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公平理论对高校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18-03-30 02:08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公平教学活动

王 容

一、高校教学有效性概述

高校教学有效性研究始于20世纪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深受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影响。[1]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教育家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但是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解释。

第一,从经济学角度概括出有效教学的三大内涵为效果、效用、效率。有效果指的是学有所获;有效用指的是学为所用;有效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投入少产出多。第二,崔允漷认为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根据学生在教学行为后有无进步和发展,因此有效教学是利用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2]第三,教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表、中、深三个层次。表层教学是一种形态教学;中层教学表现为一种教学思维;深层教学则为一种教学理想。整个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理想”转化为“思维”,再由“思维”转化为“形态”的动态过程。[3]第四,长江学者王鉴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指标包括:符合生命价值的要求;满足经济需求有效益;是体现教师智慧的教学。[4]

综合考虑国内外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有的教学有效性概念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缺乏整体全面的理解。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交流过程,教学是否有效在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教学质量问题有80%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沟通不畅所造成的,沟通双方对沟通过程质量的认可程度决定着沟通是否有效。[5]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得益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公平感。互动公平作为组织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由B ies和M oag在分配决策制定、执行过程中最初提出。[6]互动公平指的是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对自身所受到的对待质量的认知,主要包括信息公平和人际公平两方面。[7]信息公平体现的是沟通主体在信息传递时享有平等的信息所有权和使用权;人际公平则是沟通双方在人际关系中有权被公平对待。

因此,基于教学有效性和互动公平理论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过程,沟通时师生双方所产生的互动公平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二、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教师

1.教师的权威地位。尊师重教的传统让教师在课堂上处于权威地位,独断专行,课上只听教师音,不闻学生声,常常出现一言堂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占整个上课时间的80%,[8]学生缺少与教师交流和独立思考的时间,抑制了主体地位的实现。在高校课堂上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通过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送给学生,无视其接收情况,即使有积极的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也只能说明个别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即便教师是自带光环的大学者、大教授,学生获取的知识也只能是九牛一毛,从而成为无效教学。

2.传统的学生观。不把学生当作正在发展中的、不完善的、承受能力有限的、独立的生命个体。[9]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与学生进行精神交往,本应是思想火花激烈碰撞的互动交流,演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置身事外。

(二)学生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更多的研究是从教师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对教师的改革和培训来实现有效教学,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曹霞、姚利民和黄书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对有效教学起着重要、很重要的作用分别占总人数的40.63%、51.63%,学生因素对有效教学影响的重要程度得分为3.43分(满分5分)。[10]事实上,评判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是考查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后是否有进步和发展,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实现发展的工具手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沉默行为。学生影响教学质量主要表现为漠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零沟通,不管是在行为、认知还是情感方面,学生习惯性地不予投入。他们在课堂上不与教师交流造成知识的流失,对教学活动零反应促就无效教学。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沉默行为正是因为公平感不足产生的,解决沉默行为的关键在于提高成员感知到的公平感。同理,为了改变学生的沉默行为关键在于增加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感知到的公平感。

2.学生在与教师沟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所谓心理压力指的是个体对具有伤害性事件或是情境反映而形成的在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方面产生的一种身心持续紧张的状态。对于学生来说,与教师在课堂上互动是非常重要的环境事件,教师不仅肩负着教导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决定着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奖励等利益分配。在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当学生感受到不公平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就会阻碍学生与教师沟通时的积极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疏远教师。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同样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高校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答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行为为有效教学”等问题。教学评价成为限制教学有效性发展的瓶颈。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是不一样,现行的教学评价已经不再适应“双一流”背景下的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教学评价与应试耦合。最初,教学有效性是针对课堂中满堂灌现状提出的改进措施,满堂灌致使教师的教学行为陷入无效的深渊。此前的应对措施针对这一教学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新的教学问题出现了——有效教学与应试耦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满堂灌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学,提出有效教学改进措施后,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注重学生的学,但是这种应对措施是与频繁的考试和成绩相联系的。教学评价与应试耦合,仍旧是应试教育的变形,无法使教学有效性得到质的突破。

2.评价关注短期效果。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认为有效教学是针对整个教育阶段而言,指的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教育终端产生的结果符合教育预期的情况。然而在现实中,教学的有效性是将教学过程分割成一堂堂课来考查,过于关注短期的教学效果。仅仅为了效果而追求效果的局部性、外在性和功利性的教育会导致教育拒绝成长。教育需要静待花开,切忌过于关注短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有效性和教育性二元化。教学活动蕴含着教育性,然而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学的教育性被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有效教学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堂效率低等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造成了教学有效性和教育性不可兼得的状况。在为学生减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三观、道德、品行等教学活动成为舍弃的首选。追求有效教学就舍弃学生的音、体、美和劳动教育,造成学生偏颇发展,违背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基于互动公平理论提高教学有效性

基于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沟通问题是造成教学过程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促进双方有效沟通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公平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措施。为了提高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努力。

(一)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影响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公平。B ies和M oag提出的互动公平四大原则:尊重,得体,辩护和坦率,对教学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互动公平的四大原则作为互动公平的影响变量可以回答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互动公平感。辩护和坦率表明教师的表达方式同样影响学生的互动公平感。通过培养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互动公平四大原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点点滴滴的教学行为感知到教师和自身之间的公平。基于地位公平,学生更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二)培养教师“共情”能力

1990年英籍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提出了共情概念,共情指的是人不仅可以看见他人的情感,还可以用心灵感受他人的情感。共情可以帮助教师感知学生的情感状态,推测他们的情感发展方向,逐步建立起与学生的情感趋近的情绪感知能力。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似性,增加学生的信任,逐步建立起公平的师生关系。增加教师和学生在情绪上的共鸣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看作是拥有独立思维的个体,在对话时采用平等的态度,让他们明确感受到被教师公平对待,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投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与教师建立公平的互动关系。

(三)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行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沉默行为屡见不鲜,即便是教师在讲台上洋洋洒洒,学生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朋友圈。根据组织行为学相关知识,可以将学生的沉默行为分为三种类型:漠视性沉默行为、默许性沉默行为和防御性沉默行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沉默行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漠视性沉默行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教学组织结构依恋和认同不够造成的;默许性沉默行为是因为学生认为自己无法改变当前的状况而选择消极顺从组织;防御性沉默行为是因为学生担心自己的言行与他人产生隔阂或冲突而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三种类型的沉默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在与教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感知自己和教师地位不平等,自己处于弱势地位,不敢畅所欲言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从而抑制教学活动。为了改善学生的沉默行为,必须让学生在与教师沟通交流过程中感知到互动公平感,感知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被教师或其他同学公平对待。

(四)消除学生与教师沟通时的心理压力

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源于其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偏差,他们认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自身的利益,他们是组织的代理人,在与教师沟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的发生,学生通过减少与教师的正面交流来缓解心理压力。这是一种消极的消除心理压力的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改进,更不利于学生与教师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从根本上让学生感觉到被教师信任、尊重和重视,消除内心的心理压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地与教师建立互动关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

[3]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7).

[4][9]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5]朱其权,龙立荣.互动公平研究评述[J].管理评论,2012(4).

[6]Bies R. J., Moag J. S. Interactional Justice:Communication Criteria of Fairness [M]//R.Lewicki, M. Bazerman, B. Sheppards (Eds.), Researchon Negotiation in Organizations, Greewich,CT:JAT Press,1986.

[7][13]Bies R. J. Ar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InteractionalJustice Conceptually Distinct [M]//J.Greenberg, J.A. Colquitt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Justice. Mahwah, NJ: Erlbuam, 2005.

[8]李跃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5).

[10]曹霞,姚利民,黄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公平教学活动
公平对抗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怎样才公平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笨柴兄弟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公平比较
多吃蔬果缓解心理压力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