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滋养儿童的言语

2018-04-10 01:28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1期
关键词:言语耳朵儿童

周 琴

提起阅读,自然而然我们就会想到用眼睛去阅读,而诺贝尔获得者莫言的阅读经验之一却是用耳朵阅读。我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则报道:“莫言与几位著名作家就‘童年阅读经验’题目进行座谈,其他作家都侃侃而谈自己的童年曾经读过哪些书,轮到莫言发言时,他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莫言.用耳朵阅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一次莫言去悉尼大学演讲时,曾明确提出了“用耳朵阅读”的理念。

在通信极其落后的中国古代,人们把能凭借耳朵将听到的各种知识和消息融会贯通,再通过自己的口告诉他人的人,称为“圣人”。“ 圣”繁体为“聖”,由此可见,听觉体验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多么高。

确实,用耳朵阅读,是儿童阅读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有助于儿童掌握多元化的读书方法。将用耳朵听来的言语世界和用眼睛看来的言语世界融合,可以帮助儿童从疏远语言到亲近语言,更直观地感受到言语的魅力,使其言语生命得到滋养。

一、用耳朵阅读,唤醒儿童的言语感受力

1.用耳朵阅读,唤醒儿童对言语的兴趣

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都是口口相传,其实这种吸收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用耳朵阅读的过程。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对各种感觉的等级做了分类,认为听觉最为纯粹,他把声音看作是感觉中最为理想的东西,且声音具有“抽象的物质性”,标志着“从空间向时间”和“从物质向观念”的过渡。(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用耳朵阅读,就是把文字变成声音,让儿童用耳朵接受言语,使得儿童的语言得到滋养,言语生命得到生长。

由于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不像表音文字那样简便易学,导致我国学生学习文字的难度远远超过国外同龄学生,造成了我国学生阅读的起步远远落后于国外。我是一所乡镇小学的语文老师,是从四年级接手这个班级的,班上大部分学生从小就不爱阅读,有的甚至连一本完整的书都没有看过,下课就喜欢疯跑、打闹,如何改变现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想到了“用耳朵阅读”。被称为“日本图画书之父”的松居直先生认为,使儿童喜欢书,不是靠文字,也不是靠图画,而是靠耳朵。倾听是学生阅读的开始,他们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来源于倾听。(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M].季莹,译.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每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听故事的经历,听不厌的百灵鸟广播,听不厌的评书,听不厌的神话、民间故事,还有听故事时或仰头相望,或伏于膝下,随清风明月、伴虫吟鸟鸣的温馨画面,在脑海中是永远挥散不去的。所以,用耳朵阅读,可以极大地唤醒儿童对言语的兴趣。

2.用耳朵阅读,唤醒儿童对言语的理解

用耳朵阅读是提升儿童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儿童必须掌握的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这四项本领有着连带的关系:“听”和“读”是输入信息,“说”和“写”是输出信息。一般而言,人们常常会重视用眼睛阅读,觉得听比看费时低效。不过,美国研究儿童听力的专家表示,孩子在12岁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这个时候孩子虽然已经能识字看书了,但还是很难看懂故事书。但是,如果爸爸妈妈将这些复杂的故事读给他听,他就很容易听懂、理解这些有趣的故事情节。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可以及时回答孩子的疑问,这样不仅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能慢慢地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扩大孩子的词汇量,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美国国家阅读委员甚至会将“为孩子读故事”描述为“孩子小学毕业之前都应保持的一种习惯”,而这样的好习惯,需要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培养。很显然,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能忽视用耳朵阅读的强大作用。

二、用耳朵阅读,滋养儿童的言语生命力

1.使儿童有一对“会吃语言”的耳朵

若使儿童喜欢上阅读,就要让他们的耳朵“会吃语言”。但是,只有语言使儿童感到好玩、有趣,他们才会主动把语言“吃”下去,变成自身的东西。让儿童“吃”语言,就要让他们多听父母与老师的朗读。在温暖的话语中成长的儿童,耳朵“吃”到的语言才会更多。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当然,教师也可借助手机上的听读软件让学生听书。在每周的午读时间,教师可以安排两次听书时间。首先,听读的作品必须是经典。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有趣、有益的课外阅读中得到健全的发展,为终生学习和精神成长“打底”。其次,听读的作品必须有可读性。语言或活泼风趣,或幽默诙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再次,故事性强,多悬念,时不时能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而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

2.确保儿童用耳朵“吃语言”的时间

在我们班,固定阅读时间是这样的:每天早晨的10~20分钟时间诵读传统经典,每天中午的就餐时间收听有声节目。教师固定“吃语言”的时间,并带领学生坚持下去,可以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从而形成一种习惯。在中午的午读时间,我带领学生听了这一学期的第一本书《木偶奇遇记》。一开始,我读给他们听,只见学生一个个睁大眼睛,托着腮帮,屏息聆听,就连班上那几个最调皮的学生也都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听,时间在我的朗读声中悄然而逝,直到下课铃打响,学生还追着问我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这便是故事的魅力。读了几章过后,我便安排班上几个朗读水平高的学生依次上来朗读。同伴听同伴朗读,也别有一番意味,朗读的学生会觉得特别自豪,读得特别带劲,听的学生因为是同伴在读,也觉得别有一番亲切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班学生就把这本书听完了。之后,我还让学生们自己推荐了几本读物,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一学期下来我们全班听了4本书。

3.教儿童用耳朵“吃语言”的方法

当然“大声读”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从头读到尾,单纯地让学生听。应该把握这样几点:(1)运用阅读期待,在适当的时候戛然而止,引起学生的思考,唤起他们听的兴趣。(2)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一些读书方法。例如,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停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时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想象,有时则可以让学生重复一下所听到的好词语和好句子。(3)教师示范读一定要声情并茂。文字的魅力都是在读中体现出来的,而学生听老师读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老师读书的语气和语调,也会学着如何有感情地读书。

之后,有很多学生爱上了听读。近两年下来,听书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书香也浸润了他们的心灵。班级中90%的学生喜欢听读并每天坚持听读。人均听读量达到了10万字左右,最多的有近80万字。

4.拓宽儿童用耳朵“吃语言”的时空

(1)自然之声入耳中。除了聆听从人的嘴里发出的声音,还要指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譬如,洪水泛滥的声音,植物生长的声音,动物鸣叫的声音……因为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居然变成了“宅男”“宅女”,只要给他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或电视,他就能一整天都待在家里。我想,这也是学生写作时语言空洞、苍白的原因。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在课间、假日能够亲近大自然,去听蜜蜂“嗡嗡”的飞舞声、燕子“唧”的一声飞过稻田、鸭子“噗”的一声跃进湖里……那该多好呀!作为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亲近大自然的作业:春天去听花开的声音,流水的欢唱;夏天去听荷花绽放的娇羞,知了的歌唱;秋天去听庄稼成熟的欢笑,虫子的呢喃;冬天去听北风的呼呼,白雪的簌簌……让各种自然之声进入学生的耳中。

(2)市井之声萦耳畔。顾宪成曾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的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身处市井之中的他们,也应该阅读周围的环境,倾听市井的声音。如让学生倾听校门口的道别声,菜市场的叫卖声,孩童玩耍的嬉闹声,父母的叮嘱声……这些生活中平淡常见的场景,有着最温暖动人的声音。

“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张定远.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因此,可以让学生多听听人们的讲话声,甚至彼此之间的争论叫骂声,也可附耳倾听。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人,交谈时语言各有特点。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地域特点的语言,会闪亮在儿童的言语生命里,终有一天也会闪亮在儿童的习作之中。

(3)音频之声入耳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声音营造的氛围比其他形式要更加直接。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听读软件,喜马拉雅FM就是国内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有很多作家也意识到了听对于儿童阅读的重要性,纷纷与这些音频分享平台进行合作。在“新声活·2015喜马拉雅大会”上,“童话大王”郑渊洁与喜马拉雅FM合作推出“舒克儿童故事机”,让他笔下的舒克、贝塔、皮皮鲁、鲁西西等经典形象在“耳朵森林”里出现。同时,在喜马拉雅FM里我们还可以听到曹文轩、沈石溪等许多国内知名儿童作家的多部作品,学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用耳朵来听可以让眼睛得到休息,让双手得到解放,儿童在上学途中,吃饭时,玩耍时,睡觉前,都可以“阅读”。这样把一些碎片式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不受时空的限制,日积月累,儿童的阅读量将会大大增加,也能享受真正的阅读自由。

三、用耳朵阅读,发展儿童的言语运用力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写道:“阅读是自我言语生命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了作品的价值。阅读总是在为言说、为写作作准备,是在给言语生命积蓄资源和能源。”(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用耳朵阅读,最终还要指向儿童对言语的运用能力,即言语表现。言语“表现”包括“说”和“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言说,如复述故事,一分钟新闻播报,小小辩论会等,在各种形式的说中提升儿童的言语能力。

“写”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最高表现,其能力的形成,是教师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学生大量阅读的结果,当然这阅读既有眼睛的看,也有耳朵的“看”。教师应注重捕捉习作的契机,让学生把眼睛看到的,尤其是耳朵“读”到的独特体验充分表述,以写促“读”,这样更能滋养儿童的言语。

如一位学生在《春之声》中写道:

春天里的一个清晨,我被一阵“沙啦啦”的声音唤醒了。下床拉开窗帘一看,呵呵,原来是春雨唱着动听的歌来探望我们了。大树们欢快地跳起了舞,花儿们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起初,雨点儿跟针尖儿似的,看得见却摸不到,落到身上也许还有些暖和。小草、大树、花儿全吸饱了水,叶儿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闪耀着光芒。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聚起了一个个小水洼。雨点纷纷落在小水洼中,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渐渐地雨点变大了,变圆了,成了一颗颗美丽的小珍珠。雨点越来越多,不断地打在窗上,你听:“噼噼啪啪”……如果你仔细听,还有些节奏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雨中交响曲”。

又如另一位学生写的小诗《春之歌》:

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青蛙呱呱呱/小鸟叽叽叽,真是悦耳动听……

这些都是学生用耳朵阅读的成果。我想,学生只有真正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才会写出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来。

用耳朵阅读,使儿童拥有一对“会吃语言”的耳朵,感受言语的魅力与美好,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激发儿童的言语表现力,儿童的言语水平就会得以更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言语耳朵儿童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奇妙的大耳朵
闪亮亮的耳朵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借我用一下
关于冬天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