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涛 詹海洲
(1.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广东中山 528403;2.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 广东中山 528400)
道德教育是培智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培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班会课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国旗下讲话、晨会、校会、校园广播等活动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1]实践中发现,培智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2]一方面,智力障碍儿童缺乏相关的思想品德教材;另一方面,由于智力障碍儿童自身的生理缺陷,影响了智力障碍儿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不显著。再者,在国旗下讲话、晨会、校会、校园广播等日常教育方式中,教师大都使用复杂的书面语言,智力障碍学生很难全面理解,这也影响了智障儿童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针对培智学校目前的德育教育现状,我们需要探究一种适合智障儿童的德育途径。为此,在学校倡导下,我们开展了德育故事绘本阅读和诵读经典活动,将绘本阅读和诵读经典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品德,为智障儿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精华,“仁、义、礼、智、信”五大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小学阶段需要阅读的中华经典包括《中华美德故事》《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故事,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会有所筛选,总体上选择易于智力障碍儿童理解的故事。首先,我们选择对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利的、积极向上的经典故事让学生阅读;其次选取比较简单的、易于理解掌握的故事来阅读。经过筛选,我们最后选择了《中华美德故事》和《弟子规》的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习。
《中华美德故事》中涉及道德培养方面的内容很多,如“杨香扼虎”讲的就是杨香徒手搏虎,从虎口中救出自己父亲,彰显孝心的故事。“松仁寻父”“羲之练字”“孙康映雪”“扁鹊学医”“孟母教子”......都是强调孝敬父母、友爱兄长、热爱祖国、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知错就改等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先做人、后做事”是一个道理。《弟子规》中涉及到的道德培养故事也很多,且三字一句便于诵读,易于理解,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就是父母教导我们时,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时,应虚心接受。再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都接近白话,且诵读起来琅琅上口,简单易懂。智障儿童和普通儿童相比更加天真、单纯,通过故事阅读,诵读经典,可掌握为人处事的方法和原则。
把阅读故事绘本分散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中华美德故事》阅读,一般是在每天晨练后课前准备的30分钟让学生跟老师一起阅读一个故事一两遍,再一起看这个故事的小视频,老师在通过启发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意思,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目的。
《弟子规》的阅读,更多采用诵读加儿歌的方法,老师事先选择好适合儿童的内容,同样在每天晨练后课前准备的30分钟进行阅读。《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再结合《弟子规》的儿歌和解读视频,学生很容易掌握理解。碰到难以掌握的内容,老师可以多教几次,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把《中华美德故事》和《弟子规》结合起来进行阅读,今天读故事看视频明天唱《弟子规》看儿歌,学生感觉到很有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一)学习《中华美德故事》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中华美德故事》是从华夏文明古国数不胜数的美德故事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正直无私、热爱祖国、立志奋发、友善互助等方面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内容简明,情节感人,寓意深远,有较强的示范性。我们通过听故事、读故事、看故事、思考故事,达到教育学生的良好目的。
如在教孩子们阅读《中华美德故事》中“杨香扼虎”的故事时,就给孩子讲杨香看到父亲每天特别辛苦的干农活时,小小年纪就主动帮助父亲犁地,砍柴,在父亲被老虎袭击时,不顾自己与老虎的力量悬殊,死死扼住老虎的喉咙,勇敢地救下了父亲。通过阅读故事让学生们从故事中感受到杨香孝顺父母的好品质。
再如,在教学生阅读“鲁班学艺”的故事时,就给孩子们讲,鲁班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跟师傅学艺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鲁班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每读完一个故事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相应故事的小视频,视频可以让学生把故事中的人物还原,更加生动具体。通过小视频的观看,可以让学生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共情,对故事有更深刻的体会,便于学生理解,有助于渗透德育教育。每看完一个故事的小视频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享故事中的情节,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积极鼓励学生把好的道德品质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诵读《弟子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1.角色扮演。如教学生学习“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时,先给学生们讲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对我们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倾听,不要顶嘴,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要虚心地接受。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模拟情景。表演情景:如父母不让我们长时间地玩电脑游戏,我们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而不应该和父母顶嘴。表演时老师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学生扮演孩子的角色。情景表演,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还能让学生知道父母在教育我们时应该怎么做。
2.情景讨论。如教学生学习“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时,也是先给学生们讲解这句话的意思,告诉学生们即使是小到一块橡皮,一颗糖果,如果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也不能私自拿走,否则就是偷窃行为,父母知道了一定会伤心的。这里可以请学生模拟情景,桌子上有一包糖果,你很想吃,此时房间里没有人,你能自己拿出糖果吃吗?再请老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的意思,懂得不能私自拿他人的东西。
3.走进生活。如教学生学习“对饮食,勿拣择”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饭堂进行教学,教师现场演示,告诉学生饮食要均衡,多吃蔬菜,多吃水果,少吃肉,少吃零食,不能挑食。在学生日常的饮食中,也要注意学生饮食上的细节教育,比如打饭时不能贪多,自己能吃多少打多少,吃饭时不能只吃肉,不吃菜。或者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不喜欢的一口都不吃。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悟得“对饮食,勿拣择”的意思,又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了良好的品质。
4.技能大比拼。在教学生学习“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后,可以设计几个技能大比拼游戏。如穿衣比赛,可把学生带到相应的场地,教师事先准备好衣服,请参加比赛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穿好衣服,比一比谁衣服穿得又快又好。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一些穿衣的细节,如衣服穿得正不正、拉链有没有拉好、纽扣有没有扣好等等;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穿鞋、袜比赛,如午睡起床时,请学生比一比,谁能把袜子和鞋子快速而又正确的穿好。比赛的过程中要请学生关注到细节:袜子穿的正不正,鞋子穿的好不好,有没有穿反的现象等等。通过技能大比拼活动,既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生活技能,又能培养智障学生正衣冠的良好品质。
通过一个学年的德育教育,家长发现孩子在家里有了明显的变化,班级的老师欣喜地发现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一)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通过一个学年的德育故事阅读和诵读经典活动,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思想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培养起来。有些孩子在学了“杨香扼虎”之后,回家能主动帮助爸爸妈妈擦桌子、扫地、拖地。有的孩子在学习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之后,变得听话了许多。有家长反映之前孩子在家看电视打游戏时,父母很难让其停下来,有时候甚至需要打骂才能停止,现在只要说一下,孩子基本都能顺应父母的要求。也有家长反应孩子以前很挑食,特别爱吃零食,现在基本不挑食了,零食也吃得少了,有时候还会教育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不要挑吃,营养要均衡等等。还有家长反应孩子以前在家里喜欢欺负弟弟妹妹,现在懂得让着弟弟妹妹了。
(二)尊敬老师、专心学习。有些同学之前不懂得尊敬老师,经常和老师顶嘴,不懂得老师的辛苦,喜欢和老师对着来,也不喜欢学习,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在学习了“鲁班学艺”“魏昭拜师”“孙康映雪”等尊师重教的故事后,现在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基本能听从老师的教诲,上课的小动作变少了,老师留的作业也能认真去完成了。
(三)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在班级里有同学喜欢私自拿他人的东西,还有借了人家东西,迟迟不肯归还的现象。在学习了“物虽小,勿私藏”“借人物,及时还”等故事后,班级同学很少出现私自拿他人东西的事情了,都知道想要拿东西必须征得主人同意,在借了别人的东西之后,基本都能做到主动归还。班级老师以往总是收到这个同学或那个同学的小报告,说某某打人,某某欺负小同学等等。学习了“兄道友,弟道恭”“凡是人,皆须爱”等故事后,同学们变得团结友爱了,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关爱同学了,班级的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开展《中华美德故事》阅读和《弟子规》诵读活动,是培智学校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美德、了解炎黄子孙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品德熏陶的良好模式。阅读中华美德故事、学习经典,让智障儿童沐浴在中华民族美德之中,在阅读经典中陶冶情操、培养品德,让智障学生学习礼仪、学会做人,为智障儿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1]徐美娟.聋校德育情景主体活动课的创设[J].现代特殊教育,2015(6):11-12.
[2]李小志.福利机构特教学生德育生活化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6(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