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关海玲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增长,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速度,更要考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要求,还是我国产业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产业结构升级是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针对产业结构升级也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十三五”规划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供给侧改革使产业结构能够向更加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污染防治是场重要战役,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也提到了除了要打好污染防治这场战役之外,还要明确目标和任务,在源头上进行防护和治理。基于此,研究我国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已有多名学者深入研究了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升级这两者的关系。传统观点“遵循成本说”,认为环境规制的增强会使企业支付更多的治污费用,这增加了企业成本,影响企业的发展。然而,“创新补偿说”对传统的“遵循成本说”提出了质疑,多数学者基于“波特假说”[1],认为环境规制的增强能够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水平从而有效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中立观点则认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可能是积极影响,也可能是消极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原毅军等(2014)把环境规制分为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两类,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最终得到这两者都会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李光锋(2016)通过加入中间变量研究中介效应得出了环境规制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4]。李晛(2016)通过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得出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系数两者之间呈现倒“U”型特征,在环境规制相对较弱时,会对产业结构调整有逆向影响,当跨过这一门槛后,环境规制会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促进作用[5]。程中华等(2017)以中国城市为对象研究得出在工业化中期和后期环境规制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在初期没有通过检验[6]。郑金玲(2016)认为在我国环境规制会对产业结构起到促进作用[7]。
对现有文献梳理的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有以下几点:第一,指标单一化。采用单一指标测量环境规制强度太片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干扰,没办法全面准确地反应环境规制强度。第二,数据不可得。原毅军(2014)、黄清煌(2017)等人综合利用废水排放达标率、SO2去除率、烟(粉)尘去除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这四项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权重等一系列计算后得出环境规制强度。这种方法相对合理,能够全面反映环境规制水平。但由于各个统计年鉴自2011年以后不再发布各种污染物的排放达标情况,使得这几项指标自2011年以后的数据发生缺失。
鉴于此,本文选取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2003—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借助王勇等(2015)环境规制强度衡量的方法,以单位污染物排放量的治污费用来表示环境规制强度[8],按照赵连阁等(2014)将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标准化后进行加总,再用标准化后治污费用比上述加总后的值以此来衡量环境规制的强度[9],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产业结构会受到诸多要素的干预,在此探讨的核心对象是环境规制。本文选取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来研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运用Eviews10.0软件建立pool工作文件,再进行相应的检验。借鉴已有文献本文选取除环境规制外的6个控制变量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i是省份(i=1,2,…,30),t是时间(t=1,2,…,14),εit是随机误差项。
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时间范围为2003—2016年,由于西藏自治区的统计数据存在一些年份和指标的数据缺失,故将西藏的数据从样本中删除。本文所有的原始数据都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分省年度数据、《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的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
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升级(IND)。该指标目前没有固定的测定方法,本文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来衡量。
主要解释变量:环境规制强度(ER)。将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标准化后进行加总,再用标准化后治污费用比上述加总后的值以此来衡量环境规制的强度。
本文用SPSS软件将以下四组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其转化函数为:
μ为均值,σ为标准差。计算环境规制强度的各个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测量环境规制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控制变量:(1)外商直接投资(FDI)。多数研究表明,FDI能够为我国引进发达的生产技术和可供借鉴的管理经验,影响我国的需求和供给,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2)人力资本水平(EDU)。人力资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这里用普通高校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数的百分比来表示。(3)人均GDP(PGDP)。人均GDP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根本,可以综合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本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变量。(4)自然资源禀赋程度(NR)。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能够决定产业结构的选择。本文用采矿业和农林牧鱼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百分比来表示自然资源禀赋程度。(5)政府干预程度(GOV)。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和指导,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和干预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进一步使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本文选取地方性财政支出与地方GDP的比值来衡量。(6)居民消费水平(AC)。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变量之一,需求的变动会影响生产的变动,居民的消费需求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具体指标的表示如表2所示。
表2 指标体系说明
对面板数据,Eviews10.0软件提供了多种方法来检验单位根,考虑到单一的检验方法会产生误差,本文采取LLC(用于同根情形)和Fisher-ADF、Fisher-PP(用于异根情形)三种检验方法对各个变量执行单位根检验,如表3所示,各变量都显示平稳,因此省去协整检验步骤直接进行模型构建。
表3 面板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
构建模型首先要对面板数据实行维数检验,判断是个体和时点单一变化、还是两者都在变,再判断该模型是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回归。首先用似然比F检验方法判断应该用混合估计模型回归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其次用Hausman检验方法判断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回归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回归。
表4 似然比F检验结果
表5 Hausman检验结果
似然比F检验表明(见表4)应该拒绝原假设,即排除混合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见表5)显示个体随机和时点随机均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最终决定选择建立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
经过上述分析后,利用Eviews10.0软件对我国30个地区2003—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终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可决系数R2达到0.940 705,表明该模型已经概括了被解释变量中的绝大部分信息。
表6 模型回归结果
为判断模型的构建是否合理,回归结果是否可靠,还需对面板数据模型的残差序列采取单位根检验。Eviews10.0中提供的LLC、Fisher-ADF和Fisher-PP这三种方法的结果均拒绝原假设,如表8所示,以上三种方法都通过了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可判断上述设定的双固定效应模型是合乎本文研究的,回归效果较好。并且表7残差的截面相关诊断结果显示各个变量都存在截面相关。通过Eviews10.0软件得出的结果中,截距项是由常数项和随个体和时点变化的部分共同组成的,可表示为αi=c+ηi。表9反映了后者的情况,不同的截距项解释了没有被放入模型的其它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表7 残差截面相关诊断
表8 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
表9 个体及时点固定效应的截距项估计结果
根据表8的面板模型回归结果可知,各个指标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不再逐一说明,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ER的系数为正,且有较好的稳定性。表明环境规制将会倒逼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强度提高1%,产业结构升级就会提高0.032 2%,支持了“波特假说”,符合本文的预期。
(2)除环境规制外其他控制变量。一是FDI系数显著为正,FDI每提升1%,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将会相应增加0.050 7%,这说明从全国层面上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而是通过显著地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了产业发展与升级。二是EDU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负效应,与预期结果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本文选取的用每万人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这个指标不能够充分体现各个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三是人均GDP系数为负,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抑制作用,因为不同的人均GDP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现象。四是NR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自然资源禀赋程度每提高1%,产业结构升级提高0.791 1%。五是GOV系数为正,政府干预度每提高1%,产业结构升级提高0.684 5%。这表明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有意识地干预和管制市场,使各个产业能够合理均衡地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本文首先从理论方面阐述了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根据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环境规制会倒逼产业结构升级,接受了“波特假说”。(2)在我国范围内不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但由于本文是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起研究的,可能不存在这一假说的地区将存在这一假说的地区遮掩住了,不能说明所有地区都不存在这一假说,所以我们不能松懈对环境的保护。表9的截距项估计结果显示了不同省份及年份的固定效应不一致,表明未包含在模型中的一些次要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不同的,进一步说明产业结构升级与地理位置和随时间不断发展有关。基于上述研究的结论,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
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规制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并不断改进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参照国外一些法律法规对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进行调整。完善国家的相关政策,根据产业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合理设置环境规制强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企业进入壁垒,引导和干预企业向排污少、产能高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倒逼作用。
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选择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毕竟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绝不能缺少农业(粮食)和工业(生产原料)的支撑和供给。
完善绿色消费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积极影响社会公众消费观念的养成和消费行为的引导,从而改善消费结构,我国应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资产投入等方式使企业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鼓励消费者行为,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提倡正确的消费理念,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消费者都能够成为绿色消费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