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8-04-03 02:17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语文课程

刘 志 旺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228)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依托学科特点和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充分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大学语文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以及落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力素养,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认知水平的社会人才。

大学语文教学要突出其语言和文学特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目前,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和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存在问题。

一、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比例低,学生上课热情不高

2018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参与调查的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占34.8%,62.5%的高校把大学语文课时规定在32个或更少[1]。调研发现,尽管约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高校开设母语教育课程是必要的,但高等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参与热情不高。资料显示,仅有26%的学生明确表示很喜欢语文课,27%的学生表示语文能力需要提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尤其是纯理工科性质的院校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2]。

(二)教师素养、教材编写和教学目标设定和课堂教学均存在问题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通过母语学习,在培养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认知水平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到大学语文教学效果。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种类繁多,内容重复,一些高校自行编写,编写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问题上,也存在争议。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突出学科特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大学语文课缺乏对听、说、读、写能力的拓展训练和语文能力养成的重视,教学比较随意,课堂有时会演变为文学史及有关故事、文学作品简析鉴赏,有的甚至以视频欣赏代替语文教学。

这样,语文课堂难以体现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专业性的体现。

二、原因分析

(一)语言文学性缺失

从大学语文课程内涵层面分析,“大学语文则是一门通过语言来提升学生汉语水平、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以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课程。”[3]大学语文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更高水平的运用母语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以艺术的眼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层次的认识能力。调研中了解到,一些语文课堂忽视语言文学的分析和阐释,致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性缺失。

(二)学科定位模糊,与教学大纲存在脱节现象

大学语文归根结底是语言文学课。一些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明晰的定位,没有真正弄清课程教学的方向。从语文教学管理层面,亟待进一步明晰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给大学语文一个准确而明晰的定位,这是上好大学语文课的前提和基础。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契合教学大纲,各种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统一其更加切实可行的规划或纲要,但都要规定课程设置的性质是工具性的公共基础课,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

此外,大学语文的功用性既包括知识工具层面,又包括艺术层面和人文层面,课堂教学要由知识工具层面向艺术人文层面升华。要实现这种转化和升华,必须通过听说、阅读、思辨、鉴赏与写作方面的系统训练,只有讲工具性才能确保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才能弄清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4]语文的工具性最终只有通过其人文性才能得到高层次的体现,才能进入完美的境界。把母语教育与人文教育恰当融合,才是大学语文的使命。

三、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在通识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要强化其语言文学性,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识、修养,改进教学方法,以确保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强化大学语文的语言文学性

目前,众多的大学语文教材,大致可分为文学类、文化类、人文类,语文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大学语文要通过综合性训练,提升学生的母语水平。例如,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材第一篇《樊迟、仲弓问仁》后面有三个思考练习题,其中第二题“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这可以作为该文的教学重点,在课文导读中设计关于《论语》的语言特色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充分准备关于《论语》的语言方面的资料,并以这些资料为依托,进而设计出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课后练习的第一题“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第三题“《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则强调其思想内涵。《论语》中的“仁”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这正是古汉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层次理解关于《论语》中“仁”的不同时代的文化和文学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论语》的文化和文学特征。

(二)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学识、修养,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上好大学语文课,要求大学教师知识渊博,具备足够的文化学养。

因教育对象有别,大学语文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专业文化素养。北大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曾说:“大学的教师只要有学问就能讲好,用不着讲教学方法。”[5]当然,不是真的就不要教学方法,而是建立在教师丰厚学养基础上的“教无定法”。

语文教育界的一些著名教授,尽管已经从事教学多年,每次上课之前,仍然要重新审阅以前的讲义,认真备课,根据具体听课对象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修订和整理,这与其说是一种习惯、方法,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

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借鉴和改良。诸如建构主义、师生互动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契合学生实际的调整,以确定符合具体听课对象的方式方法。比如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前提是进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实地调查等等,然后才有真正的研究性结果。

(三)以教学大纲为纲

大学语文是一门为培养和检测大学生语言文学知识、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设置的综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旨在以优秀文学作品所蕴涵的高尚情操和民族精神熏染学生,提高和强化对母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 语文教学应严格遵守大纲规定,着重于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回归语言文学的课堂本真,成为语文“精读精讲课堂+课外广泛阅读”的大语文开放式课堂。

结语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文化修养,特别是语文素养,使大学语文课堂具有大学水准和大学特点。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结构方面更高层次的训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汉语运用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真正把大学语文上成具有语言特色和文学品位的课程,努力发挥大学语文在语文学养和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