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昂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这是一首的幽默曲,标题为“与蚊虫舞蹈”。在这个曲子中,作者刻画了蚊虫的形象,乐曲中欢快、精巧、机智、幽默等等这些特征,使这首作品给整部套曲增添了许多新鲜感。
这首《幽默曲》结构简单,由一个带有反复的乐段构成,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部分由第一、第二提琴在同音高上交替演奏大小二度的颤音,以此描写了蚊虫飞舞时的由翅膀摆动发出的“嗡嗡”声。
乐段的主题从第九小节开始。主题第一句的动机由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构成,该节奏型以主和弦(A大调)的下行分解形式呈现,表现出了舞蹈中欢快愉悦的性格。动机b同样是运用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然而它却是级进进行。第二句的动机则是由四个同音重复的八分音符结合后面一个小节的前八后十六节奏型构成,ab两段由于动机不同,所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对比性。
主题的呈式部分是旋律与伴奏的织体。伴奏部分为一拍一个的柱式和弦,很有规律。
或许是出于这首《幽默曲》轻盈特征的缘故,作者并未在弦乐组使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乐队的最低声部被控制在了小字组范围内。木管组与弦乐组所演奏的伴奏和弦初看上去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弦乐组只是对木管组的其中一些声部进行了重复。
在第二句的旋律之下,伴奏声部之上,第一提琴以十六分音符震音的形式作为主题的对比声部出现,为这首主调音乐加入了有趣的复调声部,使音乐的内容更加丰富。
之后,乐段进行反复,织体也有了较大的变化。旋律声部向上进行了八度的重复,下方由十六分音符震音的对比声部也相应地提高了音域。作者在这个地方加入了主持续音的声部,使乐曲原本欢快跳跃的风格变得舒缓,也变得更有光泽。
弦乐组所演奏的和声声部所处的音区看似与主题、对题声部重叠在一起,但由于音色的不同,所以在同一音区结合所产生的音响并不会显得很混乱。
b段的织体同样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它出现了全新的对比主题。这个对比主题从之前的一个声部变为了三度结合的两个声部,从而形成了和声性旋律,它们仍然是用震音的形式在演奏。主题与这个对比二声部混杂交织。在较低音区的和声声部中,出现了动态与静态持续音的两种因素。其中动态持续音是按照一定规律演奏的分解和弦震音,它与对比声部时而交错穿插、时而互不干扰。而静态持续音以长音的形式演奏柱式和弦,构成了和声的背景。这两种持续音因素虽完全处在同一个音区,通过音色的区分,保证了听觉效果的清晰度。
尾声部分在第一、第二提琴同音交替大小二度的颤音背景下,短笛最后一次演奏了主题旋律。音区上相距甚远的单线条旋律与单线条背景的结合,像是在描写舞蹈逐渐结束,人们逐渐散去的场景。
第41小节,作者通过对主题a动机的“节奏移位”,使同一种节奏的因素交错在两种不同的拍位,它们分别由短笛和长笛演奏。这种有趣的织体也为随即到来的强力收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Humorous Song》这首曲子主要运用了旋律与伴奏的织体。它的动机短小精炼,主题风格轻盈,节奏欢快,表现了人们在欢乐地跳舞。作者在这首乐曲中加入了快速十六分音符震音的对比声部来体现“蚊虫飞舞”的形象。主题从头至尾都是由长笛或短笛演奏,与弦乐部分的十六分音符震音在音区与音色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刻画出“与蚊虫舞蹈”的场景,仿佛这个场景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戴宏威:《管弦乐配器法》,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2】塞缪尔.阿德勒 著,金平、郭伟国 等译 配器法教程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