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新 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莆田六中校本教研制度构建的探索与思考

2018-04-02 13:17黄武强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备课组骨干教师教研组

黄武强

(莆田第六中学,福建 莆田 351100)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实施课程的能力等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实践表明,教师专业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以及从业过程中的脱产培训,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之中,而且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才能逐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因此,教师能否转变角色成为研究者,是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校本教研能否得到落实乃至学校未来能否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在构建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明确校本教研制度重建的目标,构建、细化校本教研体系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经过领导小组的细致分析、研讨,结合兄弟校的宝贵经验,拟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重建的目标。

1.增进教师的反思意识。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一教师成长公式,该公式体现教师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合理、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应能让教师不断体悟到主动探究、积极创造对自身专业成长所起的重大作用。

3.提升教师的职业声望。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泛滥使教育过程表面化,教学被误认为简单地执行教案、照本宣科,许多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缺乏一定的认同。因此,提升教师的职业声望也是重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此,学校在全面规划教师教育工作中,明确提出校本教研是“一把手”工程,校长是这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教务处、教研室为具体责任部门,并根据学校实际,建立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的纵向的校本教研策划网络,同时构建了以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横向的教学研究引领体系,具体为以下三个层级:

第一级:引领层级。本层级由校长、校各处室主任组成。

第二级:策划层级。本层级主要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各课题组负责人组成。学科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群众性组织,备课组和课题组是具体策划和实施的基本单位。本层级在引领层级的领导下策划、组织本学科(年级、课题)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第三级:落实层级。本层级主要由各学科教师组成。各学科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到全校教研活动和教学工作的质量。

二、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以校为本,守正出新,重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与模式

学校的“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规划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各项工作,以校长作为校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注意整合学校教务处、教研室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自身发展要求,并广泛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建议,对相关规章制度作了重新修改或制定,具体包括《莆田六中校本教研制度》《莆田六中教师业务考核方案》等。在各个方面对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给予了制度和机制保证。尤其注意到教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和一线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把教研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师的参与情况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将其与年度评先、评优、各级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评选和教师职称评聘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给予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成果、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等)一定的奖励。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主要体现在:

1.努力强化学习、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群体水平

为了提高学校的教研水平,就必须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型集体,而在这方面,营造氛围的重要性往往要大于制度建设。于是学校通过对小到地方、学校人事制度变化的现实,大到国家教育形势的分析,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和学习的紧迫性,把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要求教师根据开学初拟定的校本教研专题,做好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并自觉做好读书笔记,定期以教研组(集备组、课题组)为单位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教务处、教研室则定期编印简报,推荐优秀教育类、人文类、专业类书目,编发读书心得,并适时提出若干教师关注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促进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教研组本着“重心下移,以点带面”的方式,开展教学研训活动,倡导教师:(1)认真参加各级各项教研活动;(2)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参考资料;(3)博采众长,虚心学习,认真参加听、说、评课活动,提倡师师互动,不断充实提高自己;(4)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课前做到“六到位”(明确教学目标到位、了解学生情况到位、确定教法到位、理解教材的重、难、疑点到位、课堂设计到位、落实课后练习到位);(5)在教学实践的同时,每学年做到“六个一”(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进行一个课题研究、上好一堂公开课、做好一个单元的多媒体课件、出好一份试卷、撰写一篇教研论文);(6)在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自身理论修养的提升,开阔视野,努力做到在教育理论和专业水平上保持一定的前瞻性。

同时,受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启发,学校还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并把其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常规来抓,它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向他人展示自己专业进步的媒介,也对教师深入思考自己的教育目标、专业发展目标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将个人基本信息、教育教学过程资料以及专业成长信息(包括参加各类培训活动的记录、读书笔记、优秀的教案设计、精彩的教学实录、教育叙事、与学生的心灵对话、经验总结、获得的各种奖励、指导的学生作品、对今后发展的规划以及学校、教研组对自己的评价等)都存入记录袋,定期展示,不但让教师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也与同事进行横向对比,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教师的个人成长记录袋,见证了学校每个教师的成长足迹,呈现了教师的发展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积极完善研讨平台,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往的教研活动往往存在两种缺陷:其一是参与者会前没有认真的学习准备;其二是教研交流的内容大多是听课评议,缺乏明确的主题和深度。在这两种情况下,教研往往难以达成深度交流、实质互动以及促进学习、发展的功能。于是,学校十分重视校本教研最基层、最前沿的单位——备课组的建设,在抓集体备课和教学常规要求落实的同时,提出备课组活动应围绕着解决“一个问题”、注重“二个提高”(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研能力为工作目标)、落实“三课”(集体备课、观摩课和课题研究)开展活动:

(1)解决“一个问题”。学校对教研工作做了系统的改进,提出备课组应在一个阶段(学期)内结合本年段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立足教材聚焦课堂,确定教学中一个实际问题,作为教研的重点,开展“问题导向”式教研。如学期初开展教材教法分析专题研讨、期中围绕模块教学进行经验小结和交流、期末开展复习课研讨等。在研讨时,或指定某位教师联系自己校本研究的专题,作专题发言,发起讨论;或提前提出一个中心议题,每位教师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并在会上做交流发言,取长补短;或提出自己在教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在同伴互助下获得解决的办法或研究的途径,使广大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成长。

(2)注重“二个提高”。学校重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适时组织“教师经验谈”“教改沙龙”等活动,重新修订了《莆田六中传—帮—带“结对子”实施方案》,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管理活动加以落实。通过这些活动,鼓励教师进行同伴互助、对话,不但使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使“新手”“熟手”“能手”等各类教师在各自的教学、教研领域和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提高。

(3)落实“三课”。传统教研中的集备组活动往往“虚化”“泛化”的内容多,“实化”“深化”的内容少,为此,学校大力强调:

①集体备课。与新课程相适应,强调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课程理念、学生心理和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同时把集体备课贯穿于某项内容教学的整个周期,教师课前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讨论,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课后与同伴进行分享,发现的困惑与问题,在课后争取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这样在对话与交流中,不但教师个人的智慧被激活,教学中的精彩片断被发现,而且课改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也有解决方案,优化的教学设计得到资源共享,骨干教师的作用也得到发挥。

②观摩课。教师提出课堂教学应该“返璞归真”,推行课堂开放制度(包括市级教学公开周、与市内外兄弟学校交流等),在常态课的研讨中,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事件、关注过程等三种取向,教师不上“表演课”,开课不“做秀”现象,评课不搞形式主义、贴标签,鼓励教师叙说在开课、听课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悟。关注教师的成长,不怕领导、同伴听课,愿意把课堂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与调整,从而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此外,教研室还针对课程改革各个阶段的特点,及时选编学习资料,介绍信息动态,推介校内外的新鲜案例,通过发现案例、评析案例、模仿案例、创新案例等有效活动,促进教师校本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③课题研究。提出“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即为课题,解决问题就是科研成果”的研究思路,形成了以省、市级课题为龙头、以校级课题为侧翼的课题研究网络,分管副校长、教务处、教研室负责人以及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分别作为课题研究的不同层级学术责任人,以课题促进教学改革,以课题研究推动课改实验工作。

同时还提倡人人有“课题”,教师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研究者的目光进行审视、反思,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年都要以个人或课题组的形式确立研究主题,修订计划,在学年末结合进展情况,进行课题小结,各级公开课都要结合研究的内容开展,切实改良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艺术。教研室与教务处定期组织“同课异构”和“同课轮流”教学研讨,既充分凝聚研究者群体的有益经验,又发挥执教者的个人智慧,同时使问题解决更具“校本”化,在一节课一节课的观摩研讨中,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执教者和研究者群体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专业成长。

3.不断强化合作交流,积极推介教研成果,努力打造校级“专家”

推进校本教学研究的有效开展需要有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学校采取教研开放的态度,采取多种措施,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研训、竞赛、考察、观摩、取经,与名师对话,以拓展视野,获得专业发展。教务处、教研室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展示课、评优课、研讨课、观摩课,以“上课—说课—评课”“研训沙龙”“课改论坛”为平台,进行反思、对话、评析、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并定期组织读书汇报、经验交流、质量分析、课题研究、论文交流等活动,展示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成果,发挥示范和辐射功能。学校还针对教研(备课)组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创造性地举行了备课组与教研组活动公开观摩活动,要求其他教研组(备课组)组长旁听相关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校本教研期待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在磨合中得以提升,这就需要以有形的成果为抓手,反映教师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辐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发展。为此,教务处、教研室深入教学研究的第一线,定期举办教研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汇编、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以有形的成果(包括教师撰写的教育故事、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评析、经验总结、研究论文以及教学课件、网页资源等)推动校本教学研究的深入推进。

校本教研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专业引领”。为此,校本教研在面向全体教师的同时,还注意创造条件让乐于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重视对骨干教师的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如规定参加校外培训的骨干教师在从专家、教授那里获取宝贵经验后,应该进行消化吸收,在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推荐他们举行省、市、区各级讲座等。通过这种定期与不定期的骨干教师个人专题讲座,一方面促进了骨干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弥补了各级培训的不足,放大了外出培训的效益,使校本培训更具互动性、连续性,并逐渐培养出校级“专家”,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三、成效与反思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逐步深入,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可喜的转变,专业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在学校鼓励和支持下,一批骨干教师正逐渐向“名师”成长,他们的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等成果相继产生。

当然,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校管理层在校本教研指导的系统性还有待加强,有些活动组织与开展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还有待提高;教研活动中针对某一问题或困惑进行研讨、交流的持续性和深入性还不够;如何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动参与者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各学科开展教研的活动形式、内容、实效不平衡,部分学科尤其是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的校本教研还比较薄弱;校本教研制度与教师年度量化考核、职称评聘之间的一致性和互相整合的可操作性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等。

最后,特别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培养教师的研究乐趣,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因此校本教研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内在需求,充分尊重教师个体,突出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使教师尝到研究本身的乐趣,让教师具有工作上的成就和满足的获得感,最终让教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正是校本教研制度构建的初衷和最终归宿。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新课程推进中的通识培训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70.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2-50.

[3]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5-70.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5.

猜你喜欢
备课组骨干教师教研组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备课组长的定位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第九届全国硬笔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绍兴举行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