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内容选择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为例

2018-04-12 11:24
关键词:科研成果概论语言学

徐 今

(大连理工大学 中文系,辽宁 大连 116024)

一、转化的意义

研究型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是有违大学立校之本的。实际上,科研与教学两者相辅相成、互动发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将科研成果合理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反哺课堂教学,可扭转教学和科研的对立关系,最终形成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良性循环。

从教学层面来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解决课程教学的滞后性问题;可疏通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上,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师把自己或他人在科研中获得的新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形成资料丰富、观点新颖、逻辑清晰、充满活力的教学内容,必然会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从科研层面来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地体现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并通过不断地适应教学需求而不断地获得科研产出,使教师的科研成果更加“接地气”。当然,以探索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研究和以基础性、系统性为主要特征的本科教学有相互对立的一面,教师的科研产出不可能全部来源于教学需求,但至少应该有很大部分来源于教学驱动。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学术素质。教师把平时在科研工作中所养成的缜密思维、科学方法、创新意识、严谨学风、探索勇气于无形中传给学生,可以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术素养。

二、选择转化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意、盲目或仅凭教师的个人喜好去选择要转化的内容。否则,会使教学内容偏离既定轨道,产生负面效应。科研成果是海量的,应依据什么原则来选择转化对象呢?

第一条原则是“大纲原则”,即依据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需要转化的科研内容。“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十门专业必修课之一。教育部对这门课程制定的教学大纲规定[1],该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观阐明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起源及发展等基本理论,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不难看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主要目标任务是:(1)传授基本的语言学知识;(2)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3)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首先要围绕课程教学任务的达成来加以选择。有的教师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理论课属性持有不同意见,认为“语言学概论”不仅仅是门理论课,也应面向应用,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基于这样的认识,对科研转化内容的选择就必然大相径庭。实际上,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大学,将一门课程的核心性质锁定为理论课还是应用课抑或是不同的比例,应从学校本身的性质出发。作为研究型大学内的一门理论性质的课,不能注入过多的应用性内容而改变理论课的课程属性。应用性内容在“语言学概论”课里可围绕理论要点适度扩展,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相关阅读或实践,但决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条件许可,可单独设置“应用语言学”选修课。

第二条原则是“问题原则”,即针对该课程存在的普遍的、突出的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角度选择一定的科研成果,将之转化为适当的教学内容。“语言学概论”课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不太受欢迎,这和其突出的学科地位不相符合。课程不受欢迎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这门课是基础理论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不宜掌握[2]。二是这门课在课程内容上和“现代汉语”课有一定的重叠,易使学生感到厌倦[3]。这些问题是制约“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时必须加以重视,要把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转化的导向。

三、转化内容的具体选择

(一) 基本的语言学知识

基本的语言学知识是指“语言学的价值和意义”“语言学的基本范畴、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语言学的历史和主要理论流派”等[4]。“语言学概论”课的通行教材是徐通锵、叶斐声编著的《语言学纲要》,这本书的导言、第一章“语言的功能”及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的内容均是基本的语言学知识。

基本的语言学知识虽然在全书中占比不大,但却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掌握全书的结构框架,形成科学的语言观。然而,这部分内容的授课难度较大,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如“语言的符号性质”“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一些教学内容引发了学界较为持久和激烈的讨论,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任意性问题”。还有一些重要的内容在导言里一带而过,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语言学的价值”“语言学的历史和流派”等。教师应该对这些教学内容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式进行强化。在讲授这些问题时可进行以下科研成果的引入:

1.引入索绪尔的基本语言思想

语言和说话的关系、语言与符号的关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特征、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等内容直接来源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部现代语言学经典著作。引入索绪尔语言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基本内容,无疑有助于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综合理解。

2.引入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理论和讨论

主要包括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萨丕儿-沃尔夫假说、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和现象发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非常重大且有魅力的理论问题,引入相关的理论观点和讨论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语言的基础地位及跨学科性质。

3.引入任意性和相似性的讨论

引入这一科研成果,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也有助于学生把握西方语言学流派的发展和理论基点。

4.引入西方语言学简史

通过这一引入,可让学生看到语言学研究可采取的多样化立场及取得的各项成绩,让学生理解语言学为何在西方可以称得上是一门重要的甚至是领先的科学。

(二) 基本的语言知识

基本的语言知识是指“人类语言的一些基本情况”“人类语言的一些基本类型和关系”“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基本规律”“人类语言一些基本结构的描述”[4]。这些语言知识广泛分布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第三章到最后一章。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在课程内容上有近三分之一的重叠。重叠内容主要在语言结构部分,这种重叠在我们看来是不可避免的。“语言学概论”将语言的基本属性认定为一套符号系统,那么就必须细致地描写语言系统内各个分支层面(语音、词汇、语法)的语言结构。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无疑可通过具体分析汉语的语音结构、词汇结构、语法结构来解析语言的结构面貌,这就导致了“语言学概论”课程与以汉语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重叠。如何减小重叠的比重,是缩减“语言学概论”课程中语言结构部分的内容和课时,还是进行其他的调整?《语言学纲要》这本主流教材在语言知识的安排上有一定的局限——语种知识太少,同时在语料选择上也多为汉语例子,少量使用英语、俄语例子。可以说,“语言学概论”课程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比较欠缺语言类型学知识。编者在他所处的时代不具有掌握大量语种知识的条件,但授课教师在类型学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的当代,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引入语言类型学成果。这样“语言学概论”课程语言结构部分重点讲解的是不同语言的结构差异和结构共性,就和重点讲解汉语语言结构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有了重大区别。

语言类型学知识的科研成果,应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语言结构部分重点引入,更应该在全书范围内进行大胆引入。因为,“语言学概论”阐明的是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起源及发展等的基本理论,其观察视野本该遍及更多类型的不同语言。如,在讲解“语法范畴”的“格”概念时可引入匈牙利语的21个格,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并充分体会到语言的多样化和差异性。

授课教师除了多读语言类型学的专著和论文外,还可以从两个专门的网站获取语言类型学的科研成果[5]。两个专门网站:一是世界语言结构图册(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简称WALA),上面有免费电子版材料可供使用,网址是http://wals.info。该网站资源丰富,共描述了58 000多个数据点,涉及2 560种语言。二是德国Konstanz大学的共性档案库(The Universals Archive),由Frans Plank 等人建立,网址是http://typo.uni-konstanz.de/archive。该网站几乎搜罗了有史以来所有类型学研究所概括的共性规律。

(三) 语言分析能力

语言分析能力是指能够对一些语言理论观点进行分析推导,能够对语言材料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归纳概括。这一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的语言学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后实现的[6]。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应贯通在全书的各个重要章节,当重要的语言学知识或语言知识传授完成后,教师可考虑引入相关的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

进一步的问题是,该引入哪些科研成果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呢?当然,应该是那些带有普遍语言学性质的内容或具有对比语言学性质的内容。如,“不同的语言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充分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一般性的语言理论,在讲解相关知识点后,可引入陆俭明先生“英汉对否定是非问句的不同回答”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得出分析结论的同时,也强化了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认识。再如,“语义特征分析法”是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新近产生的语义分析法,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分析法,可引入除亲属关系以外的语义场让学生进行分析,并充分感受这一分析法的优势,以及初步明晰这一分析法的分析困难和存在问题。

四、结语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既要把握科研内容的选择,也要注意“量”和“难度”的适度,更要注意授课方法。方法的不同根本上取决于转化目的旨在传授知识的科研转化,可以主要采取讲授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科研转化,应该多采取提问法、讨论法,还可配合采用辩论法、调查法等。教师积极地将学科内成熟的或前沿的科研成果以科学的方式转化为教学内容,必将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既是课程改革的途径之一,也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概论语言学
科研成果转化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