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倩莹,刘韵秋,马亚丽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49;2.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134)
严复牢记救亡图存使命,发出科学与爱国的呐喊。特殊的时代背景及自己的经历,丰富了严复的爱国思想,他以“凡可以治愚者,不问中西新旧”的思想为指导,主张学习西方、开阔国人视野,为旧时期的中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思想的精髓仍具有时代价值。
严复成长在中国最动荡的年代,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深重;清政府腐朽无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1877年,23岁的严复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海军。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如火如荼,他深入英国社会,了解其运行机制,并潜心研究英国资本主义理论家的著作,为危机中的中国寻求生机。严复在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期间,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并将之介绍给国人,体现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1]。透过西方资本主义繁荣的表层,严复把自己研究的触角伸向了其深层,亦即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驱动力——思想理论[1]。
经过几年的留学,严复切身感受到西方发展强大的根本原因:“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旨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2]严复具有远见卓识,指出西方的科学方法和自由的民主制度是其强盛的根源。于是,他审时度势,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教育,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关注社会现实,整合自己的思想,拯救国民于水火之中。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严复沉下心来分析中西发展差距,发现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观念、科学技术对西方的富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科学应该与国家的富强联系在一起,并指出科学是国家富强之本。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需要进步的教育,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救国论”等一系列发展近代中国教育的举措。
洋务运动受挫,使严复认识到富强之基不在于坚船利炮,而在于科学方法。他致力于介绍西学的哲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以改变中国士人的思维方式,提出国家兴旺富强的根源就在于“格致之功”。格致即科学,首先致力于探索科学方法,为此严复翻译了西方的《穆勒名学》《名学浅说》等著作,提醒人们在注意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获取知识的方法。西方的逻辑学被认为是“科学之科学”“方法之方法”[3]。于是,严复向国人介绍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方法,期望国人提高思辨能力,掌握科学知识,提升国民素质。
严复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他是中国引进社会科学的第一人,是倡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汇流的先驱。严复把西方自然科学的思想原理灵活地用来分析近代中国社会,使西学在东渐的过程中本土化。振聋发聩的《天演论》指出:自强保种,救亡图存,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还用力学知识来分析中国社会,形象地指出一个家庭如欲发展,虽有种种阻力,但家中成员如能“齐心耦意,沉毅有力”,这些阻力就会为向心力所胜,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如果家中不和,内讧频起,离心力扩张,此家就殊难支撑了。所以,“离心力尤可谓阻力也”[4]。
从科学的应用上来说,严复的科学应用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科学当作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通过推广科学技术来“富国阜民”;二是把科学当作启蒙的武器,用科学扫除迷信,即开民智[5]。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观点、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向西方学习,严复认识到深受封建礼教约束的中国人民的迷信与愚昧,他反对一切顽固守旧的理念,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主张用民主而非专制的方式来保存民族之自强。
严复主张“根本救济,端在教育”。他认为,“逮甲午东方事起,以北洋精炼而见败于素所轻蔑日本,于是天下愕然,群起而求其所以然之故,乃恍然于前此教育之无当,而集矢于数百年通用取士之经义。由是不及数年,而八股遂变为策论,诏天下遍立学堂。虽然,学堂立矣,办之数年,又未见其效也,则哗然谓科举犹在,以次为梗……此时吴国数千年中莫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6]”他反对“八股”应试教育,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素质教育。“鼓民力”即体,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是智育、德育的基础;“开民智”即智,民众的智慧是国家富强的重要原因;“新民德”即德,摒弃“三纲”,提倡“平等”,反对封建旧道德的缺陷。三者中最难的是“新民德”,“至于新民德之事,尤为三者之最难”[7]。严复强调改造社会宜从“人心风俗”入手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提高民力、民智、民德的办法解决当前异乎寻常的文明危机[1]。总而言之,严复希望通过渐进、改良的道路,实现教育救国、振兴中华的目的。
严复还打破封建旧社会的传统旧例,提倡女子教育,认为这是中国可以走向强盛的基础;应该积极兴办资产阶级学校,把教育分为三段,即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每个阶段所学的内容都是由浅入深。在兴办资产阶级学校的同时,引进西方的教育方法,并且提倡学习,反对死读书的中国传统学习方法。他还提倡实业教育,以实业救国,指出“中国今日自救之术,固当以实业教育为最急之务”[6]。只有实业教育,才能为中国培养社会所需的专门人才。严复发现了科举取士的弊端,大力提倡人们从事农、工、商业,推崇实业救国。
当德国侵占我国胶州湾时,严复就特撰写《驳英〈泰晤士报〉论德据胶澳事》《论胶州章镇高元让地事》《论胶州知州某君》等文章,一方面,严厉谴责德国的侵略行径是“盗贼野蛮”,是“海盗行劫,清昼攫金”;另一方面愤慨于清朝文武官吏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1]。
严复出生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并且在台湾度过军旅生涯,这使他对台湾有着特殊的情怀,也使他能够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投身于反侵台、反割台的斗争中,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
《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举国悲愤。严复翻译了震惊中国思想界的《天演论》,他站起来呼吁:“欲求人助,必先自助。”他呼吁人们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日寇,保家卫国。他“期望用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以及能群者存、善群者存的道理启发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变法图强,坚决与威胁民族生存的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3]”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救亡决论》《原强》等一系列政论文章,与《天演论》译著相配合,唤醒人民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
对于反侵略战争,严复告诫人们要坚持抗战到底。他甚至还亲自参加反台割台的斗争,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在《天演论》中,他强调合群保种。为了保国保种,富国强民,严复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号召人民团结抗战。并进一步提出了为使国家富强的一统思想:统一才会使国家完整,人民才会有和平安定的日子。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严复对国家统一依然满怀信心,对捍卫中华民族的主权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心,大喊“黄种之权虽失,固当有自主之日”。在生命垂危之际,他仍心系国家安危,大喝“中国必不亡!”。
严复的爱国救国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仍不过时,对新时代大力发展科教兴国,建设人才强国,实现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科学技术不论是在严复成长的旧中国还是在如今的新时代,对国家富强所起的作用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将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中,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敢于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必然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基础性研究仍需要大力加强。因此,我们更应该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将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凝练一批大型科研项目。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着力破除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完善创新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大起来”到“强起来”,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办好继续教育,使我国向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
现在,我国的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要加快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积极推进大国办强教育的发展步伐,实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统则强,分必乱”是永恒的定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两岸问题一直让我们魂牵梦萦,“台独”分子蠢蠢欲动,不断地制造两岸关系发展的障碍。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一直极力打压主张两岸统一的人士,但是“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只会给台湾同胞带来灾难。虽然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总体上保持繁荣稳定的局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正视的问题:如一些人对国歌和国旗不尊重,甚至一些“港独”分子聚众闹事,扰乱社会秩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阻碍了中国梦的实现。
事物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严复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站在新时代,我们需要时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心系国家安危,“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不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