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中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2018-03-30 02:08韩春玲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博士

韩春玲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对于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生教育将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高端引领作用,承担“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博士研究生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是学历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在“双一流”建设中应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各个培养单位都在积极探索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切入点。

一、博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招生体量大,优秀生源比例低。近几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在逐年增加,2015年全国共招收博士研究生7.44万人。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占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70%左右(2016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生源质量是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博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毕业生,由于生活压力及高校奖学金政策的不健全或者生活保障投入不够等原因,一些优秀生源放弃攻读博士学位或者选择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在各招生高校,每个高校的选拔机制不同,试题风格各异,考查侧重点相差甚远,也影响了一定比例优秀生源的录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一部分考生因兼顾工作、生活和学习,学习精力不能百分百集中,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

2.培养方案陈旧,课程设置单一。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导师和学生掌握专业研究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安排课堂教学等的基本依据,应体现各学科特色和学术前沿,积极响应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目前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内容陈旧,课程内容固化且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缺乏研究方法类课程、实验实践类课程和学科前沿及学科交叉类课程,更是鲜有全英文课程的开设。博士研究生本身也是为了完成学分上课,而不是从学习知识的角度去听课,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3.考评机制不健全,淘汰率低。博士研究生应该掌握坚实广阔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培养单位在对博士研究生进行考评的时候没有一套健全的考评体系,秉持学术成果唯一论,学术成果又以论文为主,导致评价不全面,难以进行淘汰选拔。只要通过了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就可高枕无忧,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中期考核、综合考试制度等都形同虚设。

二、“双一流”建设中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措施

1.实行“申请—考核”制,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博士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在各招生高校,每个高校的试题风格各异,导致外校考生无从适应。为了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拓展优质生源,应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实行申请-考核制招生。这样可以强化培养单位质量保障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规范导师作用,注重对学生学术道德、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潜质的综合考核评价,激发培养单位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点建设水平,又可鼓励具有实践创新精神、浓厚学术研究兴趣和良好科研潜质的同学进行入学申请。考核过程中既尊重了申请学生的自主发挥,又尊重了考核专家的作用。

国外大学在实施申请-考核制招生过程中给予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对申请者的申请计划更为重视。导师可以根据申请者的研究计划考察申请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申请者提交的研究计划体现了申请者整合研究资料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被录取的重要依据。而国内大学的申请-考核制尚未重视以上两个方面,所以不清楚招到的学生是否具有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

2.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鼓励博士研究生个性发展。改革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建立以研究性课程模块为主的课程体系。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避免与本科、硕士研究生课程重复,但还要与硕士研究课程有所衔接。建立以研究性课程模块为主的课程体系,开展纵向研究性课程,体现硕博连续性,使硕博课程有所衔接,重点是对方法论的学习。方法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纵向研究性课程的主要内容。开展横向研究性课程,体现拓展性,鼓励以研究性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及其他创新型实践活动,并认定相应的学分。

推进博士研究生开拓国际化视野。鼓励博士研究生全员参与国际交流,加大国际性暑期学校资助。依托“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学校对“深化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积极促进博士研究生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尽量实现博士研究生出国交流率100%。在有条件的培养单位积极开设外籍科技专家主讲的专业课程,邀请本行业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在全英文教学环境中带来了行业前沿信息。国际性暑期学校既可以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授课,也可以邀请国际高校学生来校学习本校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知识,国际暑期学校的双向交流可极大开阔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3.加大资助力度,营造静心科研氛围。为有科研潜力创新能力的、有志开展原创研究的、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能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提供延长资助,在校园生活和学习实验场所等方面提供方便,使博士研究生能静心科研,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

拓宽奖助体系的经费来源,不拘泥于国家及学校的各类普通奖学金及助学金,应多渠道筹集经费,建立长效、多元的奖助体系。除了研究学业奖学金等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奖学金,更应该征集社会力量、校友资源及导师团队的科研补助,分担高校的教育成本,使创新型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导师团队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有义务在思想、生活上对关心、帮助学生,应鼓励对导师团队的科研补助常态化、长期化。

三、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1.进一步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指出研究生导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潜心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健全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机制。

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博士研究生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直接责任人,是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首要条件。落实博士研究生导师考聘制度,构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评估指标体系,对博士研究生导师的业务水平、科研业绩和立德树人情况进行考核,进一步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

注重导师的责任意识,保证导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增强导师的责任心,关注博士研究生的人格发展,鼓励督促博士研究生对知识的探究和独立思考。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博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程、日常学术指导及其人生态度的影响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进一步推进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博士研究生只有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国际前沿动态,才能在未来国际学术领域形成良好的竞争力,不能只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者小范围的派出留学,应该全方位进行国际化培养。所以,一要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大力引进海外留学的专家学者进行全英文教学,推荐使用优秀原版英文教材及参考书目。二要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为任课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及访学的机遇。三要加强国际化合作,同国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研究生海外合作培养基地,实现课程学分的互认及课程资源的共享。

3.进一步落实考核机制。早在1986年,国家教委就明确规定,在博士研究生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前,要进行一次考核,对不能达到基本条件者,应停止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这是我国最早提出的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机制。近些年随着博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学位授予标准的提高,应进一步落实考核机制,真正实现宽进严出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考核应该分两部分进行,一是以笔试的形式对专业基础知识进行测试,只有专业知识基础扎实,才能进一步创新;二是以综合面试的形式进行综合性考试,题目可以提前公布,给考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当天回复的答案为综合考核的答案。笔试和综合面试有两次补考机会,如果补考不过将不具备获得博士学位的资格。

考核淘汰率是难以确定的,大多数高校对博士生的考核采取“零淘汰”,使过程考核机制流于形式。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淘汰率,增强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博士生教育的高层次性和高质量。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R].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于晓舟等.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

[3]齐艳杰.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征探析与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

[4]韩春玲等.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下奖助体系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1).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博士
制冷博士来帮忙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神奇博士感冒了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博士蚊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