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彩调传统剧目教育功能探析

2018-04-02 01:49唐文生
艺术评鉴 2018年4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民俗文化

唐文生

摘要:彩调是广西人民创造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是操桂柳话的地方戏曲,一直深受宜州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祖祖辈辈宜州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宜州彩调自然成了反映和宣扬宜州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重要载体,并且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宜州彩调 民俗文化 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142-02

一、宜州彩调的背景概况

彩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宜州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 年广西戏曲代表团受邀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彩调经典传统剧目《龙女与汉鹏》得到了满堂彩。在此期间的一次茶话会上,广西代表团团长满谦子向与会专家作专题汇报,《龙女与汉鹏》原叫“嗬嗨戏”“彩茶戏”“调子戏” “彩调”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经过专家的讨论,该剧种被定名为彩调。查阅相关资料,宜州以前叫宜山,当地民众有着悠久的唱采茶传统,宜州是著名的彩调之乡,彩调在宜州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后始修,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重修的《庆远府志》载:“自元日至上元夜,竞放纸爆,悬彩灯,或群聚为龙马狮子等灯,或装妇女,唱采茶歌,喧锣鼓,嬉游以为乐。”据老艺人口碑,清嘉庆时,庆远府城和宜州乡下已有“喜乐堂”一类彩调组织。

二、宜州彩调传统剧目内容与教育功能

据普查统计,宜州彩调上演的剧目有三百多个,除移植剧目外,也有很多自己创编的剧目。它多以民间神话故事、爱情典范、市井轶闻等为题材,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剧目种类繁多,有歌颂孝道、赞美侠义、讽刺丑恶等,剧情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多以此为蓝本,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从剧本体裁来论分有大型剧本、中型剧本和小型剧本。大型剧本的代表剧目有《半夜拜菩萨》《地保贪财》《嫂娘与小黑子》等;中型剧本的代表剧目有《阿三戏公爷》《三看亲》《蓝三妹》《假报喜》《王小二过年》《闹酒楼》《大闹屠行》《双怕妻》《三个叫化子》等;小型剧本的代表剧目有《龙女与汉鹏》《王三打鸟》《探干妹》《跑菜园》等。从题材类型来论,选材健康,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有讽刺社会不良现象教育人改邪归正的传统剧目《王二报喜》和《小分家》等。《王二报喜》剧中主角王二贪吃懒做、嗜赌如命,即将过年的时候,王二拿着老婆金莲织布卖的钱去买年货,结果他把钱输得一干二净,年货是一点也没买回来。无奈之下,王二就去骗岳母说金莲得了一个胖儿子。得知金莲得子以后,岳母非常高,立刻给王二拿了很多的礼物让其带回。之后,其岳母和玉莲前来看望金莲,王二的谎言不攻自破。后来王二也非常后悔,决定好好生活,改过自新。《小分家》剧中黄老赵专以赌博为生,不听其妻劝告,夫妻经常吵架,以致分家各过,但是分家后,黄的生活更加困难,走投无路,后得刘伯劝解,自己认错悔过,发誓要勤劳耕种,好好过日子,夫妻才和好如初。有歌颂美满婚姻和青年恋爱方面内容的《跑菜园》《探干妹》《茶山会》等青年人谈恋爱、论婚嫁的“二小戏”。其所演唱曲调皆是欢快喜悦,节奏感比较强的民间小调。语言亲切、生动,唱词和道白精简优美并且诙谐幽默,经常利用演员的舞蹈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体现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绪变化,还有就是加上表演极其滑稽的丑角这一彩调重要角色,演出现场的气氛每每都是更异常热烈。宜州居住着汉、壮、仫佬、毛南等10多个民族,是刘三姐故里、山歌之城、一座会唱歌的城市,民歌资源异彩分层。民歌元素已融入了彩调,彩调集歌、舞、戏为一体,相互辉映,更加活泼有趣,使观众心花怒放,由衷地愉悦、发笑;有喜剧意味浓郁,风趣幽默、载歌载舞传统喜闹式方面内容的《阿三戏公爷》。在该剧中矛盾的双方就是给公爷看相的本身就是与公爷盘花的两个亲姐妹。贪色无耻的公爷想占美丽漂亮的打花鼓姐妹的便宜,后来善良的看相姐妹与具有正义感的公爷仆人阿三联合起来,最后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获得一大笔报酬,而且还戏弄这位无耻的公爷。这个经典喜剧剧目有点莫里哀式捉弄贵族的喜剧的意思,有道德伦理方面内容的《双怕妻》。该剧用尖酸刻薄的妻子对丈夫进行无理取闹的欺压与侮辱的家庭故事,警示大众,如果不好好珍惜眼前人,一旦失去再后悔也是枉然的道理。有讴歌明君、名臣、清官、良将的《嫂娘与小黑子》。它是一个描写包拯初出茅庐的大型彩调剧,讲诉的是少年包青天在十五六岁时已经状元及第,马上要远赴徐州就任。一直抚养他长大成人的嫂娘,希望他能为黎民百姓造福,锄奸降恶,为百姓营造一个青天日丽的生存环境。于是想通过自己设计的“审鸡蛋”等方式进行考验少年包拯,答案众所周知,少年包拯清正廉洁,智勇双全,嫂娘甚是满意。有歌颂人民机智勇敢,揭露封建官吏、财主贪财害命的《地保贪财》。该剧就是表现这一主题类型的经典代表,在清明节的时候,女主角林姑娘和其母亲在扫墓回来的路上,两人随意的边走边聊着,在路边以算命为生的罗瞎子误以为她母女俩邀请他为其算命,因此引起了误会,三人争执不休。地保想以前来调停为由向林索要钱财,未能如愿的地保还不甘心,随即又对以算命为生的罗瞎子的财物起了歹心,最后聪慧过人的林姑娘把地保的阴谋诡计彻底揭穿。有批判重男轻女封建传统观念的《换子记》。该剧讲的是男主角江文举有一妻一妾,妻子庞氏结婚多年以来没有生育子女,婆婆对其很是不满意,同时又被小妾陇氏嫉妒,导致当妻妾同时生产时,婆婆竟然把妻妾所生男孩与女孩给偷偷的调换了一下,并强行让儿子把庞氏休掉赶出家门。很多年以后,当时的知情人把真想告诉了江文举,最终母子、夫妻得团圆。

三、宜州彩调传统剧目的艺术特点

宜州彩调传统剧目都有它们各自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二是积极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机智勇敢。通常演到深情的情节时,道白唱词多用本地山歌演唱,语言亲切、词汇生动、押韵上口,极其容易唤起当地人民思想感情的共鸣;三是大都是以胜利、喜剧结束,以悲剧告终的极少;四是所有移植剧目均已“宜州化”,很多时候一个剧目的名称可能一样,但其中唱词和道白都是在不改變原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宜州话代替,声腔也无一例外的一律采用宜州彩调唱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宜州彩调。这些剧本的创作一般都是来自基层的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作的题材取自平常百姓的生活实践,所以主要的风格是以育人为主。彩调是多元文化的承载者,它是广西各民族人民集体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它是第一批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其他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是世界人民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成为广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因此,成为广西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粮食”。其上演的剧目,使广西人民的生活得到感化并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宜州彩调的剧目内容和题材,都是从各方面宣扬和反映宜州人民的传统美德、为人处事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四、结语

从古至今,宜州人民就非常重视传统美德教育,其宜州彩调所反映的内容,是和人们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相关的,它本身来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是人们认可的一种心理及行为。所以人们在欣赏这些剧目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接受着其折射出的这些思想,在当中受到教育,并在生活当中,不自觉的根据这些思想来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宜州彩调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规范,使宜州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不屈不挠、敢于追求幸福和自由等精神和崇尚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以及好善鄙恶、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观。

参考文献:

[1]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中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戏剧工作室.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M](65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63.

[3]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