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学新法 感受小说魅力

2018-04-07 17:14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柳妈阿Q孔乙己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家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根本方向。小说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素质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因而,小说教学历来备受关注,对小说阅读教学的相关探讨也屡见报刊之上。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人物、主题把握简单化;细节分析平面化;教学手法单一化,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和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有关,又与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存在联系。在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教学方法层面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具体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如果可以充分借助这种手段,利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合适而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同时由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和丰富的广阔性,对语文教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笔者使用了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法

对中学生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心理特征,激发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有重大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就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祝福》时,首先用投影显示鲁迅逝世时他人所写的挽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从挽联中“呐喊”与“彷徨”二词引出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进而引出鲁迅先生一生的重大功绩和课题。这是从他人评价入手创设情境之法。另外,还可以从标题、从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创设情境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调动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的展开做好心理铺垫工作。

二、圈点评析鉴赏法

这是从传统的古诗文评点借鉴演化而来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抓住关键设“点”,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求。在此基础上,围“点”作评,就关键处做灵活而简明的评说与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在分析《祝福》中的人物形象时,学生大多认为“柳妈此人可恶”,是鲁四老爷的无形帮凶。该如何正确认识这样一人物呢?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1.柳妈是害人者?还是同样为被害者?2.为什么柳妈会给祥林嫂讲阴司故事听?是什么样的动机?3.柳妈对祥林嫂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4.柳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效果是否一致?为什么会出现不一致?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探讨争议,学生开始逐渐认识到评价人物不可以单一简单化概括,应该注意到人物的社会地位、思想背景等因素。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章中所圈之点应为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理解文章内容,达到预期效果。

三、文本细读品味法

文本细读法本是欧美新批评派所坚持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他们主张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阅读原文,从词、词组、词义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其意义,反对以一种先验的意识和理论介入作品,提倡就事论事或就文论文式的纯批评。撇开此种理论的缺陷不谈,这种关注文本、关注语词的主张却可以移植借鉴到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通过对语词的关注来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认识。在《阿Q正传》中,阿Q在调戏小尼姑后被骂,但是“他十分得意地笑了”,接着又说,“酒店里面的人九分得意地笑了”。“十分”是与其有直接亲密接触的阿Q获得的畸形心理满足感,而“九分”则写出周围人没有直接而是变相地从阿Q的行动中体会到的心理快感,这种间接感觉自然没有直接来的爽快,因此减少了“一分”。可以说“九分”这一陌生词汇恰恰新异性地表明阿Q和酒店里的人同属一个流氓群体,也巧妙地点明了国民的劣根性。倘若没有对文本语词的高度关注,对语词内涵的琢磨,很难获得如此深刻的认识。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小说一开始就安排孔乙己在众人的“笑”中入场,在文章最后又是以“笑”结束,“笑”这个字贯穿全篇,是全文的关键字。教学此文,可采用“细读关键字法”导入:全文笼罩在一片笑声中,谁在笑?在笑谁?为什么笑?由此让学生通过细读“笑”来品味出这种笑是众人冷漠麻木的笑,作者更是用众人的笑来突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而这不仅仅是孔乙己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四、对比阅读法

任何事物之间只有通过对比才可以更好地认识彼此,才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语文小说教学中,常见的对比阅读有对同一作家的不同题材作品对比、同一题材的同一(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对比两个方面。例如在涉及到鲁迅农村题材小说教学时,可以把《少年闰土》和《祝福》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农村题材,描写农村人物命运变迁,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在哪里存在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等;在学习《边城》之时,则可以把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和汪曾祺的“高邮系列小说”进行对比教学,分析二者的语言、风格以及对美好人性的赞扬讴歌。虽然这样做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比较高并且会耗费大量的课外时间,但只要坚持,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简单的课堂讲解所无法相比的。

五、延伸拓展阅读法

新课标已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只有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才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积淀。具体到小说教学而言,延伸阅读主要是阅读节选小说的原著和作家的其他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数部古代长篇小说的节选章节。在对其进行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原著的大致故事梗概,设置若干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引起学生阅读原著了解答案的愿望。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时,笔者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1.林教头为何会在风雪之夜出现在山神庙?2.是谁把他逼迫沦落到这样的境地?什么人凭借什么来逼迫他?3.林教头的性格是什么样?为什么发生变化?4.在烧完草料场后,林教头去了何方?命运如何?5.为什么教材会节选这一章节而不是其他章节?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来引起学生探究根源的好奇心,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读原著,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储备,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又如,《范进中举》中描写了众多人物,却唯独没有写他的儿女?他有儿女吗?如果有,作者为什么不写?如果没有,为什么五十多岁了还没有儿女?这个留白质疑有点困难,因为文中并没有任何的文字交代原因。《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描写范进媳妇的片段:“只有她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时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著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原来是这样一个女子,难怪会嫁给范进,不然依胡屠户的个性万万不可能接受范进做自己的女婿。科举制度不仅在思想上禁锢着一批又一批人性扭曲的知识分子,更让他们失去生存的能力,悲哀地存活于世。

通过对文章留白之处的质疑,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吴敬梓,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后,他们不仅急于思考问题,更激发了课后的阅读,把读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讨论延伸到思考。

总之,无论是哪种方法,其有效性都有待实践的检验,不同的使用者、使用环境及对象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到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根据差异来有所侧重的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不加分析的套用,否则只会是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猜你喜欢
柳妈阿Q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阿Q和老A
不可忽视的“局内人”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吃人的封建礼教披着“善”的外衣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祝福》中柳妈的艺术形象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