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基于自我激励教育的分析

2018-04-12 11:24徐欣怡
关键词:教育者培育价值观

徐欣怡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激励与自我激励互相融合、统一的过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知行合一的精神,需要教育者不仅要对学生从文本角度开展“普适性”的激励教育,更要从人本角度开展“差异化”的自我激励教育,即以“自我需求发掘、内部标准建立、良性发展养成”为着力点,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

一、自我激励教育及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 自我激励教育

“激励”一词源于心理学与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自我激励教育以激励理论与主体性教育为基础:第一,自我激励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发掘自我需求,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动机系统的一种教育活动;第二,自我激励教育是在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加强道德认知和体验,将道德准则内化为个人标准以调节自我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第三,自我激励是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环,自我管理是人主动调控自己思想、认知和行为的过程[2]。因此,自我激励教育是教育者在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管理以实现自我良性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约束力,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为了目标而自我努力的心理特征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 自我激励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价值

首先,自我激励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在动力。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过程中,培育与践行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激励意识和自我激励能力。其次,面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模糊、社会上层出不穷的行为失范、国际上各种势力的不断挑唆等问题,仅仅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因为灌输式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信服力。学科交叉研究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新思路。再次,从自我激励教育的角度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有利于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有利于学生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加强自我管理。

二、基于自我激励教育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力点

(一) 自我需求发掘:理论认知的“因事而化”

自我需求是自我激励的前提。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因此对自我需求的认识不够全面;大学生的知行具有差异性,因此对自我成就具有个性化的期待。所以,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工作。要注重解决关系学生个人利益的实际问题,着力“化解身心发展矛盾、满足成长成才期待”,在关心与关爱中打开学生的心理屏障。要在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理论认知教育中实现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要“因事而化”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需求的发掘,从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从大学生身心健康、学有所成的高度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珍惜大学生活。总之,通过关注学生自我需求、激发学生自我需求,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个人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激发学生为个人和国家而奋斗的内在动力。

(二) 内部标准建立:价值养成的“浸灌、滴灌”

内部标准是自我激励的依据。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社会化后主要靠个体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对于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大学生而言,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交互和裂变使他们面临着意识形态模糊和价值虚无的危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内部标准的形成。教育者需要以“自我评估、自我认知”为重点,“浸灌式”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身边事、热点事进行思考,学会用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道德准则正确评估自己的行为结果,促进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养成,把握自我驱动的方向。在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进行认知、思考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在不同的目标与行为中的道德体验给予“滴灌式”的反馈,对正向的目标与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协助学生形成正强化,对负向的目标与行为给予适时的批评并协助其改正,引导学生科学认知,从而使学生在对道德准则的认知、思考和体验过程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要求与个人的“个性”要求相结合的自我行为能力认知,在“自我评估、自我认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能够对自我行为进行调节的内部标准。

(三) 良性发展养成:道德文化的“育德、育心”

优秀的品德和心理特征是自我激励的内在精神。自我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的良性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所具备的优秀品德和心理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础,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培养:第一,人作为自我管理主体通过激励来规范自我行为是自我约束的体现。自我约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大学生要将自我约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自我约束力的形成,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二,人作为自我管理的客体激励自己是一种为实现目标而主动努力的心理特征,引导大学生形成这种心理特征,需要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认知、体验并积累通过努力而得到的获得感。在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对获得感形成思考与积累的习惯,分清目标中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促进学生在不断自信、自强的过程中形成为目标而主动努力的心理特征。

三、基于自我激励教育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

(一) 从“问”中“答”,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人的需求一般遵循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需要培养大学生的需求意识,教育者要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道德准则回应学生的需求,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生活、学习、思想上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力。从大学生入学适应、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直至完成学业的整个过程中,教育者都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解决好学生的暂时性需求,理性地分析学生的阶段性需求,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性需求。在理性分析学生的阶段性需求的同时,尤其要引导大学生把握好不同阶段的优势需求。大学生自我需求的发掘是优势需求挖掘和实现的基础,而大学生优势需求的挖掘和实现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优势需求,教育者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目标规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现优势需求而自我驱动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价值,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价值,在实现自我需求的同时促进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二) “键”“面”结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感

互联网为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了便利,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挑战。在网络信息超载与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要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一要利用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普适性价值引领教育,二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实现自己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教育者灵活运用“键对键”“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对于道德准则的认知、思考和体验中,潜移默化、趋利避害地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在与学生的“键”“面”交流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引导学生增强网络信息甄别的能力,提高网络学习的能力,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信息,服务于自己的成长成才。要引导学生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体验进行记录与积累、传播与弘扬,并将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碎片化的科学认知、思考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内部标准。

(三) 以“文”育“德”,营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践行的校园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修身养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大学校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践行的校园氛围,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激励的美德,包括立志、自知、自省、自警、自责、自制等,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内容。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校园氛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及校园品牌活动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二要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即发挥物态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校内创造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的环境,如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张贴名人名言、重大活动唱国歌和校歌等,陶冶学生的情操,赋予学生正能量;三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法律法规和学校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养成自我激励的美德和习惯;四要重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鼓励创优,大力宣传表现突出且具有优秀传统美德的师生的事迹,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的激励下健康成长。

(四) 以“行”养“心”,不断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心”是“行”之魂,“行”是“心”之归。“行”是检验大学生自我激励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行”即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转化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自觉行动,具体体现是“在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新风貌、新姿态、新作为”。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是在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施展自己的才华,引领社会风气之先,赢得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同时,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升华自己的思想,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持久动力。

猜你喜欢
教育者培育价值观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