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漪
(赤峰学院 师范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是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的部分教师与聋生.本次调查所采取的样本:各个学段教师51名.聋生样本采取初一到高四七个班共58人.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2011年编制的《手语使用状况抽样调查(教师)》和《手语使用状况抽样调查(聋生)》的问卷,是由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编制的,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情况:教师60份,学生60份,师生问卷一共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有效109份,有效率90.8%.
2018年底将要推行新版“通用手语”,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已被作为实行新版“通用手语”试验点之一.截至目前,1988年由聋人协会出版的《中国手语》一书,是整个大陆地区最重要的学习手语的依据和工具书.在对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师生抽样调查中发现:教师“全部看过”《中国手语》一书的有33人,占64.7%,“看过一些的”有18人,占35.3%;而聋生“全部看过的”有5人,约占8.6%,“看过一些的”有48人,约占82.8%,“从没看过的”有5人,约占8.6%.从不同教师手语学习主要类型来看,62.7%的教师学习中国手语,其次是混合手语占35.3%,只学习本地手语的仅占2%.由于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学习阶段,要规范他们的手语,使其标准化,因此教师对于中国手语的学习更多一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升高,混合手语的使用率也在提高.据抽样统计显示,主要学习“本地手语”的是言语类老师.
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师生中国手语掌握情况:教师中国手语“会很多”的占62.7%,“会一些”的占37.2%,没有不会中国手语的,说明中国手语对于特殊教育教师来讲是和口语一样重要的一种“本能”;聋生对于中国手语“会很多”不到10%,而聋生在“会一些”和“不会”的占90%以上.在师生本地手语掌握情况来看:教师本地手语“会一些”的占84.3%,聋生占比75.9%,教师比重略高于聋生;师生本地手语“会很多”的和“不会”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教师本地手语“不会”的经问卷反馈是艺体类老师,由于艺体类老师使用的词语绝大部分都是专业术语,所以对于本地手语掌握甚少.而8.6%的聋生“不会”本地手语的,大部分是从普通学校转来,他们具备一些残余听力和言语能力,所以尽量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在对不同年龄段教师中国手语掌握情况来看:中国手语的掌握程度在不同的年龄段之间也是有差异,年长教师比年轻教师对于中国手语掌握的多.在对不同年龄段教师本地手语掌握情况来看:本地手语在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差异不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教师和聋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以及教学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别.教师和聋生常用手语类型以混合手语为主的占50%以上;而单纯学习中国手语的教师占43.1%,聋生占22.4%;在单纯学习本地手语的聋生远远多于教师.初、高中聋生常用手语以混合手语为主,占一半以上,高中聋生使用中国手语比例低于初中聋生,使用混合手语和本地手语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聋生.师生手语常用类型存在差异,聋生对教师手语“能懂很多意思”的占34.5%,“能懂一些意思”的占38%,然而教师认为,自己的手语能被聋生读懂很多的占50%以上,能懂一些的占47%.表明教师对自己的手语持积极的态度,聋生对中国手语、本地手语掌握均有所差异.对中国手语、本地手语掌握得越多,对听课的理解程度越高,障碍越小.另外,给你上课的教师打的手语“不太一样”和“不一样”的占48.3%;与校外聋生手语动作不一样“常遇到”的或者“偶尔遇到”的占60.3%,而且与校外聋生交流“困难很大”和“有些困难”的占79.3%;通过对聋生电视台新闻手语是否看懂的调查分析显示:能“看懂很多”及以上占55.2%,占总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
据调查显示,72.6%的教师对“中国手语标准化”有很高的期待;67.3%的聋生对“中国手语标准化”也有所期待.总的来说,教师和聋生对“中国手语标准化”表示都很迫切,师生之间并无显著地差别.与此同时,希望各地有关部门对中国手语的词汇量、形象性、简便性、规律性等进行完善和规范.27.4%的教师和32.7%的聋生对于“中国手语标准化”持着中立和否定的态度.
日前,由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共同举办的各级各类一线教师国家通用手语的培训班.通用手语,目的是让聋人更适应通用手语的表达方式,预计将在2018年底发行,随着通用手语的发行,全国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都将会迎来通用手语的推广和学习的热潮,本次学习对原有的中国手语内容的70%进行了修改,在此基础上,还新增了八千多词汇.这充分说明国家对手语的重视.
由于师生手语使用类型存在显著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聋生对于教师教授的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生活中的交流受到限制以及双方因为手语差异造成的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师生手语差异形成的原因有:(1)教师对《中国手语》书的学习和掌握比聋生多.(2)调查中发现:各个年龄段除了在上课按照年级分班坐,剩下都是在宿舍,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住在一起,而高年级主要使用“本地手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低年级学生学习和使用“中国手语”的频率和质量,进而聋生“本地手语”使用率较高.(3)当教师在遇到生僻、以前没用过的词语时会查阅相关书籍,例如《中国手语》书等,而聋生遇到同样情况则会求助其他同班聋生或者高年级的聋生,进行效仿,使手语的标准程度大大下降.
据分析显示存在教师的中国手语掌握程度远远高于聋生年级差异.对于教师,在低年级的时段,教师主要使用“口语”,辅助以《中国手语》书上的手语,而“本地手语”极少甚至不使用,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主要使用“中国手语”转化为主要使用“本地手语”,“中国手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其主要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1)不同年级段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在低年级时,教学内容简单、易懂,《中国手语》书上的词汇量足够老师表达和使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手语主要是初学手语阶段,在接收和学习手语主要是通过教师所教授的;而在高年级,教学内容复杂、烦琐、抽象、含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国手语》书上没有相关词汇可以让教师表达出来,教师为了使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方面上更简单、更形象、更加便于掌握,通常采用师生都能够互相理解的“本地手语”来解释一些教学内容上的相关的专业上的知识,进而由于客观原因使聋生学习和使用“本地手语”的可能性和频率增加;而艺体类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一些“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会有标准统一的手语,所以艺体类教师在学习和使用“本地手语”频率更少一些.(2)可能与孩子的听力损失程度有关系,调查中发现,基本全聋的学生占极少数,大部分都拥有些残余的听力.而在低年级,教师为了锻炼学生听和开口说话的能力,使用“中国手语”也尽可能的减少;但是随着年级段的升高,有些学生的残余听力和说话能力基本退化,教师使用手语的顺序逐渐由“中国手语”过渡到“混合手语”.
教师更侧重于使用混合手语和中国手语,而聋生主要侧重于混合手语.教师和聋生在单纯使用“中国手语”和单纯使用“本地手语”两项中存在显著差异.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有:(1)年级差异.低年级教师和聋生更侧重于使用“中国手语”,高年级更侧重使用“本地手语”和“混合手语”.(2)教学内容差异.低年级内容简单,《中国手语》上的词语足够表达;高年级内容丰富、词语多,《中国手语》书上的词语不足够表达,就会临时编一些比较形象的手势,为了使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手语使用存在差异使得聋生对教师手语的可理解程度和对听课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1)教师对于手语的理解只是像对汉语语序、语法的理解一样,忽视聋生本身对手语的理解;(2)有些教师自认为掌握一部分常用手语能够满足上课的需求,因此没有必要再去花精力和时间学习;(3)教师和学生学习手语的渠道少,应该多组织一些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手语的相互理解和磨合.
对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调查,72.6%教师和67.3%的学生对“标准化手语”是有所期待的.“标准化手语”是指对中国社会存在的多种手语进行规范,选择一种手语作为共同语,或者对共同语的多种变体进行规范.通过对本次调查所取得的相关数据以及参考以往的其他的地区的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要想规范并且推进“标准化手语”必须从聋校开始.聋校师生应该更加重视对标准化手语的学习和使用,学校应该组织一些定期的专门培训,提高标准化手语的使用频率和习惯.(2)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尽快让聋生实现人手一本标准化手语书,让教师和聋生在潜移默化中改掉打“本地手语”的“毛病”.(3)加强师生手语的广泛收集“本地手语”和其他地方的手语,从中选取一些比较简洁、形象、更加符合生活实际的手语作为其通用手语,使其更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4)希望有关手语研究的部门和组织单位应该完善其语序、语法、语句的体系,研究出正规、规范的手语和口语的转化系统,从而提高聋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聋生与健听人双方的交流和理解能力.(5)开设相关手语培训课程,由专业的教师上课培训.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作为“通用手语”的试验点,在每周的正常上课期间还要定期培训聋生“通用手语”.(6)制定“标准化手语”,应该由专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手语的研究者、专门研究语言文字学者以及聋人手语杰出者共同参与设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尽量扩充通用手语的词汇量,尽量标准化、科学化和实用化.(7)加大“标准化手语”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新闻来做宣传推广,以及时下最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公众号,让更多的正常人也多感受分享聋人的一些视频和时间.推动“标准化手语”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