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语言中量词的变异使用考察*

2018-03-30 14:11徐彩玲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数量词量词动量

徐彩玲

(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中古时期是量词的迅速发展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量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语法现象,这一时期的古汉语量词已经处于成熟期,到了唐代量词继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量词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在用法上也更加灵活。而作为唐宋最具特色的创作体裁——诗、词则蕴含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量词,这些量词的语法意义已经超越了常规的语法使用规则,它们经历了某种程度的语法变化,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量词的变异使用。所谓量词的变异使用就是指量词的一种超常规搭配,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骆小所先生将这种语言上的变异称之为是作者为了表达特殊的心境,而主观创设的一种变异化的言语。这种言语是规范的,与符合语法结构形式的语言相较,这种变异化的语言也叫破格语言或者变异修辞,从词与词的组合搭配来看,这种变异的语言是对常式语言的超脱和违背。[1](P46)

关于量词的分类标准说法不一,有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的,也有分为物量词、集合量词、数量词、动量词等的。文章为了研究的便利按量词的通行分类法,将量词分为数量词、物量词、动量词、名量词四类。唐诗中以数量词和物量词居多,动量词和名量词占比较小,因此该文只探讨数量词和动量词的变异使用情况。据翟秀峰对唐代量词的统计结果显示:“初唐诗中,‘数+名’结构多达1440例,占物量表示法的52.90%;‘名+数’结构总计191例,占物量表示法的7.02%;数词与名词直接结合比例在物量表示法中达到了59.92%。”[2]到了宋代由于数+量 +名的量词结构形式趋于成熟,此时的量词系统几乎完善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量词和今天的现代汉语量词结构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宋词的量词结构特点和初唐时期有一些变化。下面将数量词和动量词的变异使用情况作一个系统的考察。

一、唐宋诗词语言中数量词的变异使用情况

(一)唐诗中数量词的变异使用情况

在上古汉语词汇系统中,数词和量词连用的情况非常少见,因为量词的产生晚于数词,这一时期表示动作行为或者物量的含义都是单用数词来表示,如 “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3](P122)在这句古汉语语言表达中数词和名词之间直接组合未见一个量词。到了中古汉语时期,数量词才大量兴起,因此初唐时期是量词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数量词不但数量多,其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与魏晋六朝的量词体系相比,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呈现出了初级阶段的语法化特征。如以下例子:

(1)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隋末唐初·李义府 《咏乌》)①该文中所使用例子来自于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 《全唐诗》和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 《全宋词》。

(2)秦晋称旧匹,潘徐有世亲。三星宿已会,四德婉而嫔。霞光鬓里薄,月影扇中新。年华与妆面,共作一芳春。(隋末唐初·李百药 《戏赠潘徐城门迎两新妇》)

(3)纷吾世网暇,灵岳展幽寻。寥廓风尘远,杳冥川谷深。山昏五里雾,日落二华阴。疏峰起莲叶,危塞隐桃林。何必东都外,此处可抽簪。(隋末唐初·孔德绍 《行经太华》)

(4)驭风过阆苑,控鹤下瀛洲。欲采三芝秀,先从千仞游。驾凤吟虚管,乘槎泛浅流。颓龄一已驻,方验大椿秋。(隋末唐初·慧净 《与英才言聚赋得升天行》)

以上例子中,例 (1)的 “一枝”属于常规用法,该用法是数+量+动的结构形式。诗人用“一枝栖”来委婉地表达自己高尚的人格,表明自己不为世俗所低头的傲骨,其隐喻的表达比直接表达却更妙。在这里数+量+动的结构体现了古汉语的语言经济学原则,简洁明了而又朗朗上口。例 (2)的 “一芳春”,例 (3)的 “二华阴,例 (4)的 “三芝秀”则属于语言的变异使用。这三个例子都是数+量+名的结构。在这里,“一芳春” “二华阴” “三芝秀”原本其所修饰限制的 “春” “阴” “秀”都是不可数的抽象名词,但是诗人却通过艺术的语言将其 “丈量”。经过这种语言的变异,潘徐两新妇的娇容顿时变得可与春天相媲美;日落之后美丽的华彩也形象具体起来;吐华的芳草也变得有了仙气。这一切皆得益于变异量词的使用。作者不仅利用这种量词的非常规用法表达不能具象描写的东西,同时还利用这种变异使用后的量词营造了一种宽广的具有无限遐想空间的意境。因为有了量词的变异使用,诗句语言的生动性显得别具一格。“芳”“华”“芝”原本是抽象名词,这里却和数词组合形成数量词。且 “一芳春”具有隐喻作用,将两新妇美丽的娇容喻为与春光一体,一个 “芳”字作为量词不仅量出了新妇的姿容,也量出了整首诗的美丽意境;“二华阴”则具有描写性,但这种描写手法是一种非常规的手法,它超越了普通语言能描摹的范畴;“三枝秀”则直接利用借代的手法,用芳草代美誉,显得整首诗意境空灵而富有仙气。

(二)宋词中数量词的变异使用情况

宋代是量词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量词呈现出别样的风采。数量词在这一阶段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语法化特征,更多超常规的数量词组合也频繁出现。如下例:

(5)揽镜无言泪欲流,凝情半日懒梳头,一庭疏雨湿春愁。杨柳祗知伤怨别,杏花应信损娇羞,泪沾魂断轸离忧。(唐末宋初·孙光宪 《浣溪沙》)

(6)柳腰暗怯花风弱。红映秋千院落。归逐燕儿飞,斜撼真珠箔。满林翠叶胭脂萼。不忍频频觑著。护取一庭春,莫弹花间鹊。(宋·马子严 《海棠春·春景》)

(7)看见娇黄拂柳芽。狠银幡谁亸髻蟠鸦。一帘睛色满天涯。冰缕未醒连夜酒。雪篱留得去年花。东风也肯过吾家。(宋·方岳 《浣溪沙·迎春》)

(8)渺然震泽东来,太湖望极平无际。三吴风月,一江烟浪,古今绝致。羽化蓬莱,胸吞云梦,不妨如此。看垂虹千丈,斜阳万顷,尽倒影、青奁里。 (宋·毛幵 《水龙吟登吴江桥作》)以上例子中,除例 (6)外,其他的结构都是数+量+形+名的结构,并且在这种结构中量词所修饰的都是具体的事物,唯有例 (6)的“一庭春”修饰的是抽象名词。将该结构和唐时的数量词结构相比较会发现,这一时期的数量词的语法结构已经形成了。从句法结构功能看,数量结构在句中既可以充当主语,如 “一庭疏雨湿春愁”“一帘睛色满天涯”;又能充当宾语,如 “护取一庭春”,还有形成定中关系的并列结构,如 “三吴风月,一江烟浪”。从以上语法功能可以看出宋代数量词的语法特征已经比较明显,几乎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无异。在这些数量词中,有一些非常规使用的量词,如用 “庭”来修饰 “疏雨”,雨原本是不可计量的事物,是不可数名词,但是作者截取落入庭院这一方空间中的小雨,利用语言的变异使用形象地将其量取为 “一庭疏雨”,这一使用不仅使得句子对仗工整,而且使雨具有了具象特点。再如 “一帘睛色”,晴朗的天气是能被人感知的,但是却无法度量,作者使用了同样的手法,顿时将其变得形象具体,而且如此妙极的语言不但没有让人觉得不合适,反而觉得灵动无比。

仔细研究上面例子中这些变异使用的量词之所以能搭配得当,其关键还在于中间过渡的形容词。如果把这些形容词去掉之后,那么整个搭配就显得很怪,如 “一庭雨” “一帘色”“一江浪”等则让人无法产生美的想象。因此当某些数量词要使用非常规的表达来搭配一些特殊的抽象名词和不可数名词时,在使用变异语言的过程中须有修饰限制性的形容词作为媒介来过渡整个表达方能使表达具有美感。

二、唐宋诗词语言中动量词的变异使用情况

(一)唐诗中动量词的变异使用情况

纵观初唐时期的作品,其动量词的使用较少,这一时期的动量词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相较魏晋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的动量词后来沿用的较多,这些动量词的出现也为宋代动量词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如以下例子:

(9)北地花开南地风,寄根还与客心同。群芳尽怯千般态,几醉能消一番红。举世秪将华胜实,真禅元喻色为空。近年明主思王道,不许新栽满六宫。(唐·张蠙 《观江南牡丹》)

(10)发白晓梳头,女惊妻泪流。不知丝色后,堪得几回秋。(唐·卢纶 《白发叹》)

(11)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唐·皮日休 《习池晨起》)

(12)爷娘送我青枫根,不记青枫几回落。当时手刺衣上花,今日为灰不堪著。(唐·巴陵馆鬼 《柱上诗》)

上述例子中出现了这一时期特有的动量词“回”和 “番”。从 “回”的起源来看,“‘回’在古汉语中常用义为动词属性。而 ‘回’作动量词实际上是从动词 ‘回转’义直接引申出来,表示动作 ‘回转的次数’。”[4]从 “回”的原意来看,例 (10)中的 “堪得几回秋”、例(12)的 “青枫几回落”中的 “回”都不是其本义,而是引申出来的语义,并且秋在这里表岁月之意,也不用 “回”来形容;青枫一次次地落下也不用 “回”,但是这里使用了超常规的搭配便有了 “生气”,有了 “人味”。而“番”一词最初来源于轮番义,这里构成了数+量+名的结构,例 (9)的 “几醉能消一番红”中的数+量+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11)中的 “一番芙蓉含日开”则作主语。在这两个句中,这里的动量词都已经出现了语法化的迹象;且表达颜色也不用 “番”来修饰,“芙蓉”更是如此,但这里作者利用了动量词的超常规搭配,实现了 “拟化”的目的。

(二)宋词中动量词的变异使用情况

宋代是量词发展的成熟期,是量词系统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时期。张美兰认为量词成熟阶段的标志是绝大部分量词皆已产生,故用数词直接表示已处劣势,量词以用为常,不用为变。因此,宋代是动量词的完全成熟期。[5]这一时期的动量词,其语法系统和语义选择关系与现代汉语动量词的语法系统基本趋于一致。如以下例子:

(13)雕鞍成谩驻。望断也不归,院深天暮。倚遍旧日,曾共凭肩门户。踏青何处所,想醉拍、春衫歌舞。征旆举。一步红尘,一步回顾。行行愁独语。想媚容、今宵怨郎不住。来为相思苦。又空将愁去。人生无定据。叹后会、不知何处。愁万缕。仗东风、和泪吹与。 (唐末宋初·无名氏 《驻马听》)

(14)步步金莲何可得,朝朝琼树有无新。那能寇录逃名姓,早醉长安一息春。(宋·李新 《幽意》)

“步”原是行走之意,在上述例句中 “一步红尘,一步回顾”“步步金莲”都是超常规搭配,该表达已经完全突破了原意。上述例子中出现了三种结构:数+量+名,数+量+动,重叠量词。“红尘”是个抽象的名词,既无法度量也无法把握,可是一旦加入了 “步”这个动量词却变得具体可感,而 “一步回顾”的结构却是量词后面出现了动词;还有 “步步金莲”则是量词重叠做主语。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量词的语法功能之强大,并且量词的变异使用范围也在扩大。

由上述丰富的量词变异使用我们发现,量词的变异使用可以起到绘形、绘声、绘色、绘情的作用。古人的诗词创作讲究 “意蕴”,但是往往如果用正常的语言表达则不能营造出一种特有的 “意境”和 “情性”,这时候就要借助非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人们的认知心理和审美心理的结合,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并且使用这种非常规搭配的量词不但能将作品中的虚实之景和情状连接起来,还能将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又使得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形成量词变异使用情况的原因分析

(一)汉语量词语法化的完成为汉语量词的变异使用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在魏晋时期见到的量词多是常规搭配,很少见到超出常规使用的量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晋时期的量词处于萌芽阶段,这时候的量词还没有实现语义的转化,也就是量词的语法化还没有彻底完成。关于汉语量词语法化的研究,金福芬、陈国华在文章“汉语量词的语法化”一文中,以Heine等提出的 “利用旧途径表达新功能的原则为理论基础”总结出了汉语量词语法化需经历的三个途径,即:语义迁移——语义泛化——语法意义。[6]这三个途径都是在语义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当量词最初的意义发生了语义上的转移时,这时候产生了另外的意义,但是这个转移的意义具有临时性和动态性,也就是说它是变化着的,只有当这个被转移的意义真正的被广泛使用之后,这个量词才会被 “约定俗成”,进入到量词的序列里,这时候它的语法意义产生了,于是它的语法化历程也就完成了。这些完成了语法化的量词在语义上具有通用性和约定俗成性,这一点在数量词上表现最为明显,比如 “一枝花”,花这个名词对应的量词是“枝”,但是对于某些抽象的名词或者事物,当作者需要寄予特定的感情时用常规的搭配则无法表达出,于是这些完成了汉语语法化的量词就被话语使用者活化了,被非常规地用在了一些表达中,文中所举的例子 “一帘睛色”“一庭疏雨”“一江烟浪”便是典型代表。

同样对于动量词而言亦是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其实正是由于词义发生了迁移,即发生了词义的引申才导致了动量词的出现,因为例如某些名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词义发生转移之后又完成了语法化,于是变成了动词,这时动量词出现了。

(二)语义的双向选择让量词突破常规搭配成为现实

量词的常规用法具有对应关系。比如人们说 “一口井”而不会说 “一塘井”,说 “一滴水”而不会说 “一颗水”。而量词的变异使用就是在常规量词的用法上从语法层面上进行变异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自觉地偏离量词固有的组合规范。这些变异使用后的量词具有自己独特的语义特征,但是这种语义特征却是临时的。那么量词是如何实现这个超越的呢?这就得从语义的双向选择来看。

最早提出 “双向选择组合网络”理论的是邵敬敏先生。这一理论认为 “个体量词与名词组合时,名词处于主导制约地位,其语义决定了个体量词的选择。名词在与量词搭配时,分几个层次进行选择。首先,名词的语义主导量词的选择,表现为组合的可能性。”[7](P185)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知道当量词和其他词组合时,量词是被选择使用它的名词、动词等的语义所主导的,这种选择性就让量词具有了很强的接缘性,这种接缘性就导致了非常规量词的产生。诸如文中的 “一番芙蓉”“一步红尘”。

(三)量词强大的 “摹形”性为其变异使用提供了可能

从量词的特点来看,量词具有很强的 “摹形”性,并且这种 “摹形”性是其他词类无法替代的。因为量词的这种特殊性,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其形态特点。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当一些抽象的感情需要寄予作者特殊的感情时,量词便成了最好的搭配伙伴。另一方面,从创作者的审美心理来看,作者需要通过“借形”来传达特殊的感情,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体风格,营造别样的意境。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独特的意境存在,所以变异后的量词在这种具体的语境中才不显得突兀。

猜你喜欢
数量词量词动量
数量词在双数量结构中的影响与作用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会叠罗汉的数量词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
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
量词大集合
动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巧记数量词
也谈“动词+他/它+数量词(名词)”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