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艳
科普童话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作者将原本相对深奥的科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记叙形式,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科学知识,形成科学品质。那当科学与童话“美丽邂逅”,我们的阅读教学又该何去何从呢?
科普童话类课文,作者借助童话,将相关的科学知识蕴含在故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领学生获取文本信息,掌握文本知识,为后续的深入理解奠基。
在倡导语用教学理念的当下,很多教师关注文本语言、文体形式、作者的表达策略,但如果学生没有对文本内容形成基本的理解和认知,这种语用训练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对于科普童话这一文体来说,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文本中含有关键信息的重要语句,并通过揣摩这些信息与作者表达意图的联系,区分文本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学会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与提炼。
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作者通过骆驼妈妈带着小骆驼穿越沙漠,让小骆驼了解了自己的身体部位对供给营养、维持生命的作用。但文中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作用直接点明,而是借助骆驼妈妈、小骆驼和小红马之间的故事展开。如在教学课文第3自然段时,教师在学生了解语段内容的基础上这样组织教学:找出并圈画描写骆驼脚掌、驼峰和睫毛在穿越沙漠时的具体作用的语句。之后,引导学生尝试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脚掌——陷进沙子容易拔出来;驼峰——储存养料;睫毛——阻挡风沙。
在一篇生动的故事中探寻、甄别与科学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吸取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探寻、辨析中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
学生尚处于直观形象性的思维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图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同时,再对应这些图表深入到文本中进行阅读与理解,从而形成图文交融的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对科普童话的深入感知。
如《航天飞机》一课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航天飞机与一般飞机的不同点。教师设计了以下的表格,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具体描述的语言填表:
种类 具体特点 典型语句一般飞机航天飞机
这种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的方式,将原本散落在文本中的信息和特点快速地集中在表格中,有助于学生在提炼与概括中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一目了然,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感知能力的发展。
科普童话,说到底就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讲述故事契合了科普童话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就可以引导学生多方位接触文本语言。
朗读是学生对文本进行全方位接触的重要方式。只有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才能了解故事内容、感知人物心理、掌握语言知识。对于科普童话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洞察科普童话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跌宕起伏的内心变化。如《水上飞机》一课中,小海鸥初见水上飞机的疑惑和惊奇,了解水上飞机后的敬佩等,就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加以展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朗读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角色的对话,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小红马“喷着响鼻”那副冷嘲热讽的神态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加以展现,从而将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
朗读是学生进行故事讲述的基础。对文本中不同类型的语言,教师要给予区分对待,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认知共鸣,为复述故事奠定基础。
如果说朗读的过程,还是学生从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视角,以声音的方式诠释、表达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含义,那复述就是在尊重作者和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将零碎的认知进行有机串联,并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创造。
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以云雀飞行所到达的几个地点为线索,紧扣课文中的核心语句进行复述。而在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思维,对文本进行更加翔实的拓展,如“原本是一片森林,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色?”“现在黄沙飞舞,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具体描述。在学生讲述了课文中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转换视角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复述:将自己当作是云雀,将自己的经历回家分享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并注意讲述的条理性。
创造性复述不仅需要学生对文本拥有通透的把握与感知,同时也需要学生想象意识的参与。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要紧扣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内在关系展开。首先,以读促写,即通过类群对比的方式把握科普童话的文体特点,凸显“这一篇”的独具魅力之处。其次,以写促读,就是借助扎实的练笔实践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知。
在教学科普童话时,教师不能将教学的关注点局限在这一篇文本中,而要以教材文本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洞察科普童话与科普说明文之间在内容选择、结构形式和语言特点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科普童话的了解,丰富学生的认知。
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骆驼部位的作用之外,还让学生从信息呈现方式和语言特点上进行感知。随后,教师则为学生拓展了与课文内容较为接近的科普说明文《沙漠之舟》,让学生在自由阅读中思考:“这篇课文同样将骆驼作为描写对象,文中也同样涉及到了骆驼脚掌、驼峰和睫毛的作用,但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与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教师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中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认知意识:在呈现形式上,科普童话借助童话故事来展现,形象生动,易于被接受,而科普说明文直接表达,形式简洁;在语言风格上,科普童话力求生动自然、浅显易懂,而科普说明文重视精确、严谨;在内容信息上,科普童话以契合读者认知水平的话题为中心,内容相对简单,而科普说明文所涉及到的内容则具有一定的难度。
只有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学生才能更加敏锐地捕捉科普童话的文体特点和表达上的独特规律,在切实的阅读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知体验。
由读到写,已经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趋势,更成为了在阅读教学中践行语用理念的重要途径。而对于科普童话来说,由读到写的联结点就在于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科普童话在写作层面上的特点进行罗列与汇总,为学生的迁移仿写指明方向:
教学资源人物对话的描写提示语言的独特提示语在文中位置的变化课文内容《小稻秧脱险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跟踪台风的卫星》
有了这样的归类与分析,练笔资源的提炼可以就此开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教材文本为典范,在揣摩与辨析中进行练笔。
科普童话既有科学知识的严谨准确,又有童话的生动趣味,教师应从这一特点入手展开教学,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