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反思与对策

2018-04-12 11:24倪万英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教学课堂

倪万英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62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便捷,加上日趋平民的价格,因而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目前,大学生痴迷手机的程度非同一般,大学校园内随处可以看到学生边走路边低头看手机、边吃饭边看手机、边骑车边看手机……在课堂上,学生同样玩手机,而且很普遍。

一、当前高校的课堂教学状况

目前,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很普遍。常态是:上课时有的在刷微博、看小说,有的在逛淘宝、玩游戏,还有的在聊天,很少有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大都低着头,没有任何回应;教师提问题,学生一问三不知。这种现象令教师非常头疼,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情绪,干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校园里甚至流行着“钱包诚可贵,流量价更高,为了玩手机,二者皆可抛”的顺口溜。2018年4月19日《科技日报》报道:“4月16日,腾讯教育——麦可思公布了《2018年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该调查显示,超八成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也有近八成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1]“79%的大学生坦言,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如果以每节课45分钟来计算,学生平均每节课玩手机的时间是13.9分钟,差不多占到三分之一。”[1]

可见,目前许多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手机依赖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二、大学生痴迷手机的原因

(一) 我国大学环境整体宽松

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我国目前大学阶段的学习是较为宽松的。

大学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使大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生活,同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大学里课程少,自由活动时间多,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全面发展自己兴趣和挖掘自己潜能的良好契机。但是,在异常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如何打发多余的时间,如何释放充沛的精力,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问题。

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2周岁。从法律上说,18周岁是成年年龄,意味着这个年龄的人应该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有一定的自制力。事实上,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可以说是在家长、老师的一路呵护、超高期望下成长起来的,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普遍不高,面对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充足的空余时间,很多大学生无所适从,不懂得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智能手机作为现在大学生的必备品,以其强大的上网功能,填补了大学生的空余时间,很多自制力差的学生也将课堂时间花在了手机上”[2]。

(二) 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和人际交往的需要

当前,手机价格越来越亲民,功能越来越全。无论来自哪里的学生,都可以拥有一部时尚的手机,使得喜欢时尚的大学生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同时,手机不断增多的社交、购物及娱乐等功能,更是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以至于在课堂上也“难以割舍”。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社交、看小说、玩游戏、听音乐、做PPT、浏览新闻等非常普遍。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社交软件的比例高达70%以上[3]。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在上课的间隙下意识地去查看微信、QQ或刷朋友圈。可见,手机的确可以满足学生的时尚心理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心理学表明,手机成瘾与其社会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通常,学生的手机成瘾程度越高,越容易焦虑、恐惧、害羞、自卑。在现实生活中,这类学生通常较为孤僻、冷漠、压抑,实际上他们非常渴望与外界交流,但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手机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虚拟的空间,这个空间比现实世界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宽容,也更为隐蔽。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他们能更有效地排解焦虑和压力。然而,学生毕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他们越是渴望排解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就越依赖手机。过度依赖手机则容易成瘾,而手机成瘾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焦虑、恐惧和自卑,于是他们愈加沉迷于虚拟世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国内学者研究表明,高度依赖虚拟世界的群体相较于依赖程度小的群体,其社会焦虑、偏执等心理特征更为明显或严重。[4]

三、对策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形势下,教师的备课内容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即不仅要备教材及教辅资料,还要备学生。也就是说,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课堂教学采用的依然是“讲授法”或“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能将知识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教师与学生缺少交流和互动。如果教师一味单调地使用这一种教学方法,势必无法提起学生的上课兴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再者,目前教学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无法跟上网络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自己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阅新的知识和信息,部分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学,所以对教师讲授知识的依赖性亦越来越低。有的学生只不过为了应付考勤而被迫坐在教室里。如果教师只管自说自话,学生自然会被精彩的网络所吸引,课堂上玩手机也就不可避免了。

客观地说,大学生在课堂上沉溺于手机的副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学生来说,一旦沉溺于手机,学习成绩必然受到影响。当学生“玩手机”成了一种习惯,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一边听教师讲课,一边时不时地打开手机看信息,根本无法做到专心听课。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毫不听讲,神游天外,自顾自地低头看小说、玩游戏,对课堂教学内容一无所知。长此以往,则严重影响学业。对教师而言,当他看到教室里只有自己唱着“独角戏”,下面的学生低着头玩手机,没有任何回应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自己的心血白费了,或者说是“对牛弹琴”,心情当然会大受影响。为了提醒学生,教师通常会提问,而学生则一问三不知。这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授课积极性。

对此,许多学校想出了解决办法,即利用手机进行辅助教学。据调查,在使用手机进行辅助教学的群体中,69%的群体用它进行课件或教材分享;51%的群体用它开展教学互动,比如回答问题、投票和抽奖等;还有五成的群体用手机进行点名、签到。其实,这样做还远远不够。不妨换个思路,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手机协助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学习提供帮助。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已十分强大,某些方面几乎可以与电脑相媲美,比如其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到海量学习资料等。上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查找新知识。这样,学生就不会只顾低头玩手机了。

(二) 推行多媒体教学,加强教学互动

现在的高校几乎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样,课堂就比较生动,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上。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优势。第一,利用多媒体影像生动直观的特点,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可以补充大量教材中没有的资料信息,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书本知识、资料信息与时代脉搏同步,从而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资料信息滞后的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使一些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直观表述的现象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第三,能够增加师生交流,有利于师生互动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把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师生之间资料和信息的双向交流与共享,同时可以克服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迪克西[6]指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对课堂管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合作、融洽的课堂氛围,以便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而不是“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求他们立即作答或自己讲出答案”[5]。教师推行多媒体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就是一种有效课堂管理的手段。

(三) 实施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在法律专业教学中,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或者让学生明白某个概念或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即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辩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每组学生讨论的结果通常都不一样。也可以采用提问法或主动回答问题的形式,让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从而带动其他学生参加进来。若班级中比较活跃且擅于积极发言的学生较多时,可以让他们主动发言,相互辩论。若班级中活跃的学生较少,则可以采用提问式。需要注意的是,若被提问到的学生沉默不语,不可以直言批评学生,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会造成更加沉闷的局面,不利于活跃班级的气氛。学生若感到自信心受挫,则必然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上。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入有趣的案例分析,学生则能聚精会神地参与。

(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教育的目标是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现成知识,而应着眼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很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判断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要让学生明白,要获得这些能力,自己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有了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才有可能把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到课堂学习上。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的现实需要,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主动学习、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意识,进而提高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同时,要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特别是参与个人感兴趣的学习项目和研究项目,以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大学学习的快乐,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之中,自觉摆脱“手机控”。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学生之歌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