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宏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进一步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学生们的素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学作为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在初中教学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再于对学生们进行各种数学公式算法内容的灌输或者是旨在培养一个能够解决出所有数学难题的“天才”而在于使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一项具有数学特性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当今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简单地介绍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发展的现状来提出一些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所谓数学思维指的就是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转化与规划、从一般到特殊到一半等,我国教育部出台的政策中也有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明确目标规定。数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联想能力。初中数学是学生们进行系统全面接触数学的各种方法论的重要起始阶段,它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景,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老师处于主导地位,老师们更多的是以一种理论知识“轰炸”的模式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感觉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只是被动的在听课与完成作业中来回循环,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不可能获得独立思考和较高程度上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掌握。另一方面,和所有其他课程一样,初中数学教学更多地只是停留在对学生们的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既缺乏必要的实践基础又束缚了学生们的自我创造性。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对策
1.革新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的考查研究,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增加课堂中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们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以及人格魅力往往对于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新颖有趣味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原本枯燥的数学理论学习中来,使学生们自发地投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来,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这种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教师们可以通过讲述一段趣味数学小故事来引入一个概念或公式,又可以通过举办一场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常识测验的比赛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通过以师生互动的形式将一个简单地数学问题进行延伸发散式的探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革新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兴趣的培养更加需要一个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2.通过情景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精神 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处理数学问题的方法,而数学问题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基础工具,这项工具不可或缺。因此,可以通过对一项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一场情景化的模拟还原,组织学生们参与其中,自发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这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学生们对数学的感性化认识。在每堂课程结束之后,科学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也是十分必须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项作业不必局限于对某一道或多道题目的练习,它还可以是一项与数学相关的学生们的动手实践作业也可以是一篇有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感想。通过这些情景教学方法,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将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上,让学生们了解到原来数学也不是那么高深莫测或者遥不可及,原来数学也可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中。当数学不再被我们束之高阁,初中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自然而然能在更加“平易近人”的数学中得到强化。
3.通过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培养学生们会听、会看、会想、会说的能力以及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只有育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結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们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因材施教,结合考察多种教学因素对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采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柏华敏.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5(29):74
[2]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07):86.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 43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