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参与的基本状况

2018-04-03 03:32丁道勇霍雨佳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段比例高中生

◆丁道勇 霍雨佳 李 烨

(中国儿童中心)

一、基本概念

(一)儿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需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该法同时对“学制”做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中,义务教育段的儿童为6~15周岁,完成中等教育的儿童为15~18周岁。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儿童”的同类词汇有很多,分别代表了不同年龄的儿童,但是并没有严格的年龄界限,譬如“婴儿”“幼儿”“少儿”“儿童”“少年”“孩子”“小朋友”等。在日常语言当中,往往用“少年”来指称初高中学生,而用“儿童”专指小学生。

本研究要考察儿童参与在不同学段上的变化趋势问题,所以采取《儿童权利公约》的定义方式,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同时考虑到读题和答题能力水平,把学龄前儿童以及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排除在外,小学选择5~6年级学生参与调查,初中选择初中二年级学生参与调查,高中选择高中二年级学生参与调查。

(二)参与

早在20世纪初叶,克伯屈就提出了“生活学习”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面对真实的情境,这时候发生的学习是弥漫在整个生活历程当中的。此后,过舒伯特等人,生活经验被作为一种课程,并且变成了一个通行的术语。派纳)的概括是:“从教堂和寺庙到媒体和商业,从护理中心到家庭本身,都有课程。”此外,诸如公众教育、场地教育都关注人的生活经验的教育价值。他们都是注意到了生活事实本身作为一种教育力量的价值,而不是把生活事实放到学校环境中来应用。因此,关注儿童参与不等同于杜威在讨论学校教育问题时对于经验概念的那种强调。总之,在教育研究领域,儿童的生活历程早已经被作为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自变量来看待了。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参与”的同类词汇有很多,分别代表了行动者不同的卷入程度,譬如“参加”“经历”“阅历”“见识”“介入”“过问”“干预”“插足”“插手”等。在日常语言当中,“参与”往往并不要求特定的参与水平。反而是另外一些词,明确表明了行动者的参与水平较高,譬如“过问”“插手”等。

本研究要考察儿童生活的内容及其影响,涉及的儿童参与事实可能包含各种参与水平。因此,我们将“参与”定义为组成儿童经历的各种生活事实。在问卷调查当中,分别考察了儿童的家庭参与、学校参与、儿童放学后生活、社会交往、校外教育参与、网络参与、公共参与七个方面的参与状况。本文先行报告对第一个研究问题的相关发现和结论,其余研究问题在随后的研究报告中分别予以回答。

二、研究问题

在理论和常识两个方面,我们确信儿童参与对于儿童发展有重要价值。而今日儿童的参与状况正在经历变革:独生子女政策、应试教学文化、高考升学竞争以及连带着的诸如择校、校外补习教育、特长教育等,正在深刻影响中国儿童的生活面貌,造成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普遍焦虑。在这种教育形势面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和选择。以至于我们可以根据人们的教育观念,把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儿童参与受到教育观念、教育政策的影响,是一种可观察的社会事实。本研究最主要的现实关切点是,儿童的有限时间被更多地分配到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学术性学习当中去。今天的儿童正在过着与他们的父辈不尽相同的童年生活。那么,我们要以何种态度来面对这种状况?这种状况是否需要干预?我们本着何种立场去干预?在做出这些行动选择之前,需要先行解答下面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为各种具体的行动选择提供证据基础。

第一,中国儿童的参与状况是什么样的?第二,不同群体的儿童参与有哪些差异?第三,儿童参与和儿童发展有什么关系?

可以说,本研究一方面希望描述现状;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一点儿干预现状的兴趣。我们希望确认事实、发现问题、做出预警,并面向家长、教师等行动主体,提供一些补救建议。尽管儿童参与正在成为中国社会不同人群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分水岭,但是我们相信个别家庭、个别教师仍然有努力的空间。本书提供的这些基本证据,也希望能起到一点移风易俗的作用。这是一种应对社会变迁的积极态度。

三、抽样方法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共抽取7个城市87所公立中小学校。 具体是:第一阶段分东、中、西部抽样,抽取东部地区两个省市即广东省广州市、江苏省无锡市;中部地区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河南省安阳市;西部地区为贵州省贵阳市、四川省德阳市;另外,抽取的城市还包括北京市。在这7个城市之中,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代表入选;另外六个城市的选取考虑了该城市的人口数人均GDP以及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等指标,并按照中间水平的原则选入。第二阶段在每个城市的城区、该市所辖县( 县级市)的县城和农村选取学校。其中小学阶段选取城区优质小学、普通小学各1所,县城普通1小学1所,乡村(镇)普通小学1所;初中阶段选取城区优质初中、通初中各1所,县城普通初中1所,乡村(镇)普通初中1所;高中阶段选取城区优质高中1所、城区普通高中1所、县城优质高中1所、县城普通高中1所。第三阶在每所学校抽取2~3个班,每校入选学生共计100人左右。

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到各地现场发放、指导填写和回收,参与工作的调查员共计31人。在答题过程中,被调查的学生在选定答案以后,在答题卡上填涂自己选择的项目。每个学生的编码由6位数字构成,除可对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个人做区分外,还可以反映城市、学校、学段、班级等信息。调查员在施测以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第一轮废卷清理工作,初步清除了明显不认真填答、空白卷等问卷。调查员同时复查学生的涂卡情况,修正不规范的答题卡,避免因为填涂不规范,造成数据损失。全部7城市的问卷收集完毕以后,使用机器读卡,建立了“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数据库”,有效样本共计8847个。各个学段的样本量如表1、表2所示。

四、儿童参与的调查框架

本部分将分学段报告中国儿童的家庭参与、学校参与、儿童放学后生活、社会交往、校外教育参与、网络参与、公共参与七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框架及具体指标如表3所示。

五、中国儿童参与的基本状况

(一)家庭参与

1.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包括父母与儿童在学习、心情、怎么交朋友、父母的工作、怎么合理使用金钱、什么是爱、生命和死亡以及社会新闻、时政、国家大事等方面的沟通情况。

第一,从沟通的内容来看,亲子之间最经常沟通的内容是“学习”,90%以上的父母都和儿童谈论过学习问题。其中,小学生群体中有61.3%的父母几乎每天都会谈论学习;这一比例在初中生群体中是51.6%,在高中生群体中是31.9%。考虑到初、高中的住校生比例比较高,合并“每周都会说”和“每天都会说”这两项,代表每周都有涉及讨论学习的指标,得到小学生的比例是79.6%,初中生的比例是81.7%,高中生的比例是77.8%。可以得出结论,80%左右的父母都会和儿童经常讨论学习问题。

“心情”也构成了亲子沟通中较主要的内容,小学生群体中有43.3%的父母几乎每天都会和孩子谈论心情;这一比例在初中生群体中是31.5%,在高中生群体中是22.8%。但是也仍然有1/3左右的父母从来不和儿童讨论心情问题,这一比例在小学生中是29.4%,初中生中是31.4%,高中生中为25.0%。

其余话题的讨论,包括怎么交朋友、介绍父母的工作、怎么合理使用钱、时政新闻等,有20%~50%的家庭每周都有涉及这些话题;但是有20%~50%的家庭从来没有谈论过。尤其是生命和死亡这样的话题,一半左右的家庭从来没有涉及过。具体来看,31.5% 的父母从来没有和孩子谈论过怎么交朋友;33.6%的父母从来没有谈论过自己的工作;26.3%的父母从来没有谈论过怎么合理使用钱;38.6% 的父母从来没有谈论过什么是爱;47.8%的父母从来没有谈论过生命和死亡;24.9%的父母从来没有和儿童谈论过时政新闻。

第二,将上述各项加总为综合指数(信度系数为0.77),用以代表亲子沟通总体情况,值越高表示沟通更多,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小学生的综合值为28.91,高于初中生的综合值(27.80)和高中生的综合值(26.13)。这表示小学生的综合亲子沟通程度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2.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包括父母与儿童一起看电视、辅导学习、运动健身、外出观看演出、国内旅游、国外旅游以及到博物馆、艺术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参观的频率,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第一,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辅导学习”成为最主要的亲子活动项目。其中,小学生中父母每天辅导学习的比例达62.2%,初中生的比例达32.7%。但是小学生中,也有14.9%的父母从来不辅导孩子学习,这一比例在初中生中是30.2%。

对于高中生来说,一起“看电视”成为最主要的亲子活动项目。合并“每周”和“每天”的选项,发现61.3%的高中生每周都和父母在一起看电视。

“运动健身”也成为小学生亲子活动的重要内容。37.3%的小学生报告每天都和父母一起运动健身,初中生的比例降到了17.9%,高中生的比例降到了59%;但是有22.9%的小学生父母从不和子女一起运动健身,这一比例在初中生中是32.2%,在高中生中是43.6%。

其余亲子活动项目,包括参观博物馆等、看演出、国内旅游等,可以发现,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大概有1/3的父母从来没有和孩子有过上述经历;而这些经历在高中生中的表现更少。具体来看,42.7%的中小学生父母,从不带孩子去看演出,30.3%的父母从不带孩子在国内旅游,73.3%的父母从不带孩子去国外旅游。

第二,将各项亲子活动的频率加总为综合指数(信度系数为0.721),综合考察亲子活动情况,发现小学生的综合值为17.94,高于初中生的综合值(15.05)和高中生的综合值(11.83),这表示小学生的综合亲子活动频率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3.家务参与

儿童的家务参与情况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第一,小学生和初中生做家务的比例都比较高。一周做3~4天及以上的,小学生有70.7%,初中生有60.9%,而高中生的比例有47.5%。其中,每天都做家务的小学生比例有34.5%,初中生比例为31.7%,高中生比例为28.9%。同时,大概有接近10%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几乎或从来不做家务;高中生几乎或从来不做家务的比例最高,达18.0%。

第二,在做家务的理由中,50%左右的中小学生报告是父母出于锻炼他们的目的;30%左右的学生报告做家务是为减轻家长的负担。

4.财务参与

通过调查儿童是否清楚家庭的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来了解儿童的家庭财务参与情况。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清楚家庭的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并以高中生的比例最高。其中,67.3%的小学生清楚家里的收入来源,这一比例在初中生中是76.7%,在高中生中是80.5%。此外,61.3%的小学生了解家庭的主要支出,这一比例在初中生中是70.1%,在高中生中是71.7%。

(二)学校参与

1.上学目的

关于儿童上学目的的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第一,综合来看,68%的中小学生同意上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71%的中小学生同意上学是为了“回报父母”;74.2%的中小学生同意上学是“为社会做贡献”;71.5%的中小学生同意“上学是为祖国做贡献”;75.4%的中小学生同意“读书改变命运”;但是只有36.4%的中小学生同意上学是因为“上学本身很有乐趣,没有别的目标”;另外还有15.7%的中小学生报告“没有目标,是父母让上学”。

第二,比较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上学目的,发现与小学生相比,高中生和初中生更多同意上学是为“找个好工作”“读书改变命运”等目的;而更少持有为了“回报父母”“为社会做贡献”“上学是为祖国做贡献”等目的。认为“上学本身很有乐趣,没有别的目标”,高中生中同意这一意见的比例低于初中生、小学生,并且所占比例不到1/3。

2.社团参与

表9是中小学生社团参与情况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第一,总体来看,约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参加了学校社团,占到了57.3%,并且多数学生是参加1~2个社团。

第二,小学生参加社团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三个学段的比例分别是65.1%、60.7%和46.0%。

3.师生交流

第一,近10%的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会“主动找老师交流”。其中,小学生的比例(12.2%)高于初中生的比例(9.5%)和高中生的比例(7.2%)。但是,仍然有接近1/4的学生从来不主动找老师交流。其中,高中生的比例(23.7%)略高于初中生的比例(22.3%)和小学生的比例(22.1%)。由此可见,在与老师交流的主动性上,小学生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第二,约10%的中小学生在课外几乎每天都和老师交流。其中,小学生的比例(11.4%)和初中生的比例(11.6%)略高于中生的比例(10.4%)。但是,仍然有接近1/4的学生从来不在课外与老师交流。其中,高中生的比例为19.7%,初中生的比例为22.8%,小学生的比例为28.4%。

第三,中小学生“主动找老师交流”“课外与老师交流”,一学期交流1~2次的占到近1/4;一月1~2 次的占了15%左右;一周1~ 3次的占到了约1/4。

第四,约1/4的中小学生从不“主动找老师交流”,从不在“课外与老师交流”。

4.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中恃强凌弱的行为,是儿童校园生活的重要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它通常分为三个维度,即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本调查以“被同学故意冲撞”“同学用难听的绰号来称呼”以及“同学联合起来孤立的频率”代表校园欺凌的三个维度,即分别代表身体欺凌、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三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0所示)。

第一,综合来看,近一半的中小学生遭遇过身体欺凌和语言欺凌。其中,身体欺凌的比例是47.7%,语言欺凌的比例是45.1%,近20%的中小学生遭遇过关系欺凌。

第二,小学生遭遇校园欺凌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从身体欺凌来看,小学生遭遇身体欺凌的比例为56.2%,高于初中生的55.3%和高中生的31.5%。从语言欺凌来看,小学生遭遇语言欺凌的比例为52.9%,高于初中生的50.3%和高中生的31.9%。从关系欺凌来看,小学生遭遇关系欺凌的比例为30.4%,高于初中生的比例17.9%和高中生的比例77%。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10%左右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经常遭遇身体欺凌(频率在一周2~3次及以上);20%左右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经常遭遇语言欺凌(频率在一周2~3次及以上);5%左右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经常遭遇关系欺凌(频率在一周2~3次及以上)。

(三)儿童放学后的时间安排

本部分将报告儿童放学后的时间分配,包括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和朋友玩耍的时间、锻炼身体的时间、看课外书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以及上网的时间六个方面,调查结果如表11所示。

第一,做家庭作业是中小学生放学后的常规项目,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需要完成家庭作业。从做作业的时长来看,对小学生来说,一半左右的学生(52.4%)能在1个小时以内完成;近30%的小学生需要花费2个小时以上。对初中生来说,近1/4的学生(22.1%)能在1个小时内完成;一半以上(54.6%)的学生需要花费2个小时以上,其中 15.7%的初中生需要花费3个小时及以上的时间来处理作业。对高中生来说,12.9%的学生能在1个小时内完成作业;72.4%的学生需要花费2个小时以上;41.2%的学生花费3个小时及以上来处理作业。

第二,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放学后几乎没有和朋友玩耍的时间,这一比例在小学生中是54.6%,在初中生中为61.4%,在高中生中为66%。对于那些有时间和朋友玩耍的中小学生,大部分玩耍的时间都在一个小时以内。

第三,在放学后是否锻炼身体这一项上,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差异较大。小学生放学后锻炼身体的比例约占70%,初中生占55%左右,但是高中生下降到了40%以下。这表示放学后锻炼身体这一项目,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渐减少。

第四,放学后看课外书的比例,在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高中生中,放学后几乎不看课外书的学生比例为46.5%,明显高于初中生的30.1%和小学生的13.7%。从时长来看,在看课外书的学生中,大部分看书的时长在1个小时以内,小学生看书的时间明显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长。

第五,关于放学后看电视,有48%的小学生几乎不看电视,55.9%的初中生几乎不看电视,75.2%的高中生几乎不看电视。而在看电视的那部分学生中,大部分儿童看电视的时长集中在一个小时以内。

第六,关于放学后的上网行为,分别有31.1%的小学生、49.5%的初中学生、50.1%的高中学生放学后有上网行为。从时长看,在这些有上网行为的学生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个小时以内,但是也有少数学生的上网时间在3个小时及以上,尤其是初中生(6.3%)和高中生(8.4%)。

综上来看,随着学段的升高,儿童放学后看课外书、锻炼身体、和朋友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做作业的时间越来越多。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做作业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放学后时间。

(四)社会交往

1.同伴交往

(1)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以儿童在同班、他班和校外的好朋友数量来代表,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可以发现:总体来看,94.8%的中小学生在本班都有好朋友,88.1%的中小学生在他班也有好朋友,85.1%的中小学生在校外有好朋友。接近一半的小学生在本班的好朋友数量为6个及以上,这一比例到初中和高中逐渐下降,但是也仍然保持在30%以上。

(2)同伴交往方式

关于同伴交往方式的调查结果如表13所示。其中,同伴交往方式包括一起出去、到对方家里去、打电话/发短信、通过网络联系(包括微信、QQ等),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网络与同伴交往已经成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主要的方式,比例分别高达4

5.8% 和51.7%。面对面的交往方式,包括一起出去或者到对方家里去,开始退居二线,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的占比均为38.2%。

第二,对于小学生来说,面对面的交往仍然占据主流,占比为52.1%;但以网络作为主要方式进行联系的小学生比例也达到25.6%。

2.邻里交往

关于中小学生邻里交往的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4所示,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15%左右的中小学生从来不和邻居说话。其中,高中生的比例为16.2%,高于初中生的13.8%和小学生的13.4%。

第二,32.9%的小学生经常和邻居说话,高于初中生的28.7%和高中生的19.7%。

3.国际交往

关于中小学生国际交往的情况,调查结果如表15所示,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近一半的中小学生从来没有和外国人说过话。其中,小学生的比例为 44.7%,初中生的比例为50.1%,高中生的比例为44.2%。

第二,经常和外国人说话的中小学生的比例仅有5.5%,其中小学生的比例为8.5%,高于初中生的4.5%和高中生的3.5%。

第三,近一半的中小学生偶尔或有时和外国人说话。其中,小学生的比例为46.9%,初中生的比例为45.5%,高中生的比例为52.2%。

(五)校外教育参与

1.校外活动

(1)校外主题活动

校外主题活动是指学生在校外参加诸如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科学考察等方面的活动。中小学生参加主题活动的情况如表16所示,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中小学生没有参加过校外主题活动。其中,39.9%的小学生参加过校外主题活动,高于初中生的31.3%;而高中生参加过校外主题活动的比例仅为23.8%。此外,从参加主题活动的门类来看,多数集中在1~2门。

(2)国内外营地活动

参加国内外营地活动的情况如表17所示。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第一,总体来看,34.2%的中小学生参加过国内营地活动,12.8%的中小学生参加过国外营地活动。

第二,小学生参加国内外营地活动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其中,小学生参加过国内营地活动的比例高达41.6%,高于初中生的32.2%和高中生的28.7%;小学生参加国外营地活动的比例是19%,高于初中生的11%和高中生的8.1%。

2.课外班

本调查将课外班分为兴趣班和补习班。其中,兴趣班是指学习机器人、舞蹈、钢琴等非学校考试内容的课外班;补习班是指学习数、理、化、生、政、史、地等学校考试内容的课外班。

(1)兴趣班

表18是中小学生参加兴趣班的门数情况。

第一,总体来看,近一半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兴趣班。其中,小学生的比例最高,达60.8%;初中生的比例为40.1%;高中阶段学生参加兴趣班的比例降到了26.0%。

第二,从参加兴趣班的门数来看,小学生基本集中在1~3门;初中生集中在1~2门;高中生集中在1门。

(2)补习班

表19是中小学生参加补习班的门数情况。

第一,总体来看,近一半的中小学生参加了补习班的学习。其中,小学生参加

补习班的比例为49.2%,初中生的比例为51.7%,高中生的比例是45.9%。

第二,从参加补习班的门数来看,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门数基本集中

在1~3门。综上发现,小学生参加课外兴趣班和补习班的比例都较高;而随着学段的上升,初中生和高中生参加兴趣班的比例趋于下降,更多参加与学校考试内容相关的补习班。

(六)网络参与

本部分将报告儿童网络参与的调查结果,包括儿童上网设备(手机、电脑)的配备、 拥有网络账号(QQ 号、微信号、论坛/博客)的情况以及使用网络的主要功能定位。结果如表20、表21所示。

第一,综合来看,3/4的中小学生拥有专用手机,过半的学生拥有专用电脑。其中,高中生拥有专用手机的比例达89%,高于初中生的77.1%和小学生的61.8%;高中生拥有专用电脑的比例是59.1%,高于初中生的55.4%和小学生的43.6%。

第二,综合来看,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有QQ号和微信号,但明显高于拥有论坛/博客账号以及电邮的比例。具体来看,高中生拥有QQ号的比例达97.7%,高于初中生的93.1%和小学生的66.2%;高中生拥有微信号的比例为84.6%,高于初中生的69.6%和小学生的58%.6;高中生有论坛/博客账号的比例为64.2%,高于初中生的47.1%和小学生的24.9%;高中生拥有电邮的比例为71.0%,高于初中生的45.7%和小学生的21.7%。

第三,综合来看,中小学生上网主要用于休闲娱乐功能(聊天或回帖等、看视频/玩游戏等、购物等)的比例(59.6%)明显高于学习功能(检索信息/查阅资料/做作业等)的比例(20.5%)。其中,高中生用于休闲娱乐的比例为75.2%,明显高于初中生的62%和小学生的42.4%;高中生用于学习的比例为12.5%,明显低于初中生的22.3%和小学生的26.7%。

(七)公共参与

1.信心

儿童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心是指儿童“是否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状况”。调查结果如表22所示,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表示完全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公共生活,这一比例占到71.2%。

第二,小学生表示有信心的比例达83.9%,明显高于初中生的70.8%和高中生的58.5%。其中,近半的高中生(41.6%)表示比较没信心或完全没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状况。

公共参与的兴趣是指儿童对本地社会问题、中国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力改善公共生活的兴趣。将各项加总为 综合指数(信度系数为0.870),可以代表儿童公共参与兴趣的综合情况,结果如表23所示。

第一,比较各项公共事务,“环境问题”成为中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公共事务,有69%的中小学生表示感兴趣,31%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其后,中小学生感兴趣的公共事务依次是“中国社会问题”(63.4%)、“国际政治问题”(57.7%)、“本地社会问题”(53.5%)。

第二,比较中小学生,高中生对“本地社会问题”“国际政治问题”“中国社会问题”“环境问题”感兴趣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小学生。但是在问及“是否有兴趣努力改善公共生活”时,却表现出相反的方向。高中生对于努力改善公共生活感兴趣的比例(54.2%)低于初中生的比例(58.1%)和小学生的比例(65.3%)。

3.行为

本部分报告儿童参与公共事务行为的调查结果。在这里,儿童参与公务事务的行为包括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新闻、看网络新闻、志愿者活动、捐款、努力改善公共生活。将各项加总为综合指数(信度系数为0.789),可以代表儿童的公共参与行为的综合情况。调查结果如表24所示,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第一,综合来看,有26.7%的中小学生从来不看电视新闻,有43.2%的学生从来不看报纸新闻,有28.8%的中小学生从来不看网络新闻;但也有15.2%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会看电视新闻,9.8%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会看报纸新闻和18.1%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会看网络新闻。

第二,52.0%的儿童当过志愿者;73.9%的中小学生捐过款;54%的中小学生表示曾经努力改善公共生活。

第三,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综合指数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这表示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小学生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

六、总结和讨论

1.在家庭参与方面,分为“亲子沟通”“亲子活动”“家务参与”“家庭财务参与”四个方面来报告数据。首先“亲子沟通”的话题在各个学段均表现出一些倾向,如关于“生命和死亡”、关于“什么是爱”的话题,有近半数的学生报告亲子之间从不沟通,各学段的平均比例也达到47.8%。其他诸如“父母的工作”“交朋友”“用钱”这一类话题,亲子沟通的频率也很低。在“亲子活动”方面,诸如“国外旅游”“看演出”“参观博物馆等”一类的活动频率很低。而诸如“看电视”这类活动的频率更高。在“家务参与”方面,关于做家务的理由,有近半数学生报告是“为了锻炼您”,做家务的频率随着学段提高也逐渐降低。在“家庭财务参与”方面,各学段儿童对于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支出都有清楚的了解。

2.在学校参与方面,分为“上学目的”“社团参与”“师生交流”“校园欺凌”四个方面来报告数据。其中,关于“上学目的”,一些个人取向的目的,诸如“找个好工作”“读书改变命运”以及“回报父母”与一些社会取向的目的,诸如“为社会做贡献”“上学是为祖国做贡献”,都有较高的得分。可以认为,这是儿童关于上学目的的两类主要认识。同时,“上学本身很有乐趣,没有别的目标”,在各个学段上的得分都较低。关于“社团参与”,结果表明随着学段升高,不参与校内社团的学生比例在升高,各学段平均也有42.7%的学生不参加校内社团。

3.在儿童放学后生活方面,分为“做家庭作业”“和朋友玩耍”“锻炼身体”“看课外书”“看电视”以及“上网”六个观察项目。其中,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均有过半数的儿童,在放学后几乎没有“和朋友玩耍”。对于儿童发展十分重要的 “锻炼身体”“看课外书”等活动内容,也有相当大比例的缺失。此外,有相当数量的儿童报告,在放学后几乎没有“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

4.在社会交往方面,分为“同伴交往”“邻里交往”以及“国际交往”三个方面来报告数据。其中,儿童的“同伴交往对象”主要是在校内。更具体地说,儿童的同伴交往对象,主要是在班级内。在儿童的“同伴交往方式”当中,有相当大比例是以网络作为首要的方式。关于“邻里交往”,随着学段的增高,频率递减。关于“国际交往”,各个学段的交往频率都较低。

5.在校外教育参与方面,分为“校外活动”“课外班”两个方面来报告数据。其中,“校外主题活动”在各学段的参与程度均较低。对“国内营地活动”和“国外营地活动”的参与,均随着学段的递增而逐渐减少。在“课外班”方面,“兴趣班”的门类随着学段递增而递减。但是,小学生和初中生,都有极大比例的参与。关于“补习班”,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均有近半数的学生参与,学段之间的变化不明显。

6.在网络参与方面,分为“上网设备的配备”“网络账号”“主要功能” 三个观察项目。其中,各个学段的“上网设备配备”比例均较高。其中,手机和电脑的配备比例,也随着学段增高逐渐增大。关于“网络账号”,“QQ号”的占有比例最大,其次为“微信号”。在网络的主要功能定位方面,“学习功能” 的占比较高,但是最高的仍是“看视频/玩游戏等”。

7.在公共参与方面,区分为公共参与的“信心”“兴趣”和“行为”三个方面来报告数据。其中,公共参与的“信心”随着学段升高而递减。关于公共参与的“兴趣”,各学段学生对于“本地社会问题”“中国社会问题”以及 “国际政治问题”等,均有相当大的比例报告不感兴趣。关于公共参与的“行为”方面,高中生的参与综合指数要高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值得注意的是,有近半数的学生报告从未有“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的行为。

上述研究发现尽管内容繁杂,但是仍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如中国儿童在一些重要的主题上参与得较少,较多使用非面对面的参与方式。这表明儿童参与的主题和方式,均有进行行动干预的空间。又如,无论是参与的主题还是参与的方式,随着学段升高,都有较大程度的变化。这表明关于儿童参与的干预,还需要针对学段做更精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儿童权利公约(中文版).

[2]基尔帕特里克.进步主义教育的实例[A].载帕克,哈斯.课程规划:当代之取向[C].谢登斌,俞红珍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4-39.

(本文选自《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儿童蓝皮书系列的第一本)

猜你喜欢
学段比例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人体比例知多少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辨识学段特征,重视推理训练——李庾南老师“余角与补角”课例赏析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