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2018-03-30 02:08葛爱荣黄安静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儿童

葛爱荣,黄安静,王 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主要劳动力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他们大多数会选择把子女代交由父母或者亲属照料抚养。这类由他人代养或寄养的儿童被研究者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人代为抚养以及自我监护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孩子[1]。

留守儿童处于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行为养成及人格完善的关键期,如果在此时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势必影响其各方面的发展。为此,应梳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客观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新参考,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相关政府决策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依恋关系脆弱,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性格形成、行为养成及人格完善。

(一)认知偏差

留守儿童在生活层面上认知偏差为指向他人和指向自己。前者是把中性信息理解成消极信息和对别人歪曲认知,后者特指对自己的否定。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上,存在打工主义与拜金主义两种认知偏差[2]。每到逢年过节,留守儿童受父母与同乡人光鲜亮丽回乡的影响,在主观上认为打工可以“出人头地,衣锦还乡”,极易萌生读书无用、打工至上的念头;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常年不在孩子身边,不能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慰藉,就在金钱物质上给予过度补偿,这种易让孩子滋生金钱万能的坏思想。

(二)情绪情感障碍

在情绪情感的体验上,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不稳定和负面的情绪问题。首先,情绪不稳定有易冲动和易攻击两种表现[3]。他们面临困难任务时,心态不稳定易冲动行事;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倾向于选择暴力手段解决矛盾。其次,其负性情绪主要有孤独、焦虑、情感冷漠等。研究发现,孤独感是留守儿童最突出的情感,他们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群体中高孤独感者比率高达96%[4]。并与年龄呈现显著负相关,即年龄越小孤独感情绪越明显;留守儿童焦虑检出率为57.6%,抑郁检出率为26.5%[5];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心理上越容易表现出自卑、退缩、偏执、情感冷漠等问题。

(三)社交能力低下

社会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留守儿童因其自身特殊的社会生存环境,在社交时出现紧张、害怕、手足无措及语无伦次等。其社交能力低下具体表现:第一,渴望社会交往,但社会交往中的挫折又使得他们惧怕交往从而产生社交焦虑,出现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两种负面心理。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和恐惧会加剧社交焦虑,进一步削减了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第二,友谊质量不好,同伴关系疏远。友谊不仅是帮助他们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者指出,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友谊质量的冲突和背叛因子显著正相关(r=0.215,P<0.05),孤独感与同伴积极提名(r=-0.339)显著负相关[6],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不理想,其社会交往能力低下。第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者、放松活动场所及方式,目前看均较薄弱。范利涛等人的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经济支持(73.5%)主要来自父母;在生活起居方面主要照料者是自己(78.26%);精神慰藉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休闲活动单一和精神慰藉的严重缺位[7]。

(四)品德行为偏差

留守儿童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中,缺乏沟通与教导,不善于与人交流,合作意识差,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习中,不遵守学校规范、迟到早退,在生活上顶撞家人、沉默、我行我素,有的甚会有偷盗、斗殴、早恋等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个性偏差或障碍

留守儿童性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闭、内向、叛逆、固执、偏激等。学者张皑频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767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父母都外出的儿童性格内向,掩饰性强,并随父母外出时间呈正相关,即外出时间越长儿童性格越内向,掩饰程度越明显[8];隔代抚养的儿童易出现固执、缺乏活力、易偏激等心理问题;亲友代为监管的孩子由于监护者放任易出现内向、孤僻、缺乏自信心、不与他人交流等个性方面的问题;而寄宿制监护的儿童则易出现发脾气和叛逆心理。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功能受损

家庭是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一个人从出生到完全适应社会,家庭环境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家庭提供生理满足和精神慰藉,给予人们关爱和温暖,对个体的综合素质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1.缺乏支持和亲子沟通不良。首先,家庭的支持在个体社会支持系统里占据主导地位,它包括认知、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10]。家庭的社会支持能帮助个体提高自我评价水平,适应不良环境,缓解不良情绪,减少偏差行为。其次,沟通能维持家庭亲密关系。留守家庭亲子沟通匮乏,即使有沟通,父母也只是在询问孩子是否听从监管人的管教和学习状况,儿童也只是简单地回答学习状况和身体状况,父母的词不达意,孩子的不善言辞都会给沟通带来困难,父母通过电话沟通不能感受到孩子细微的情感变化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缺少沟通和亲子教育,家庭环境恶化都会直接影响儿童人格完善。

2.隔代教育和过度物质补偿,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留守儿童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价值观还是行为上,都需要正确的引导。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不能在身边悉心引导和帮助,会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父母外出工作为了获得经济上的报酬,是以牺牲亲情与孩子分隔两地为代价的,因此父母在物质上过多地补偿给孩子的做法会让儿童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拜金主义在他们心里播下恶种。

(二)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是儿童知识获得、行为习惯养成、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场所。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和餐饮卫生条件都不尽人意,不能给予留守儿童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与父母沟通匮乏、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带来的情感空缺,满足儿童游戏和交往的需要,给予他们温暖和支持。教师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家庭功能弱化带来的情感空缺。农村教师更是像是学生的父母,能给予学生生活上的陪伴和情感上的理解。

(三)社会重视与参与程度不够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问题。环境对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媒体向大众宣传负面能量信息给留守儿童带来严重的影响。政府配套措施的缺失使留守,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留守儿童生活环境杂乱无序。

三、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提高留守儿童信息辨识能力

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致力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认知。首先,可以在校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留守儿童对情绪和行为的正确认识。在校外可以积极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父母应尽量多陪伴孩子,注重孩子人格、意志、性格、情绪认识、应对挫折能力的培养。再次,有些父母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无力给孩子提供更优质的帮助,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他们有良好归属感和爱的体验,可以选择一方外出一方留下来陪伴孩子的办法。

(二)家庭要营造适合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

沟通不恰当、隔代抚养或同辈监管等因素导致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情感“供应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家庭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父母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情感倾诉并予以温暖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从而避免孤独感的出现。闫丽的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在初中以下[11],以至于留守儿童的年长一辈在学习辅导、青春期认知、社会规范等信息上支持无力。在面对儿童行为失范时,往往采取命令式、生硬式的传统教育方式,这样会适得其反。

(三)学校建立起“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站”

学校要重视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经济能力的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站,开设专业的课程,并安排专业人员开展咨询工作和讲授心理保健课程。为留守儿童开通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当地高校对接,让大学生志愿者团体到学校开展一些积极的课外活动。例如,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游戏,心理健康素质拓展等活动来提高其心理素质。向留守儿童传授有关心理卫生及保健方面的知识,增强心理抵抗能力。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学习心理健康咨询和保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为留守儿童提供更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学校在课程管理上要加大力度,不能让心理健康课程成为语文数学课程的面具。中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学校要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营养和充足的体育锻炼,满足留守儿童生理上的物质需要。

(四)当地政府与社会各界要重视留守儿童问题

首先,政府要推进和落实户籍改革,让打工者家庭的孩子能够在就业地读书,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其次,应该致力于当地经济建设,引进技术和资金,开办适合农村人就业的项目,留住劳动力,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再次,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最后,建立教育和监护系统,提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诊断能力。在出现偏差性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时,社会各界应辩证地看待,法律也应做到最大限度宽容,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1]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

[2]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报,2006.

[3]胡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08.

[4]任宁,沈莉.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7).

[5]张莉.长治市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情绪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D].中南大学,2009.

[6]凌辉,张建人,易艳等.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5).

[7]范利涛,杜毅.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与对策——以浏阳市杨花村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2).

[8]张皑频,杨德兰,侯有华,陆永伦,舒能洪.渝西地区城乡留守儿童个性特征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

[9]朱力,肖萍,翟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崔丽娟,邹玉梅.家庭功能缺失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影响机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3).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