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花灯进校园”刍议

2018-04-02 01:49段丽
艺术评鉴 2018年4期

段丽

摘要:花灯是贵州省独山县的一项文化名片式的传统艺术,为保护和传承这项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独山县的一些中小学早就开展了“花灯进校园”活动,教学内容主要有花灯操、花灯歌舞、花灯合唱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更多局内人对花灯这一传统艺术的重视,但也存在将载歌载舞的花灯歌舞变成了只歌不舞或只舞不歌的“花灯舞”或“花灯歌”,对花灯艺术原汁原味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实现花灯进校园的初衷,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手段。

关键词:独山花灯 学校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028-03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先后制订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等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约。2001年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更是明确提出要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我国也自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各级文化保护机构,制定了不少政策、法律和措施,开展了若干活动。

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也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資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①

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虽然着力点不同,但目标都有相同的内容,那就是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进校园”这种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文化意义的项目成为了许多地方开展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首选。

地处黔南地区的独山县有着浓郁的花灯文化,这里的中小学也像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独山花灯作为了校园地方性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独山花灯

独山花灯是贵州南路花灯的代表,按照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地灯”和“台灯”两类。据徐宏业《平越直隶州志》(公元1663年)记载:“黎饿(今福泉)风俗,正月十三日前,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子妆,双鬟低亸,翠翅金钗,服鲜衣,半背拖绣裙,手提花篮灯,联袂缓步委蛇而行,盖假为采茶女以灯作茶框也。每至一处辄绕庭而唱,为十二月采茶之歌。歌如竹枝,俯仰抑扬,曼音幽怨,亦可听也。”②这也是目前为止描述黔南花灯的最早史料,以此计算,南路花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独山花灯从民俗性的地灯活动发展成为具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载歌载舞,有说有唱的地方戏种,这样的跨越让独山花灯成为享誉世界的地方小戏。

独山花灯是黔南民间文化的精髓,借助独山作为贵州南大门的地理优势,几百年来独山花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地吸取周边各省地方戏、名剧、说唱艺术的精华,不断地改进和发展,逐渐形成贵州花灯艺术上的无价之宝。“独山地区花灯艺术的形成,是汉民族艺术形成的输入与本民族特有的艺术样式,融合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③以此可以看出独山花灯之独特。原来的花灯均在院落表演,称为“地灯”,后来产生花灯戏后,搬上舞台,称为“台灯”。

(一)地灯

“地灯”是独山花灯最早的表现形式,地灯音乐结构简单,曲调欢快明朗,有说唱性,唱词用地方方言,常以打击乐作为伴奏乐器。按照表演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到逢年过节农民群众自娱自乐活动,称“耍灯”;一种是具有迷信色彩的“愿灯”,用于消灾祈福。

“地灯”一般以歌舞为主,每至逢年过节或给主人家还愿时村民就会唱花灯,表演多在院落里,演唱时用打击乐伴奏,灯词朗朗上口且结构简短,在灯词间常伴有飘带。

(二)台灯

“台灯”是在“地灯”的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后来生活逐渐富裕,人们对艺术的要求提高,“台灯”得到改善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小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汇聚了“江西采茶戏”“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云南花灯”还有黔南地方民歌、傩戏、阳戏等艺术形式,发展而成的具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地方戏,称“灯夹戏”或“灯折子”。早期的“台灯”表演角色简单,只有一丑一旦(丑:称“唐二”,旦:称“幺妹”)。例如早期的传统花灯戏《打头台》就是以一丑一旦来演唱的,其内容幽默诙谐,欢快活泼。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给独山花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台灯”音乐的发展开始从简单的一丑一旦发展成为一丑二旦、二丑一旦、二丑二旦……,表演角色逐渐增多,剧目层出不穷,音乐的表现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

“台灯”音乐相对于“地灯”音乐来说,内容变得丰富。“板”“腔”的运用充实了“台灯”音乐,在民间就有“九板十三腔”的说法:“九板:即数板、正板、骂板、怒板、贺板、哭板、路板、二黄板、过板;十三腔:即所有花调的变腔。”④灯词从原来的一段体变成了起承转合的四句体,打击乐成为了独具特色的锣鼓曲牌。

如此丰富的艺术形式,没有一个形成体系的传承方式和手段是不能实施有效保护和传承的。

二、独山花灯的校园传承模式与思考

我们走访了独山县城3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对独山花灯进校园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到独山花灯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展情况非常普及,独山花灯进入了独山县所有的中小学,他们教学内容主要有花灯操、花灯歌舞、花灯合唱等。这些学校的花灯操和花灯歌舞是由体育老师组织教学,花灯合唱由学校音乐老师组织教学,他们有些学校还有花灯歌舞社团,学生自由选择加入,平时由学校体育老师教学,如果有比赛或演出活动时会请文化馆的花灯艺人进行教学指导。

当然,独山花灯也像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保护传承的问题,因此为了对其进行保护传承,独山县正在探索多渠道传承措施,目前,学校传承成为了最有效传承手段。

(一)独山花灯学校传承的具体方式

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独山县将独山花灯引进校园,一方面开启了独山花灯的传承通道,另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年来,文化建设大工程在各地兴起,这给地方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独山县也不例外,独山花灯以独特的形式不仅点亮了独山县的文化建设,而且掀起了文化传承的高潮。现在独山县处处都在宣传花灯文化,各种造型的花灯装饰、各式各样的花灯文化活动,特别是“花灯进校园”活动深入人心。

独山把花灯进校园作为贯彻执行这一精神的具体行动,在独山所有中小学开展“花灯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到处可见花灯操、花灯合唱、花灯歌蹈等。据了解,他们每个学校都有其自编的花灯操,动作来源于花灯舞蹈动作,伴奏音乐是由花灯曲调改编而成,学生在跳操时手执扇帕,每天的课间20分钟都要先跳花灯操。他们对花灯操进行了创新编排,有预备节、扩胸运动、全身运动、伸展运动、踢腿运动、整理运动等。

花灯合唱是花灯进校园一种独特的教学手段,合唱也是每个学校乃至班级常有的一个团体活动,它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学校和班级的团结,同时展现出校园活动的多样性。有老师将传统花灯曲调改编成多声部合唱,表演时加入指挥和钢琴伴奏,如《干哥干妹踏青来》《踩新台》《燈乡欢歌》等。传统花灯表演时以本地方言演唱,以锣鼓音乐伴奏,而学校校里的花灯合唱是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演唱,将传统花灯曲调和主流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目前花灯合唱已经在各个中小学开展,每年独山县都会开展合唱比赛,其中花灯歌是必选曲目。

由于独山花灯是一种边舞边唱的戏曲艺术,歌舞不相离。花灯歌舞在学校教学中深受学生的青睐,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就有3所学校组建有花灯歌舞队,它是一个校级的团体活动,称“花灯歌舞社团”。花灯歌舞的整个舞蹈编排倾向于现代舞蹈,表演时不像传统花灯那样边唱边跳,现在的花灯歌舞都是放音乐伴奏的。不仅学校是这样,而且很多花灯歌舞都是这样。

“花灯进校园”它不只是一种教学行为,它还是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和宣传方式。花灯承载了当地人民的很多历史故事,还涉及到了他们方方面面的生活习惯,也是人们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花灯进校园”让学校课程建设多元化、个性化,从美育角度来看,它既可以愉悦学生,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体验花灯魅力所在,从中得到审美体验;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虽然花灯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专业地掌握好花灯的要领,但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花灯的了解,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花灯不只是一种地方戏,它是一种地方文化,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它还是一个文化信号,向学生传递着以前的历史、习惯、风俗等,辅助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从音乐角度来看,“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是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蕴藏着民族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⑤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的重要性,花灯音乐也是独山县人民智慧的结晶,从音乐出发深刻去剖析整个民族灵魂和思想,增强对地方文化内涵的了解。

(二)独山花灯学校传承的思考

近年来“花灯进校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花灯进校园”已成为独山花灯传承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花灯团队出现在各大演出场合。不仅对独山花灯的传承保护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还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传承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增强了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少年对独山花灯的了解和重视。但是,独山花灯几百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其内涵的精深和接地气的表现方式,它的传承与保护一定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是立体的而不是单一的。像“地灯”和“台灯”,表演起来有活泼诙谐,有感人故事,有祈福送愿,有驱邪安魂,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精神食粮。而现在学校教学的花灯操、花灯歌舞、花灯合唱只是独山花灯的元素传承。既然要让中小学学生了解花灯,最好用一些货真价实的传统花灯戏进行教学。

独山花灯精髓是“地灯”和“台灯”,但不管是“地灯”还是“台灯”,都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从目前独山县花灯学校教学来看,要么只歌不舞,要么只舞不歌,如果说将歌和舞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独山花灯的学校传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涉及经费、场地、课时等问题,但是,通过努力逐步探索一条立体的系统化的传承模式才是独山花灯的传承与保护之路。

1.调整教学内容

作为载歌载舞的地方小戏,歌和舞并重,但从目前来看,独山县的教学内容要么偏向歌,要么偏向舞。因此需要认识到问题的所在,然后加以改进和调整。

首先,歌中带舞。目前的花灯合唱是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进行演唱,钢琴为伴奏,这样的节目只是题材源于花灯,并不是真正的花灯。如果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花灯舞蹈动作和锣鼓伴奏,那么整个节目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扩宽了花灯教学范围。从传承的角度来看,花灯合唱是种新型的花灯表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者由于合唱的特殊性,要求参与者多,这样可以扩宽传承面积。

其次,舞中带歌。目前的花灯歌舞是放伴奏跳舞,最好重新审视花灯歌舞的教学,调整教学方式,不能像以前一样只舞不歌,传统的花灯歌舞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如果能加入歌唱环节为好。

2.拓展教学形式

有的学校建立了花灯戏兴趣小组,这种方式很好。花灯戏的传承不应只是非遗传承人的任务,它是整个民族的任务,青少年作为民族后代,也同样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

所谓分层次,是指在地域范畴有花灯社团,在民间村落有花灯班组,在学校有学校层面的团队、兴趣小组,最后才是大面积的通俗操、歌、舞。所谓立体化是指全方位的声像和环境冲击,要多创作脍炙人口的音频,喜闻乐见的视频,学校有花灯展室,兴趣小组要有活动室。各个层次的目标设置不一样,兴趣小组以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标准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花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加强学生的技能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而大众的操、歌、舞是营造氛围,形成感知。

3.创新教学手段

民间艺人和社团的专业演员是这一文化瑰宝中的瑰宝,他们的消失就意味着这一文化艺术的消失,但仅靠他们的言传身教,传承人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借助一些现代技术手段,把花灯精华提炼出来编排成VR虚拟文件,一招一式犹如身临其境,让兴趣班的学生在没有传承人的情况下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将花灯小戏编排在手机APP中,扩大宣传面。这里的关键是创作,不脱离花灯原滋原味的创作,然后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三、结语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前的民族文化大家庭中,民族音乐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具有陶冶情操和缓解人们工作压力的巨大力量,还有传递文化信息和教化人们精神灵魂的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学校教育责无旁贷,肩负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从独山花灯丰富的艺术内容和价值看,还必须形成体系化的传承模式才能有效保证其传承的有效性和延续性;从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专家学者们深入研究,提出可行的传承保护措施。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黔南州文化局黔南州民委编:《黔南州戏曲音乐——花灯、傩戏、阳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第6页。

③王希古,朱炳智,张芝梁:《贵州花灯史话》,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第129页。

④王希古,朱炳智,张芝梁:《贵州花灯史话》,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第157页。

⑤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中国音乐》,1999年版第1期,第36页。

参考文献:

[1]黔南州文化局黔南州民委.黔南州戏曲音乐——花灯、傩戏、阳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王希古,朱炳智,张芝梁.贵州花灯史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