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楠楠
关键词:游戏;“捕鱼”;教学;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9-0078-01
游戏是小学体育课中的重要内容,“捕鱼”游戏不受场地器材限制,深受中小学学生的喜爱。笔者深入的研究游戏“捕鱼”教材,挖掘其本身内涵,在游戏前对本班学生进行性别、同质、异质分组,改变了游戏条件,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果显著。
1.由“一组”到“多组”的“捕鱼”
为了增强学生的活动密度,让更多的学生同时参与游戏中,激发其竞争欲望,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教师可采用二组或三组同时进行“捕鱼”。比如:“鱼”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每一小组都是由两人手牵手形成“渔网”开始捕鱼,在捕鱼中鱼若被渔网捕到即牵手形成新的渔网继续捕鱼,最后比一比看哪一个渔网捕到的鱼多。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渔网”必须手牵手,中间不可断开,断开捕到的鱼不算;在游戏中“鱼儿”不可出界,出界视为犯规自动变成渔网,培养了学生协同作战和竞争能力,练习密度在无形中上升。
2.由“单姿”到“多姿”的“捕鱼”
采用不同的形式和姿态的“捕鱼”,难度会不同,相应游戏也会变得更具挑战性,姿态变换间游戏趣味性随之上升。比如:我们传统的“捕鱼”游戏,“渔网”和“鱼”多是奔跑中进行,教师可以设置从跑着“捕鱼”到单足跳着“捕鱼”,再到蹲着走的“捕鱼”等。需注意渔网之间的姿态必须保持一致,否则捕到鱼也不算数;鱼的姿态必须和渔网保持一致,否则视为犯规直接变成渔网。此种方法可锻炼到学生不同部位的肌肉,学生在姿态变换间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其模仿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快速適应外部环境。
3.由“无材””到“有材”的捕鱼
游戏“捕鱼”大都是在徒手情况下完成的,很少结合器械进行游戏。将游戏和器械融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增强娱乐性,也可使器材“一物多用”。比如:所有的学生每人手持一根四折后的跳绳(接力棒、体操棒等),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教师指定一位同学手持四折跳绳去捕“鱼”,当捕到“鱼”后,两人之间用一根四折的跳绳连接,被捕的鱼另一只手持四折跳绳继续进行“捕鱼”,以此类推。需注意的是:鱼儿被渔夫身体任何部位或绳子碰到都算被捕到。此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跳绳,并可扩大渔网的面积,提高捕鱼成功率。这样的“捕鱼”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4.由“鱼”“网”互换的“捕鱼”
“鱼”“网”角色的互换可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刺激感,同时也可让学生体会当不同角色的感受,避免一成不变。比如:教师可以在游戏时规定一定的时间,看一看渔网组成的数量和鱼的数量哪个多;规定时间内若渔网超过鱼的数量,则渔网迅速散开变成鱼,原来的 “鱼”迅速组合成“渔网”,继续进行追捕。角色互换可让学生体验不同游戏环境下不同的心理变化,更能培养学生迅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优良品质。
5.由“合成”到“裂变”的 “捕鱼”
随着“渔夫”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渔网”不断扩大,游戏深不可测。这时不妨设置渔网的“合成”和“裂变”,吸引学生,使游戏充满乐趣。比如:“渔网”满8人就发生裂变,成两组,一组四人形成新渔网,每队各出一名队长出来猜拳,猜拳后,胜的一组变成“鱼”,负的一组变成“渔网”,继续捕鱼。人数不断的“合成”直至达到8人,达到8人便“裂变”,以此类推进行游戏。此方法可让学生在不断变化人数的情况下,适应动态化的“捕鱼”。使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思考如何不被捕到,体验“复活”的经历,增强生存逃避能力。
6.由“真人”到“动物”的“捕鱼”
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游戏情境,让学生模仿各种类型的动物行走姿态,并且遵循特定的等级规律进行游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低年级十分适用。比如:全班40人一大组分成2组,20人一组,分在两个场地内进行游戏。学生模仿各类动物(大象、狮子、老虎、人)四个依次下降的等级关系进行游戏。每个人背上都贴着相应动物的名称或者头上戴着相应动物的面具,散点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追逃。例如:一开始进行游戏时大象可以吃狮子,狮子可以吃老虎,老虎可以吃人,人可以骑大象,需注意只能吃比自己低一级的动物,不可越级。依次进行游戏,被捕到的动物需和捕它的动物手牵手继续去捕。需注意的是,此时只能吃比自己低一级的动物。这样的游戏情境,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激情四射,兴趣极高。
7.由“口字”到“风车”的“捕鱼”
不同形状的“渔网”形式,会让学生在“捕鱼”过程中增加动态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难度,增强新鲜感。比如:“口字状”的“渔网”就是四人的左右手依次抓住相邻同学的左右手腕,形成口字状。每当遇到“鱼”时,迅速解开一边,把“鱼”套进去,这样“鱼”进了“网”之后,就成了“网里活动鱼”,跟着“渔网”一起前行。待“渔网”里有了四条“鱼”后,出来也以“口字状”继续进行“捕鱼”,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