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8-03-30 03:13张月菊马劭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6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综合分析

张月菊 马劭君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 高考改革背景下临夏地区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7]GHB2651)成果

摘要: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球表面各个环境要素,更是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研究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进行综合分析,因而也有利于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思维;分析;综合;自然要素

临夏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较大,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慢慢成为学校的主体。地理是一门趣味性、实践性和生活性很强的综合学科,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但是小学和初中阶段对地理教学根本不重视,高中学生出现地理基础薄弱、空间思维能力差、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差,同时受教材和基础条件所限,很多学生见识少,导致高中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地理非常吃力,甚至高三文综成绩中地理拖后腿现象严重。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高三复习课堂中简单描述、重复记忆和强化训练等浅层学习形式为主,这对学生持续发展是有害的。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并结合民族聚居地区具体现状,为地理教学开创一片新天地。

综合思维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将各个地理因素和地理要素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形成相对组织等级较高的地理事象的整体认识。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地理事象整体按一定角度分解为各种地理因素或各种要素,认识各因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所以,综合思维不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机械重组,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

一、紧抓地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构建地理要素综合思维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地理教育跨越自然和社会两大科学领域,其内容实质不是自然、人文各要素自身,而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理事象、地理环境和区域地理综合体。

1.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为平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而且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例如讲授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时,先让学生列举西北地区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以此基础启发学生“有果索因”,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综合各要素特征,可以发现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都体现出气候干旱的特点并与此相统一,进一步分析可知,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特征是其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等空间位置的具体体现,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觉地养成综合思维的意识。再例如分析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时,可以循循善诱:黄土高原的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容易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期的流水侵蚀使沟谷不断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着水土流失逐渐下降,并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地方气候趋于干旱化;河流携带的泥沙在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形成“地上河”。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受破坏、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当地生态,使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慢慢就会养成从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角度综合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高三复习过程中对“过程题”和运用整体性原理答的题不会手足无措了,认识到做事情须综合考虑的重要性。

2.注重空间认知和区域综合,提升区域综合思维 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特点有不同表现,它们之间组合和联系也多种多样。例如复习中国四大地理分区这一块内容,不仅要复习每一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更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进行地方的和区域的综合分析,对区域系统的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问题做出简要的地方性理解。南方地区低山丘陵面积广大,人地矛盾突出,所以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生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开发低山丘陵并能有效解决水土流失?这样就很好的将自然环境的现状和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问题的解决。这里人多地少,单位土地产值高,同样面积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大;这里石质裸露,“红色沙漠”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这里工农业发达,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大。解决措施: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等等。这样从区域综合角度,分析自然和人文要素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增强学生综合思维习惯。

二、设计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培养综合思维习惯

深度学习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2],结合布卢姆目标分类认知水平理论[3],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应处于较高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层次。因此,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并结合课程标准进行设计。例如上述南方低山丘陵的生态建设问题,教师可以预设以下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理解、分析层次);(2)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生態问题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应用、分析层次);(3)为什么说南方水土流失的危害比北方黄土高原更大?有效解决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评价、创造层次)。清晰的目标是学习和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循循善诱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和分析的思维过程。所以深度学习的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思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将新旧知识有效融合,从而完善知识体系,有利于增强综合思维习惯。

三、融入乡土地理教学,增强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不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还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很紧密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虽然离生活很近,但离学生很远。既然这样,乡土地理的引入就很有必要。乡土地理内容离学生很近,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兴趣,而且容易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的思考。例如学生借助对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策略的学习,在分析临夏地区大夏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时做到融会贯通、综合联系,进而引申迁移、灵活运用,既从水文条件、地形地质条件等角度去论证,又从历史条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角度考虑,有助于养成综合思维的习惯。再例如,“地形类型复杂,山区面积广大”是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直接的讲解让学生对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很困惑,那么引入乡土地理内容便会豁然开朗。我们临夏地区所在地就属于山区地形,有河谷地带、山间盆地、塬、墚、卯等地形单元,在河谷发展种植业,在山地缓坡培育林业,在低山发展畜牧业,因地制宜利用土地,但山区地形导致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等一系列问题,则是山区地形的弊端。推而广之,中国地形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就显而易见。地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主动关注身边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现象,解释评价现实问题并对发展出谋划策,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杨玉琴,倪娟.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16,37(17):1—8.

[3]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M].罗黎辉,丁证霖,石伟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9.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中学 731100)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对动漫艺术“综合与表现”领域多元化应用形式的探索
民用飞机机电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