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8-03-31 16:47盛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家园合作行为习惯培养

盛丹

摘 要: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它的基本解释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一个孩子的习惯会表现在他的行为上,通过行为还会折射出部分心理过程、内心状态。

关键词:家园合作 培养 行为习惯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一)幼儿基本情况

小飞平时在家长眼中是个十分乖巧懂事的孩子,在家里常帮助做力所能及的事;在老师眼里,他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记得请他回答问题即使他知道答案,也会声音很轻不敢看老师,显得很胆小;有时他取得了进步,在大家面前表扬他,他会很紧张总是低着头。

小生是另一个男孩子,在活动时,爱和同伴打闹。刚进幼儿园在老师眼中,他是一个十分活泼善良的小男孩,时常会帮助老师做事,但上课很少集中注意力,小动作伴随着他的课堂。渐渐相处下来,他拉同伴的衣服、头发都是常事,打架欺负同伴更是家常便饭,老师说的批评、劝说、讲理,对他而言,也是耳边风。

(二)幼儿基本问题

以上两个不同的孩子,却有一个相同的习惯:爱吃衣领。

平时,玩手指仅仅是他们的小动作,一般不离嘴的就是他们的衣领。一天下来,他们的衣领的末端总是湿漉漉地。

在这样两个不同的孩子,却有一个相同的习惯的表象,我感觉很好奇,也很担忧,卫生是小事,会不会有其他问题呢?不同家庭的孩子是否有什么原因使他们有这样相同的坏习惯呢?是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表现?

(三)家长基本情况

小飞的父亲是个体经营户的老板,长期忙于工作,父亲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洗好快要睡了,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和小飞。父母学历并不是很高,母亲除了接送、督促孩子学习的其余时间,就和孩子的父亲一起经营他们的店。父亲很少在家,因此小飞跟父亲的沟通和交流极少,家中也没有其他的男性,遇到了事情只能和母亲交流,或者选择不说。

小生的父亲也是自己做做小生意,父亲负责在本地接货,母亲在外地负责发货,工作很忙,家境富裕。孩子平时和父亲、爷爷和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放学后被送到外面的兴趣班学习,母亲几个月回来一次,孩子常常说想妈妈。从孩子口中得知,父亲白天做生意,晚上也还要在外谈生意,等父亲回来时,他已经睡了,之间的交流十分少,遇到孩子不听话时,还会动手打孩子。

二、个案分析

两个不同的孩子,却有相同的表现,刚刚发现他们吃衣领,是中班上学期,当时,以为他们年龄小,常常和他们说卫生的情况:衣服平时会接触很多细菌,和我们的小手一样,常常放在嘴巴里是要生病的。说教、讲故事都没用。我开始有些犯难、疑惑,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分析、查阅资料、案例。

上网查阅:“为什么孩子‘爱吃衣领”,其实我想他们也不是真正爱吃衣领,衣领也不可能有奶酪一样的香甜,可是网上这样的孩子资料并不是很多。于是回想自己小的时候特别怕老师,因为老师比较严格,每次回答问题手都会发抖,是不是孩子也是因为怕我,紧张导致他们需要安慰物?这个猜想,在小飞身上说得通,小生就说不通了呀!这样看来从老师身上分析原因是行不通的。

幼儿园方面行不通,就走走家庭教育的道。于是,我又对这两个家庭进行了家访、交流,再次观察两个孩子的家庭。从聊天中得知了两个孩子一飞极度缺少父亲的爱、小生则几乎没有母亲的爱。小飞缺失父亲的爱,情感脆弱,情绪易波动,缺少男性的刚强和坚毅,在遇到困难,内心焦虑后,需要一些介质对自己进行一些安慰,以获得安全感。小生则是缺失母爱,家庭富裕的他,拿别人的东西、打闹,需要引起别人的注意,让老师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但毕竟是孩子,以缺失了爱之后,也会和小飞一样需要从身上最直接、最顺手的东西当安慰物——衣领。

这样分析的话,两个孩子表现行为不同,但真正深层次的是可以归为一类,那就是缺乏安全感,内心渴望别人的肯定,这样的孩子,我想正强化的效果会更好,若是负强化,孩子或者自卑,或者捉弄别人捉弄得更厉害,以此引起老师的注意。

三、个案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许多人的成功,是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家长,即幼儿园与家庭应紧密配合,做到合力教育。当家园教育教学形成合力,那么孩子良好的习惯不但是可以培养,甚至可能是事半功倍的。倘若孩子得不到家庭的合作与支持,那么教育、教学阻力会使培训孩子的过程倍增阻力。可见家庭教育,取得家庭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一)培养亲子的关系,让爱不再失衡

1.利用现代通讯加强联系

现代通讯发达,通过微信平台与家长联系,先提及家长们关心的学习问题,并且表扬孩子的进步的同时,顺带提及孩子的“小动作”行为与自己的疑惑(孩子在家是否比较缺乏安全感),既是给家长的一些鼓励,也是提出了问题,家长比较容易接受。之后建议家长能够多陪孩子,让家长知道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心理疏导。

2.及时反馈孩子的信息

家长平时很少关爱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还要挨骂挨打。像这样的情况,就要直接与家长交流孩子心理的想法,告诉家长孩子想妈妈,想家长多关心,将他们画的妈妈给家长看,把他们内心的想法告诉家长。

记得一次让大家画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小生歪歪扭扭的画了一张妈妈的脸,当我问他画的是什么是,他说他画的是妈妈,好久都没看到妈妈了。听到他的回答我一下感觉有些心酸,了解了情况我告诉他想妈妈可以给妈妈打电话。当天就给孩子的妈妈发了条微信,希望她能给予配合,打个电话回家。问问今天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开心,告诉孩子自己很想他。让孩子在空间上感觉不到安全的时候,在内心接近距离,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二)给予孩子更多关爱

对内心焦虑的孩子,可进行适当地心理疏导,看是什么原因。有的孩子面对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不太适应,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和焦虑。也可以分散注意力,引導他把注意力放在其他地方。不能总警告他,会强化他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会好转,讲清楚道理,适当制止就行。多给孩子正面表扬,鼓励孩子,让他们树立信心。

四、个案指导成果

孩子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基因,却有一个共同的表象、习惯,且是内心情绪的一种折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把习惯的转变、焦虑的减轻,视作长期的幼儿园、家庭的教育任务。目前,这两个孩子的吃衣领现象偶有出现,但减轻不少,课上回答问题紧张的情况减轻了,拿同伴东西的时候也几乎没有,这是家园合力的结果!

五、总体评述

通过案例分析,使我意识到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既是长期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积累,也是外界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个个烙印。任何的问题,只要追根究底,都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每个家庭都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关键不是问题有多少,孩子的坏习惯有多少,而我们面对问题时,如何看待它,如何帮助孩子。作为教师,要当好家园的沟通,当好孩子的辅导员,必要时,还可以扮演一下孩子需要的亲人的角色,目的就是让孩子内心健康地成长。

1.家庭对孩子均衡的关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幼儿园、班集体的细胞。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是需要这些一个个小的家庭,父母、教师们从精神上给予孩子关爱的。从家庭环境来讲,当家庭中出现行为习惯问题的孩子时,应让这些坏习惯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否则从行为问题发展到心理问题,那么这个家庭的整个平静和睦,以及幸福感就会遭到破坏,就会给家庭每个人带来影响。与其说是孩子需要改变习惯,不如说孩子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需要更好地利用、改善。在每个孩子的内心,健康、均衡发展是需要给予均衡的关爱的。

2.家园合力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家园合力,从活动中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促进其积极、向上的发展。幼儿园、家庭应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三空间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让孩子在活动中享受快乐,感受体验,得到培养,体会成功,这样既有利于心理健康,也利于身体健康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师要有让家长主动交流的愿望

在平时的活动过程中,常常孩子在幼儿园有了问题才和家长交流,家長从心里,有些畏惧老师的联系。所以,平时当孩子有进步时,教师要下意识地给孩子报个喜:一张小小的喜报、家园联系本上写一句孩子进步的话语、给孩子一些小贴纸,形式可以多样,让家长感受到教师不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是关爱的,生活中也一样可以交流,让孩子的家长产生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的愿望。

家中有重大的事情、孩子身体状况有变化、思想行为表现、心理情绪起伏等问题都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以便让教师做到对症下药。待家长信任教师,交养成与教师交流的习惯,教师的教学、教育措施也会更积极有效。当家园教育形成合力,孩子在生理、心理方面都感到满足,对教师、家长充满着崇敬,也就更愿意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不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家长还是老师,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都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孩子出生、成长的家庭,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爱应更均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都是负责的一方,不可偏失。孩子细微的习惯,既是内心的折射,也是孩子无条件地反应,只有在生活中接爱到父母相对均衡的爱,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培养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艺霖.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J].黑河教育,2016(07):11-12.

[2]乌音嘎.重视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成才之路,2014(21):63.

猜你喜欢
家园合作行为习惯培养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析《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亲子游戏的开展
论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与探索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