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敏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小组成员间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完成小组共同的任务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对促进学生团体合作精神等方面实效显著。物理本身是一项观察和实验学科,较之其他学科物理学科更需要小组合作,特别是物理实验部分更加需要学生间协同合作才能很好的完成。
1.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物理实验课的“标配”,形式化严重 据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几乎成为物理实验课默认的模式,学生一上实验课便自觉形成小组,整堂实验课下来,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内完成学习探究。有的实验课表面上看一片热闹的景象,但是仔细一观察发现,聊天和搞小动作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些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根本不清楚,更别谈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可见这样不管学习的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合作的时机是否恰当,一律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的课堂缺乏了创意和活力,也使得其学生对形式化的合作失去兴趣深感疲倦,最终使得合作学习失去它的功能和优势。
2.小组分组随意,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强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责任清晰,齐心协力的完成小组共同的任务目标。调查发现,大多数课堂上小组成员的分组存在随意性,为了方便一般是按照学生自由组合或是按照教室里的日常座位,没有充分的结合学生个人的成绩,性别以及个人能力等特点,这样的分组,使得小组成员往往是因为关系好或者座位近才组合在一起,并没有合作学习的意愿,他们在小组中责任不清楚,任务也不明确,很难开展实质性的交流和合作。
3.小组合作的评价方式比较的片面和单一 目前的评价体系大多都是偏向小组学习的最后结果,对实验结论正确,实验完成快和好的小组进行嘉奖,但是对小组合作的过程,每个成员的表现缺少评价。这就导致有些小组依赖成绩好的学生,其他同学表面上配合,实质很少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甚至有抄袭结论的现象;有的小组为了快速的完成实验,并不注重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逐渐忽视物理学习的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由此可见,目前物理实验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还存在许多误区,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1.精选合适的小组合作的内容和设计恰当的小组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以个体自主学习为前提的,当各个体在自主学习不能解决某一问题的情况下,个体之间就产生了合作的愿望和要求。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并不能放任自流,在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条件下,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选和设计,再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的问题,一步步进行引导和指导,使学生顺理成章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比如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学生先自主学习5~10分钟,然后提出如何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组内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补充,最后确定最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科学分组 哈弗大学的教授研究发现,在概念测试题的讨论中,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数占30%~70%时分组学习的效果最佳。科学的分组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成效,一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特点,动手能力等,小组的成员一般为4~6人。我在实验课上以四人为小组,四人成绩按高中低搭配,考虑到各成员性别,性格特点等,四人在小组中分别是小组长(统筹小组工作),资料员(主要负责安排查找资料),纪律员(主要负责提醒纪律),记录员(主要负责记录数据),这样分组后小组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小组成员在学习中感受到责任,体验到合作的快乐,组内互帮互补,组间有效竞争,使学生最大化的发挥学习主动性。
3.“两个层次三个维度”的合理评价体系 评价的过程其实是总结反思和促进的过程。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要注重组间评价,也要注重组内评价,这样既能发挥组间竞争机制,也能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让每个成员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我的实验课评价主要以积分的方式,积到一定的分数就奖励奖品。评价分两个层次和三个维度,两个层次是只组内和组间,组内评价由小组长主要把控,对全组人员进行评分,老师也要抽查;组间的评价由老师把控,主要以课堂的表现为主;三个维度只要指课前准备(包括预习,资料准备),课中参与度(包括学习主动性,合作意识,科学探究精神等),及课后整理(结论整理,反馈建议),在组内和组间这两个层次中都包含这三个维度,这样就能做到对每个学生的行为都能有效全面的掌控,让每个学生重视自己的作用,并有效的进行鼓励和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