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彩萍,王丽梅,李廷保
(1.会宁县中医院,甘肃 会宁 730799; 2.会宁县人民医院,甘肃 会宁 730700;3.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当归丸大多是临床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经来腹痛的方剂。敦煌遗书[1]及古医籍中[2]记载同名当归丸甚多,主要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之效,但其药物组成主治病症侧重各异。通过对其所记载正名、异名当归丸列出方名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建立同名当归丸方药数据库,根据《中药大辞典》[3]分类标准对药物功效进行统计,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其频数频率,以期总结出敦煌遗书及历代古医籍中同名当归丸的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
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记载正名、异名当归丸作者、出处、成书年代分布情况见表1、表2。
表1 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同名当归丸作者、出处、成书年代分布表
表2 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异名当归丸作者、出处、成书年代分布表
通过对55首同名当归丸所涉及的118味中药频次≥3的药物频数频率统计分析,结果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当归丸选用单味中药频数频率分布表
将55首同名当归丸所涉及的118味中药统计研究分为21类。其中每类中药使用频数、频率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同名当归丸药物功效频数、频率分布表
由表1知: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仅南北朝、唐、宋、元、明、清6个朝代共28部古籍出现同名当归丸55首,按不同年代引用相同方剂重复计,则南北朝1部方1首,唐4部方7首,宋15部方40首,元2部方2首,明5部方12首,清1部方1首。由表2知:在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共7部古医籍中出现异名当归丸10首,其中唐1部方2首,宋3部方5首,元1部方1首,明1部方1首,清1部方1首。由表3知:所涉及的118味中药使用频率最高为12.33%,最低为0.23%,其中,44味药使用频率>0.5%,74味药使用频率<0.5%。现对使用频率>0.5%的中药分析如下:使用频率>10.0%的药物共1味(0.85%),3.0%~4.0%的药物共4味(3.39%),2.0%~3.0%的药物共6种(5.08%),1.0%~2.0%的药物共15味(12.71%),0.5%~1.0%的药物共18味(15.25%)。使用频率较高的7味药是加减组成同名当归丸的核心药物,而其他的用药体现了临证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等疾病的特色用药思路。由表4知:使用药类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31.96%),其次是活血化瘀药(15.98%),再次是温里药(13.71%),体现了补益气血、活血养血、温散寒邪的基本配伍药类,而清热药(9.36%)和解表药(4.34%)是治疗兼证的主要药类。
敦煌遗书及古医籍记载同名当归丸甚多,主要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之效,但其药物组成主治病症侧重各异,临床上主要治疗常见妇女月经不调、经来腹痛,也可用于头痛、痢疾、中风、虚劳、癍疹、痘疹、疥癣等疾病治疗。通过对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古籍记载同名当归丸的研究可知:历代同名当归丸组成核心药物以当归、肉桂、川芎、白芍、人参、附片、干姜等为主;核心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为主;敦煌当归丸主要以《伤寒论》四物汤、四逆汤及参附汤3个经典方为基础组成,临床上不仅运用于外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妇科、伤科、眼科及内科等。通过对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同名当归丸的研究,有助于探究敦煌当归丸组方用药的历史源流,尤其对敦煌古籍所载当归丸有更深入了解,为临床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子宫出血、产后瘀血等妇科疾病;小儿痢疾,头痛、中风、虚劳等内科疾病;癍疹、痘疹、疥癣、打扑伤损等外科疾病;目赤肿痛等眼科疾病提供更有效地用药配伍规律体系,使敦煌当归丸方剂临证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1]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1988:115-137.
[2]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2:316-324.
[3]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