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行为,必须把发展学生个性化特点作为教学的任务,在提倡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实施个性化阅读模式。因此,本文也针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做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反思;创新
一、 引言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阅读教学模式也逐渐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閱读不但可以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语文教学质量,更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形成。虽然部分教育工作者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语文阅读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等,这些问题不但束缚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发展,更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充满活力的教学变得单一,古板化。除此之外,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导致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付出了辛劳,但是教学质量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提升。
二、 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不断反思教学工作
(一) 教学目标的反思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能力。因此,如果想要更好的构建阅读的有效性,就必须对于目前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寻找不足之处,加以改善。例如,教学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材料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目标是否可行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反思的。只有深刻的反思教学目标,才能够创造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二) 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取尤为重要,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选取,并针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例如,所选取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是否有效等等。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常反思教学中的疑难点,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思路。
(三) 教学过程反思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提升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教学效率,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例如,课堂上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选取怎样的教学手段等等,这些都必须让教育工作者进行过程反思。在学习《西湖》、《拉萨的天空》这类文本的时候,由于学生自身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某些地理事物并不能全方位的理解。因此,为了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作用,让小学生充分认识文本。
三、 解读文化,便于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完成规定的文本之外,必须让学生深化对文本背景的理解。如果学生能够对文本的背景进行深刻的了解,就可以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从文本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本学习方法,从而强化阅读理解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的理解文本的背景,针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疑难点进行更好的解析。例如,在学习《蒲公英》一文时,蒲公英的花瓣落了,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绒球。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这段话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实物的图片为学生详细的讲解,从而让学生由具体的实物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优秀的文本、视频等,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四、 强化课外阅读学习,提升阅读质量
因为课上时间仅仅45分钟,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练习是有限的。如果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就必须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应用语文知识,要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以及时间,但是就目前小学阶段而言,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因此,为了确保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几点:首先,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来选取符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如果选取的阅读书籍较为简单,则不利于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如果选取的阅读书籍较为复杂,则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会打击学生对于学习的信心,从而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增加阅读的量必须由教育工作者在旁引导,帮助学生解析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提升阅读质量。
五、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更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影响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下开展教学,针对于教学模式必须不断改革创新。而阅读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小学语文写作质量的优劣,也影响着学生语文全面能力的提升,这对于语文教学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青兰.试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小作家选刊,2015,(27):112.
[2]田景婵.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4):305.
作者简介:
汪国,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乌龙镇铜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