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君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数学作为思维逻辑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合适的思维训练能够促使其思维能力有效提升,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思维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数学作为思维逻辑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合适的思维训练能够促使其思维能力有效提升,促进小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教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能够满足其发展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让学生自主思考,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其次,让学生学会思考,这个过程是学生基于熟知的思维方法,结合自身经验与所学知识不断推导新的知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就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会思考。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入学初期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从小学一年级就应该有意识地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1~10以内数字的加减计算,初步培养小学生的比较能力、抽象能力以及概括能力等。又如,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慢慢培养学生对数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形成1~10以内数字的概念,引导其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进而学会1~10以内数之间的加减计算方法。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能避免一些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记忆力,而是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灵活地解答数学题,这是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
(二)抓住学生强烈好奇心培养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有“为什么、怎么会”等疑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满足其强烈求知渴望,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在教《图形和变换 》这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四边形被切去一个角,会是什么图形?由此引导小学生的头脑风暴,让学生彼此讨论:
学生A:“会是三角形吗?”
学生B:“不太像吧。”
此时数学教师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根据问题画出图形。
学生C:“是三角形。”
学生D:“怎么会是五角形。”
学生E:“为什么不是三角形呢?”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继续问——“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通过一个话题的讨论,小学生能够发现数学课程的丰富多彩与多变,在产生好奇心的同时,也能站在多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小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绘出数学图形,再加上大脑对问题的各种想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一些含有多重答案的数学问题,学生能够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与创新思维意识。
(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始于数学问题。教师应该创设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促进思维发展。比如,在《负数》教学中,教师先讲解负数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知识,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然后提出问题——“如果向东步行50m记作+50,那么向西步行50m要记作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后,鼓励让学生勇于举出相似例子,教师可以从中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与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探索与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提升。
(四) 举一反三的思维锻炼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各种数学知识与数学公式的运用也需要进行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数学问题对同一个数学知识点或者数学公式进行考察,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培養学生对不同数学问题的应对与解决能力,提升学生对不同数学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对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进行讲解:
教师:“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与宽之和的两倍,设周长为L,长为a,宽为b,那么L=(a+b)×2。”
可以先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熟悉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思考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
教师:“正方形属于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它的四边相等。”
学生由此可以想到四边都相等,即a=b,由此可以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并给予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一个关键环节来抓,采取合理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其思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