“虎啸猿啼”)等画面。再结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理解“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一句的含义。此文写于作者“庆历新政”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不断遭受得势朝官攻击谗害,从朝廷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先后改降六任地方官,先任河东陕西宣抚使,后迁为陕西安抚使知邠州(今陕西彬县)、又改知邓州(今河南邓州市),此文即作者任邓州知州时所作。可见,范仲淹笔下凄凉幽深的秋景正是其亲历多年的封建官场的写照,各集团间为自身利益相互争斗,失势者或被杀戮,或被贬谪;得势者为防止失势者东山再起,在被贬迁者离开朝庭后,攻击气焰更盛,“论奏不已”,直至彻底毁灭对手。范仲淹同年进士、好友滕子京的遭遇就是如此,《宋史·滕宗谅传》中记载:“御史梁坚劾奏宗谅(滕子京)……(范仲淹)力救之,止降一官知虢州,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后徙岳州。”范仲淹与滕子京的遭遇相似,所以“忧谗畏讥”说的并不仅仅是“迁客骚人”的感受,也是作者心中难以言喻的悲苦,空有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却难以施展,而终日饱受“退亦忧”“进亦忧”之苦。接着,教师可利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作者的思想感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历来是中國文人尊崇的处世哲学,同样遭遇贬谪,白居易发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向隅而泣的迁客之言,范仲淹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的为国为民情怀。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范仲淹的超脱源于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国家百姓,感受不以个人荣辱或喜或悲的人生观的可贵,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发其对伟大人格的向往。
三、在讨论中树立道德标准
务实有效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能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质疑、深思、感悟、论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其思辨能力。这种通过学生自我体验习得知识、掌握能力的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积极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道德文化的博大精深,明确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同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尚浅,知识经验贫乏,思想认识水平低,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要善于往积极方向引导,以更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岳阳楼记》思想内涵深厚,教师可选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极具教育意义和启发性的名言,围绕这两句话的含义、思想渊源、影响等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首先,教师可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虽然学生的理解多种多样,但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超越个人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追求,不仅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还体现出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做人的境界,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人心的悲悯,激发学生对人性美的向往。其次,教师可让学生由这两句话联想历史上的类似的人物及其名言。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范仲淹忧乐观的思想渊源和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连贯性。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后作补充和总结,范仲淹的这一思想上承孔子的忠君思想、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与自信心,下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民意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献身精神、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报国壮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前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有一个总体上相对清晰的认识,提高对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的判断能力,增强对现实生活中消极思想的抵抗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即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判断依据,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角度去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息息相关,个人的努力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社会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传颂至今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之所以被一代一代人铭记,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对推动社会进步、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四、在写作中深化道德认知
写作需要调动起一个人的所有记忆、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情感积蓄,所谓文如其人,写出的内容也反映着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流露着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练笔,将课堂上所学的有益思想观念经过思维加工,内化于心,形成文字。比如完成《岳阳楼记》的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一方面强化学生对范仲淹思想的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社会责任感与自身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不是非要做多么伟大的事才称得上有社会责任感,树立从小事做起的意识。教师还可将食品造假、偷税漏税、贪污受贿等社会新闻作为材料,让学生结合《岳阳楼记》的思想写一篇评论。写评论,既能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中的思想观点,更深入地把握文章原意,体会人物情感,还能帮助学生深化道德认识,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写作是促进学生巩固、吸收、内化有益思想观念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为更有效地渗透德育,教师应准确把握文言文内涵与德育的结合点,做好写作引导,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之中深化道德认知,提高道德意识。
但丁说:“知识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而道德却能弥补知识的缺陷。”道德决定能力和知识的价值,一个人如果道德品质出了问题,出众的能力、渊博的学识则失去依附,将不为世人认可而变得毫无意义。思想品德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的任务恰是培养思想品德素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必要又可行。但教师还须注意三点:一是要善于利用文言文的语言、意境、作者情感等进行德育教育,切记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否则,难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二是注意把握德育教育的分寸,以免冲击知识教学;三是正确把握批判与继承的度,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