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发挥高校资助体系育人功效探究

2018-03-31 09:28李柯单满菊田占范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柯 单满菊 田占范

【摘要】高校资助体系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促进我国教育公正、公平的有效途径,其育人功能无可替代。因此,各高校要以资助体系为抓手,与其它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 育人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1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持续贯彻教育强国的理念,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便是明证,也是我国实现教育平等、保障受教育权的典型表现,切实推动和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范围,圆了家庭贫困学生的大学梦,任何学生都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辍学,学习成绩优异且思想品德良好的学生获得国家级、校级等各类奖助学金的机会明显增大,资助金额也有所增加。在当今形势下,如何使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效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如何从资助的角度实现育人功能,维护资助政策制定的初心和公平公正,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是大多数高校目前所面临的新课题。下面从三大方面进行探讨:

一、当前高校资助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自从2007年我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以来,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完善,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无疑对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件幸事,它减轻了其家庭负担,解决了其后顾之忧;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学生诚信意识下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困难程度认定值得质疑

高校辅导员应该深有感受,个别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尚可但缺乏诚信,也有个别学生经济家庭条件较差但碍于面子,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难以完全掌握其家庭状况的实情。个别学生心存贪念,即使不符合家庭经济贫困认定标准也提出申请;而一些地方的民政局或村委会所出具的贫困证明的真实性确实值得怀疑。加之高校还没有制定出具体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量化指标,因而很难完全准确有效地界定出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

(二)无偿性资助比例偏高,助长了个别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思想

在高校中存在一类学生,把国家的资助当成无偿的福利,认为这是政府理所应当发放给学生的补助,逐渐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如果申请不到奖助学金,就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对学校或老师产生怨恨情绪;更有甚者不仅不对国家的资助政策心存感恩,反而将自己家的贫困归于社会的不公和国家制度的不健全,不能从本质、从自身认识不足,进而在同学中散布负面和消极的言论。

(三)物质资助丰富,精神帮扶匮乏

根据2015年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我国资助普通高校学生共计4141.58万人次,资助金额高达847.97亿元,比上年增加131.11亿元,增幅18.29%。可见,国家给予学生资助金额之大、种类之丰富,从“绿色通道”到国家励志、国家助学金以及社会上各类奖学金,帮扶力度较大,但却缺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导致个别功利心较强的学生钻了这些资助政策的空子。虽然一些高校已开始重视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但是收效并不明显。

然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是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资助政策体系还并不完善,虽然基本解决了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初级目标,但对于培养贫困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更高层次的目标还有待提高,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的最根本的战略目标上,还没有真正发挥显著作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的不仅仅是资助成千上万学子顺利完成学业,而是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新形势下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及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资助工作作为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环节面临着许多新考验。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来,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效,如何进一步改进创新工作思路与模式,如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是对各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分述如下:

(一)资助工作目标:“初级目标到中级目标,再到终极目标”

高校资助工作要实现的初级目标是经济救助,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解决交不起学费的后顾之忧,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安心读书。中级目标是能力培养,在开展经济援助的同时,引导学生“助人自助”,通过勤工助学或周末兼职等形式来赚取生活费,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终极目标是价值观塑造,告诫学生:家庭的贫困是暂时并能克服的,但“人穷志不穷”,要做一个有价值、能够创造價值的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与追求,学有所成,将来报效社会和国家。

(二)资助工作模式:“单轨到双轨”

高校资助工作模式可分为两种轨道:经济援助和精神援助。之前的资助工作模式主要以经济援助为主,这就导致了经济援助和精神援助两张皮的现象,虽能够减轻一时的家庭困难,但不能从精神上帮助学生“脱贫”。因此,新形势下要想达到资助的根本目的,必须双管齐下,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精神上进行引导和帮扶,从而使学生解决学生意识里的“贫困”,实现资助工作模式的二次转变。

(三)资助工作队伍:“事务型到专家型”

目前,每所高校的学生处都设有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各院系也配有专兼职从事资助工作的教师,多数由辅导员老师兼任。但由于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千头万绪,缺乏对国家各种资助政策的深入学习和探究,致使个别政策的解读和传达不是很到位。随着全国高校资助中心对资助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资助工作队伍也需要向专家化发展,从而保持此项工作的延续性与系统性。资助专干不仅要处理好事务性工作,更要积极做好科研,自觉参与相关理论学习与培训,主动补充国家资助政策及教育学、心理学、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提升资助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工作的效能,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

三、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

辅导员是高校基层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必须把握好辅导员在资助工作开展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前线,对学生的影响力较大,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高校资助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使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我校自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以来,在强化“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的同时,将学生服务地方、报效社会的责任感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了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施展才华的平台。针对资助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各院系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主动应对,通过新媒体的运用、主题教育、鼓励项目引进、量化考核、效果反馈等形式,在学校层面及学生层面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多方位、多维度地推进了资助工作的开展。

(一)利用多种媒介,宣传造势,使资助的“初心”深入人心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辅导员不仅要善于利用传统形式,如主题班会、年级大会、讲座、“两节课活动”等形式;更要学会新媒体(如QQ群、微信群、公众号、贴吧、校园网)等网络媒介的运用,加大宣传,扩大展示效果,对资助政策进行宣讲,并讲解国家及学校设立资助项目的申请条件与具体办理程序等相关知识,确保广大学生的知情权,对于不理解评定程序的学生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2016年一篇《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学金》的帖子引起了社会各界热议。针对该话题,我院举办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正反双方各执一词,有人认为“贫困生该有贫困的样子”,也有人认为学校取消学生助学金是无奈之举。通过该活动,学生对资助的评定标准及程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明白了高校资助的“初心”。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编造谎言,背信弃义的思想和行为是丑陋的、堕落的,生命中有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人格、尊严等,这些才是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切不可利欲熏心而弃之不顾。

(二)树立典型,将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服务地方、报效社会的责任感与综合实践能力

1.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加强宣传,让身边的学生教育身边人,积极开展“自强之星”、“励志之星”、“十佳大学生”等评选工作,通过“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先进事迹宣讲、微信公众号连载报道等活动,加大对受资助优秀学生的宣传力度;同时选取部分优秀受资助校友返校与在校学生交流,现身说法,畅谈如何将国家的帮扶回馈于社会,增强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2.我院辅导员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联系勤工助学岗位,如校内学生食堂、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等单位,校外培训辅导机构、家教等兼职,发挥学生自身长处,克服缺点与不足,引导学生主动融入集体、服务地方、报效社会,用自身价值创造社会价值,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自立自强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针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规则意识不强的现实,我院重点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每年开展“诚信校园行”系列活动,如诚信短剧大赛、诚信演讲比赛、助学贷款及征信知识竞赛等形式,弘扬规则意识,强化诚信教育,对不诚信行为加大惩戒力度。建立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对弄虚作假、恶意欠费等行为予以诚信等级降级处理,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等。

4.针对学生感恩意识不强的现象,我院鼓励学生向学校或设奖单位、个人写感谢信,用语言和文字记录下感恩的瞬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与关怀,激发感恩之情,培养爱校意识。在享受他人分享和赠与的同时,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三)鼓励项目引进,重视资助类科研申报,实行量化考核,提升资助工作效能

1.雖然国家资助力度较大,但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群体也很庞大,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引进更多的奖助学金项目,如清艳奖学金、周国强助学金、常绿助学金等,扩大资助对象的覆盖面,使更多莘莘学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2.重视资助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只有静心反思才会有所突破,积极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申报资助类科研项目和课题,对该类研究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加大对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完善,健全资助工作体系,规范资助工作程序,提高资助工作的专业化、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3.我校实行资助工作单项量化考核,从资助档案的保存完整情况到资助活动的开展实际效果,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考核标准,从而不断完善资助体系,改进工作流程。通过对资助工作的满意程度走访与调研,对受资助学生的跟踪测评,根据调研结果反映出的问题可以采取专题培训、座谈会或线上答疑等形式加强教育与引导,进而提高资助工作的效能。

(四)实行动态管理,固化教育成果,重视反馈工作

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实行动态管理、动态跟进是十分有必要的。辅导员要广开言路、开门纳谏、实地走访,通过实施动态管理和跟进,辅导员可以及时、准确、深入地掌握贫困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从而精准判断出其家庭困难程度,确保将国家帮扶政策的实惠落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

而顺利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是否能够合理规划、使用这笔资金,使之实现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呢?基于这种思考,每次评定结束后,我院实行以宿舍为单位的反馈小组,并成立以班委、宿舍长为主的监督小组,建立后续家庭情况变动及学生在校表现异常反馈制度,不定期调查受资助学生奖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这种做法的推行和实施,不仅可以使资助育人政策落到实处,也为今后的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四、结论

高校资助工作是体现国家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通过培养贫困学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使贫困生从心理摆脱自卑的困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资助体系先从“他助”入手,逐步完成由“他助”向“自助”的过渡,最终实现“自助”。“绿色通道”为贫寒学子进入大学打开了一道门,让他们和其他学子一样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奖助学金肯定了其在校期间的表现;助学贷款提升了受助学生的责任与诚信意识;勤工助学给贫困学生以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诚实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资助中的育人功能与其说是帮助贫困学子排忧解难,不如说是让贫困生借助外在条件,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我们要让贫困学生认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此外,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还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对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责任。每一位受到资助的学生在现实感受社会各界对自己帮助的同时,要不断体会与充满正能量的感恩情怀,从而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为报效祖国而发奋读书,提高自身素质,在回馈的过程中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予以实施,最终达到个人成长、学校育人和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向辉,曲莎莎.挖掘育人内涵促进高校资助体系成熟化[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6—49.

[2]赵贵臣,刘和忠.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2-134.

[3]陆成成,刘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0):5—7.

[4]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88—91.

[5]贾明超,范正祥,陆斌.“育人为本”资助理念视角下的高校资助工作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70-72.

猜你喜欢
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浅析研究生“三助一辅”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