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静
【摘 要】 基于游戏在精神与行为存在的双重维度上,幼儿的游戏教育是实质价值与形式价值上的统一。对于幼儿园时期的儿童来讲,客观的理论课程教育不能成功地引导他们学习知识,基于幼儿对于游戏的热爱,我们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教育他们学习知识,掌握课程。
【关键词】 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学习探索的过程,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游戏,为了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应该从游戏的视角对课程进行整合,提供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机会,丰富的游戏时间,并且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一、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和游戏的意义
1.课程的本质。当代的教育发展阶段,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幼儿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灌输式的理论教育逐渐消失,加入了更多的游戏化活动元素,但是课改刚刚实施,游戏化的幼儿教育方式也未被广泛使用,导致幼儿园课程虽有游戏的环节,但是,出现游戏是教师的游戏,活动也是教师的活动的现象。从根本的原因看来,是因为教育者没有真正理解课程的本质。幼儿园的游戏化课程的实质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大多数研究学者认为幼儿园课程中,幼儿是课程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的主体,所以无论是游戏还是理论课程,都应该从幼儿的立场上来考虑,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选择幼儿喜欢的游戏,以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教授幼儿,这样,幼儿园课程才不会变成教师独裁的工具,幼儿才不会变成命令的执行者。
2.游戏的意义。游戏对于儿童就像水对于鱼,幼儿离不开游戏,甚至幼儿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就是游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生命中存在游戏,儿童的表现力与创造性在游戏中体现,儿童缺少游戏,也就缺少健全、完美的心智。游戏就像一扇打开的、明亮的窗户,有关周围世界的概念与观念通过这扇窗子源源不断地流进孩子的心中。游戏就像火花,它点燃儿童探索求知的火焰。”
对于儿童来说,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游戏是他们的特权,也是一种别致的学习方法。很多看似天马行空的游戏,他们对现实事物的想象和虚构都是他们想象力和思维的过人之处,假如加以鼓励、保留和培养,在未来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对于幼儿园来说,游戏和课程可以有很多联系,虽然课程与游戏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各自有各自的特點,看似不能被混为一谈,但是以幼儿作为他们两个的中间介质的话,游戏与课程就是一体的了。游戏能带给孩子以放松和自由的情绪,而课程具有目的性,通过游戏的放松型教育过程,带领幼儿达成学习课程的结果,这是一个合格的幼儿园应该做到的事情。如果二者关系处理不得当,会让孩子感觉游戏不是自己的游戏而是教师的游戏,教师在课程中占据的主导性地位过大,会让幼儿玩游戏的乐趣不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游戏能够生成课程、课程可以依托游戏来达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自己的地位,保证幼儿的教育过程能成功的达成。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方法
1.保证儿童充分的游戏时间。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增加游戏时间则意味着传统教学时间变少,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活动、自主选择的机会,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目前的教育状态中,大部分教师虽然客观上认同游戏是幼儿园学生的主导活动,但是从他们的主观实施状况来看,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仍然占据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给儿童上课、演示、讲解仍然是教学中主要的上课方式。虽然并不能完全否认传统教学方式的价值,但是时间告诉我们这样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幼儿需要乐趣,需要大量的游戏时间,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给予这些,幼儿将失去对幼儿园课程的兴趣。
为了改变目前的状况,首先要求教师改变课程观念,将大量的游戏整合到幼儿园课程当中去。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创建具有教学意义和教学内容的游戏环境,这样的方式使课程和游戏一体化,这样,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才有实现的可能。
2.合理选择和提供丰富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信息和符号的综合,它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是潜在的,只有儿童将全身心都融入其中时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意义,所以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要求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中,大部分幼儿园能给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多是单调有限的,很多时候几种教育课程都是用同一种游戏材料,这样情况下久而久之儿童就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
蒙台梭利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她设计出一整套帮助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游戏材料,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提供了实践基础。
3.教师确定在游戏中的角色。教师作为儿童游戏的创建者,为了确保儿童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是儿童游戏的反应者,游戏时,教师应敏锐的察觉儿童的各种需要,并及时予以帮助。教师是游戏中儿童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在游戏时,要善于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是儿童游戏的参与者,在游戏中积极扮演幼儿需要的角色,做到和儿童一起游戏,共同进步。
4.“原色教育”。将游戏精神渗透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在理性思维模式下的实践操作活动,教师要以接纳和认同作为前提理念,这种实践活动我们称其为“原色教育”。红黄蓝三种基本色,这三种颜色互相混合,可以产生其他任何颜色,所以我们将其称为“原色”。当代的研究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用“原色”比喻幼儿根据自己的基本经验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是他作为一个人类个体最基本真实的心理特征的体现。所以“原色教育”主张儿童回归自己的生活和本真的行为习惯,并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向外拓展、开发儿童的能力,紧扣以“底色、本色、亮色”为原点做文章。这种观念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根据每个幼儿自身不同的特点结合游戏的方式实施教育,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
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幼儿园课程离不开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能使课程结合游戏的作用,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扮演儿童需要的角色,摒弃教师占据课程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达到教育儿童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艳丽,金柱伟.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理论清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8):57-60.
[2]吴瑞传.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0-221.
[3]袁婷婷,师远贤.基于混龄游戏的幼儿园课程建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6(2):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