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奏圆号在交响乐中的演奏风格及技巧研究

2018-04-02 01:49王阔
艺术评鉴 2018年4期
关键词:马勒演奏技巧

王阔

摘要:马勒《第五交响曲》中铜管部分非常活跃,其中特别重视圆号的演奏,在第三乐章又以独奏圆号与乐队的形式呈。本文对第三乐章独奏圆号部分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其独特的演奏风格与丰富的技巧。

关键词:独奏圆号 演奏技巧 马勒 第五交响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015-03

古斯塔夫·马勒,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创作量不多,形式较少,只涉及到了交响曲和歌曲这两种题材,即便如此,马勒吸收了德国音乐中所有的基本元素,并把它们发挥到了极致。

《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901-1902年,并于两年后的10月在德国科隆举行了首演。《第五交响曲》由五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被看成是送葬进行曲(乐谱上德文译位用整齐的步伐,如葬礼行列一般),#c小调;第二乐章a小调,乐谱上德文译位如暴风雨般激烈,而且更加激动;第三乐章,谐谑曲,D大调;第四乐章,F大调,小柔板;第五乐章,回旋曲,D大调。

一、整体结构

马勒《第五交响曲》由三个部分五个乐章组成,宏伟的第三乐章谐谑曲本身,作为整个乐章一个独立的部分,结构较为自由,打破了传统谐谑曲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安排,借用了回旋曲式的形式。第三乐章一共由六个部分加尾声组成,乐曲中共呈现三个主题,第一主题出现三次。第一部分(A)从第1小节到排练号6,第二部分(B)从排练号6-排练号7,第三部分(A)主题再现从排练号7-8后10小节,第四部分(C)从排练号8后10小节-排练号17,第五部分(A)主题再现从排练号17-排练号23,第六部分(C)从排练号23-排练号26,接下来直至结束就是尾声部分。

第三乐章的调性建立在色彩明亮的D大调上,第一主题由圆号演奏。在排练号6 处,由第一小提琴演奏第二主题,调性转到远关系的bB大调上,两个主题的调性一个升号调一个降号调,色彩形成强烈对比。接下来第一主题再现,到了排练号8后第10小节处,第三主题由小号声部奏出,其调性建立在f小调上,中间调性经过bB大调、d小调、bA大调和C大调之后回到f小调上。第一主题第二次再现后,紧接着第三主题变化出现。最后尾声部分回到主调D大调上,乐曲结束。

二、演奏风格

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想要真正的理解音乐作品,把握演奏风格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在速度、力度、音色、演奏技巧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正确恰当地处理速度、力度、谱面标记来演奏不同风格时期的音乐作品,是一个演奏者首要注意的问题。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独奏圆号部分有很多德文注释,还有不同幅度的力度速度变化,准确阐释作曲家的意图首先要解决谱面上的标记。

谱例1是独奏圆号分谱的开始部分,乐谱上方“In F(obligat)”表示F调的独奏圆号声部,乐曲进行两小节后独奏圆号进入。在第1小节上方出现的德文单词为“Kraftig nicht zu schneir”,译为:有力量的,不要太快。德文下方出现另一单词“poco rit. a tempo”,譯为:越来越慢,回原速。在音符下方,有力度记号p渐强至ff。作曲家非常重视独奏圆号声部,把力度速度以及演奏风格都注释得非常清楚,给予圆号声部极大的主宰地位。这些标记既奠定了整个乐章的速度,又呈现了独奏圆号声部的力量状态。从乐曲一开始的谱面标记可以看出,作曲家处理音乐细节的力能。

谱例2展示的是排练号6处,也是乐曲的第二个部分。一小节以后由独奏圆号声部演奏第二主题,旋律优美抒情。乐谱上出现新的单词标记:“Fliessender,aberimmer gemdssigh”,译为:流动的,但要一直适度的。作曲家在此处要求独奏圆号在原来速度基础上对旋律做出新的处理。音乐保持原速但又不失流动性,音乐情绪缓缓向前推进。乐谱下方出现单词:“molto espress”,译为:要多一些表情,演奏时要求连贯性。伴随着从p渐强后转入减弱的力度变化,独奏圆号吹奏出的第二主题更加柔美、抒情。

谱例3是排练号21的位置,也是次乐章的第五部分,主题第三次再现。独奏圆号声部上方又出现德文单词“Nicht schleppen.”译为不要拖拍。此片段旋律呈现跳进进行,分解和弦式,跳进的音程度数有大二度、纯五度、减五度和小六度。谱例中两个小节之间形成自由模进关系,跳进多变化音也很多。第五部分的速度很快,力度又在ff上,旋律上下跨度较大,演奏者容易降低速度来保证音准和力度。作曲家充分考虑到了这个细节,非常贴心的在乐谱上注明“不要拖拍“,起到提示演奏者的作用。

三、演奏技巧

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独奏圆号部分,其演奏技巧主要集中在节奏的把握、呼吸口的控制、高音区音准的调节以及音色的处理等方面。

谱例4是第1到第4小节,独奏圆号与其他圆号声部。主题旋律由四支圆号演奏,在f力度下在演奏八分音符的跳进音型,第3小节处独奏圆号声部进入,力度是从p到ff。乐谱上#F这个音,吹奏时要注意尽量做到轻一些弱一些,甚至是试探性的吹奏。这样的处理既可以轻松的调节音准,又可以提高发音的准确性。

谱例5是排练9和10的位置,在此乐章中处于第四部分,即第三主题。独奏圆号声部在休止了整个排练号9,在排练号10 后的第8小节进入。从pp力度吹奏二分附点音符后渐强至下一小节ff力度,整个渐强过程要持续三小节以上,因为乐谱上方标记为“rit.”译为渐慢。接下来ff力度要保持整个小节,随后旋律大跳后最终停在ppp力度上。为了完成这6小节的力度变化,需要演奏者预先做好准备即吸入大量气息,为后面的演奏做支撑。

两行谱例中显示了两段旋律,第一段旋律由6小节组成,休止两小节后进入第二段旋律,力度从f开始,速度回到原速。此处乐谱上德文标记译为举起号口,主题展现的情绪是呐喊命运,从f力度一点点渐慢,直至pppp力度的出现,这样的强烈对比仿佛是呐喊后力量的衰弱。第二段旋律的音符上由多处保持音的标记,要引起演奏者的注意,吹奏时要调整好气息的平稳同时控制好唇部的力量。

谱例6是乐曲的尾声部分。从排练号32开始,进入尾声部分,情绪越来越激烈,力度从ff持续性加强至最后一小节停在fff力度上。此片段的音域对于圆号声部来说比较高,有半音化进行也有大跳,对于演奏者的气息和音准方面都是一个考验。演奏者需要调节气息的量度、腹肌的技能,同时要自我减少唇部的压力,才能流畅自如地吹奏。

四、结语

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大量使用独奏圆号的形式,这在交响乐得创作中是极为罕见的。此乐章独奏圆号声部几乎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独奏圆号声部不仅多次演奏主题旋律,而且每次出现都有细致的标记,包括力度、速度、情绪、演奏法等,这也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对独奏圆号的重视程度。通过研究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可以帮助圆号演奏者更准确的呈现音乐,更深刻的表达出作曲家的情感世界。在交响乐中,独奏圆号的演奏方式与音乐处理,对于多数圆号演奏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马勒《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独奏圆号部分无疑是典范。

参考文献:

[1]李秀军.马勒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内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03).

[2]韩多多.浅谈马勒“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长号独奏的演奏风格和技法[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猜你喜欢
马勒演奏技巧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天地之间的马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