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涛
引言: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本地由其他亲人照顾的农村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留守儿童一般心智成熟比较早,他们往往拥有比其他同龄孩子更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但是,过早的成熟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一方面,他们生活环境比较差,使得他们往往要承担比其他同龄人更重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不能与父母联系,使得能够切身体会的父爱和母爱比较少,因此,当前留守儿童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学者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笔者结合这一问题,对体育教学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积极影响进行探究。
1.减少负面情绪 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教学不但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脑,还能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学生通过教师的动作和语言的引导,能够开展有效的身体锻炼活动,并且在一些特殊的体育“游戏”环节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童真、童趣,同时,这也是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体育活动也起到了良好的心理引导作用,有助于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减少负面情绪,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1]另外,从体育教学活动本身来看,通过身体锻炼,学生的负面情绪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进行转移或者排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自我封闭的世界中走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使学生体内负面能量逐渐减少,加强正面能量的积累。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生活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在他们的童年里没有父母的精心照顾,他们也不能真切的感受到父爱和母爱的关怀,使得很多留守儿童都逐渐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他们较多喜欢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其他人交流,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动作的训练都必须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比如,在进行排球训练时,学生自己只能完成颠球动作,而只有同学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帮助他们掌握传球和发球技巧。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加。可能开始时,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还比较少,但是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的“被迫”交流意识会逐渐减弱,并逐渐可以主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缓解压力,让学生体会到亲情之外的同学情和师生情,从而帮助留守儿童跨越人际交流的鸿沟,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3.帮助留守儿童锻炼坚强的意志力 拼搏进取是体育教学一直倡导的精神,因为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很多活动都需要依靠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完成,比如,长跑、游泳等项目。因为内外部的压力的双重作用,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找不到方向,缺少归属感,使得他们胆小,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比较恐惧,这也是他们心理问题逐渐严重的重要原因。[2]因此,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首先对学生进行身体上训练,学生在坚持中,就会逐渐养成坚忍不拔和拼搏进取的意志,并且无意识的将这些意志品质渗透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在长时间的熏陶下,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会更加明确,不但能够有效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还能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经过分析,体育教学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学校要想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就要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师。一方面,学校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购置更加先进的体育教学设备,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生热情,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学心理疏导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素质培训,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能够起到心理疏导作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有效解决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还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体育学习的热潮,让更多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属于我国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由于生活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心理问题也由此出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也更具针对性,体育教学凭借其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留守儿童心理引导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学校要提高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最大化发挥体育活动的优势,更好的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初孺,董刚.体育锻炼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九江学院学报,2017,(03):116-119.
[2]陈曙,王京琼.体育参与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干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9):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