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宏,刘志霞
(1.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镇原 744500; 2.陇东学院,甘肃 西峰 745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源于胃十二指肠,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甚至疼痛或烧灼感,伴有嗳气或恶心呕吐、餐后饱胀及早饱感等,但不能以系统性、代谢性或器质性病变解释其发病原因的胃肠道疾病[1]。截至目前,该病病因尚不清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措施。陈玉龙[2]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心身疾病。近年来研究[3]发现:肝胃不和证所表现出的消化不良症状是胃肠动力和胃肠感觉异常的结果,与脑肠肽的调控有关。此结果与中医学的“肝主疏泄功能关系着饮食物消化和情志舒畅” 理论相一致。王煜姣等[4]研究认为:疏肝理气法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抑郁状态并促进胃动力。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是治疗该病的基本法则,目前相关研究也很多。然而,由于该病病程长、证候复杂,治疗难获速效,长期用药既伤脾胃,又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甚或诱发焦虑、抑郁症,使病情加重。2015年2月—2017年1月,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庆阳市人民医院和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FD患者100例,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18~60岁,平均(36.18±6.32)岁;病程2~9年,平均(3.35±1.31)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8~59岁,平均(37.06±3.34)岁;病程2~8.5年,平均(3.43±1.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Ⅳ诊断标准[5]。(1)符合以下标准的1项或多项:①餐后饱胀不适;②早饱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烧灼感。⑵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依据(包括胃镜检查),必须满足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至少1项:①上腹痛(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生活);②上腹烧灼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生活)症状发作至少每周1天。
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以下至少1项:①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严重到足以影响日常生活),症状发作至少每周3天;②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按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辨证为肝胃不和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疼痛;②两胁胀满。次症:①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②心烦;③嗳气频作;④善叹息。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治疗前至少1个月没有使用过任何促胃动力的药物者;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者;④知情并密切合作者。
①不符合病例选择标准和纳入病例标准者;②有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者;③精神障碍者;④孕妇。
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口服联合穴位埋线治疗3周后,再给予单纯穴位埋线治疗3周。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醋北柴胡15 g,枳实10 g,法半夏10 g,生姜9 g,白芍9 g,炙甘草6 g,陈皮10 g,党参片10 g。1 d 1剂,加水1 000 mL,浸泡20 min后,常规煎煮2次,得药液300 mL,分早、晚温服。穴位埋线主穴:期门、中脘、梁门、足三里。配穴:若脾胃虚弱,加关元;肝胃气滞较甚,加太冲、合谷;便秘,加天枢;嗳气频频,加内关;肝胃蕴热,加曲池、合谷。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用注线法埋线,以一次性埋线针将羊肠线常规注入皮肤和皮下组织之间,外敷创可贴。1周1次。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70726289,每片10 mg),1次1片,1 d 3次,饭前30 min口服;盐酸雷尼替丁胶囊(由湖南尔康湘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0601,每粒150 mg),1次1粒,1 d 3次,饭前30 min口服。
两组均于连续治疗6周后判定疗效,并于治疗后4周随访。
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6周后及治疗后4周观测中医证候积分。按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相关评分标准,每个症状采用4级分级标准进行评分。0级:无。Ⅰ级: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Ⅱ级:症状明显,影响部分日常生活。Ⅲ级:症状严重,显著影响日常生活。根据症状轻重程度(0级、Ⅰ级、Ⅱ级、Ⅲ级),主症计0,2,4,6分,次症计0,1,2,3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采用尼莫地平法,以疗效指数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疗效指数为70%~<90%。有效:症状、体征有一定好转,疗效指数为30%~<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3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6周后及治疗后4周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3周后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6周后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4周对比,**P<0.0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上消化道动力功能紊乱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间歇性发作的自觉上腹部胀满、早饱或疼痛或烧灼感,伴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目前西医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其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精神因素与该病发病关系密切。研究[7]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肝的疏泄功能与饮食消化和情绪有关。首先,各种精神心理应激导致肝气郁结、脾胃气滞,表现为脘腹胀满,甚至疼痛、食欲不振、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其次,肝气郁结导致气血运行失调,出现心情抑郁或烦躁易怒,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此与现有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精神应激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柴胡疏肝散原方出自《景岳全书》,具有疏肝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醋北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性主升,为君药;枳实苦、辛、酸,微寒,归脾胃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的作用,性主降,为臣药。2药配伍,一升一降,使肝郁得伸、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清升浊降,则脾胃气机恢复正常,胃脘部胀满、疼痛及嗳气、恶心等症状可除。生姜、法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止嗳;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并制约醋北柴胡、法半夏、生姜之辛散,以防其劫肝阴而影响肝的疏泄;陈皮理气健脾,助消化;党参片补气健脾扶正,脾旺运化功能强健才不会受肝侮。以上药物共为佐制、佐助。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降逆止噫之效。崔晨等[8]研究认为:芍药甘草汤具有调节胃肠道平滑肌运动、消胀止嗳的作用。
由于FD病程长,病情复杂,证候虚实寒热错杂,故治疗应“多维度”综合干预。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的目的一是为了增强疗效;二是为了减少药物用量,以免大量使用药物损伤脾胃功能。穴位埋线所取主穴期门乃肝经的募穴,善于治疗肝胆疾病,采用泻法埋线可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中脘乃阳明胃经的募穴、腑之大会,善于治疗六腑疾病,其定位恰好在胃底部,针刺中脘穴能使胃肠蠕动增强;梁门是阳明胃经的郄穴,善治胃痛,消食积,开胃,增进食欲;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下合穴,在此埋线能够调节胃肠的蠕动,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提高多种消化酶能力,并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9]。马婷婷等[10]研究认为: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埋线具有促进胃动力、调节胃肠平滑肌运动功能的作用,且治疗效应可持续到疗程结束后12周。若脾胃虚弱,配关元穴扶正;肝胃气滞胀痛严重,加太冲、合谷行气开郁;伴便秘,配天枢通腑;肝胃蕴热、胸骨后灼痛、泛酸水,配合谷、曲池泻热;嗳气频频,加内关降逆气。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穴位埋线,可促使病情尽快得到缓解,既能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又有助于病情好转和预防复发。在药物与穴位埋线联合治疗取得明显疗效后,停用药物,单纯采用穴位埋线治疗以巩固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周、6周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持续下降(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的疗效优于西医对症治疗。治疗后4周随访,治疗组症状无复发,说明治疗效应维持时间长;对照组停药后症状有反复,说明西医对症治疗长期持续用药的意义不大。王荣芬等[11]研究发现:西药对症治疗的不良反应(恶心、腹泻)发生率为12.19%;中药辨证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7%。综上可知: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稳定,既减少了药物的大量使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保护了脾胃功能,适合临床推广运用。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17-229.
[2]陈玉龙.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研究与临床[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31-32.
[3]岳滢滢,刘松林,邢颖,等.从抑郁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肝胃不和证研究的思路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5):1136-1138.
[4]王煜姣,凌江红,张钰琴,等.疏肝理气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行为学及胃肠动力的影响[J].时珍国医学国药,2015,26(4):999-1001.
[5]张声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595-2597.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
[7]姜开妍,任路,邓雪.试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郁相关性[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6):91-93.
[8]崔晨,耿琦,李敬伟,等.蒋健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嗳气经验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4):23-25.
[9]邢家铭,盛雪燕,赵耀东,等.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选穴规律的文献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2):1684-1686.
[10]马婷婷,田小平,梁繁荣.循经远取与局部取穴针刺改善胃肠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3):48-51,65.
[11]王荣芬,杨玉良.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0):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