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8-03-20 00:24郭华锋于萍李志李菊丽何绍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18期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型本科

郭华锋 于萍 李志 李菊丽 何绍华

摘  要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包括:创新理念,制定政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顶层设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毕业设计质量闭环监控体系;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在线开放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8-0131-03

1 前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普通本科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毕业设计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等关键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1]。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徐州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以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主题,以凸显地方性、应用型特征为主线,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然而学生同样存在实践创新能力薄弱、创新精神相对缺乏问题。基于此,作为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紧密契合学校总体定位和办学理念,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類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途径,旨在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提升和现代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培育,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

2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解决机械领域工程技术问题的工作岗位等,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实践教学贯穿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实现矩阵的诸多环节,承载着工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重任。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包括讲座、实验、实训,校内外集中实训等。按照认识实习、部件测绘、金工实习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创新创业训练适时贯穿其中,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有效保证培养质量。

3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主要举措

创新理念,政策保障  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取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良好的保障制度设计是基础,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教师是关键,学生愿意进行实践锻炼是核心。因此,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学生实践锻炼的积极性,成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国内外很多高校的成功经验也表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尤为重要,高校落实培育和壮大“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工作尤为关键[2]。为此,学校陆续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暂行办法》《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暂行办法》《关于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文件,在教师职称评聘环节加大实践教学考核力度,学生评优评先环节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考核占比;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扩建和改建专业实验室,制定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激励政策。以此为契机,机械类专业积极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实施教师队伍“双师”化和毕业生“双证”制,统筹相关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不断提高学生职业适应度,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效统一。

以生为本,持续改进  紧扣学校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学主线,机械类专业践行知行合一,突出应用型亮点,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不断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进而强化培养过程,这些都需要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做支撑[3-4]。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保障,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培训和深造,尤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倡导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提高课程的学术含量。

教材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基础。机械类专业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统一,对接最新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持续编撰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高水平教材。

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包括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课件、教案、习题库、试题库、教学视频库、自我测试等模块;同时基于“互联网+”和二维码技术构建微移动学习平台,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并且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模式从“堵”变为“疏”,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立体化建设。

教学手段方法和手段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机械类专业渐渐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为主,适时采用翻转课堂,增加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比重,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参与度;注重理论教学与课内外实验、实习实训的融合,不断提高理实一体化程度,最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顶层设计,构建体系  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取决于顶层设计,要充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全面考虑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综合以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之间的关系,构建“分层次、多模块、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三主线、五环节、十四监控点”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践教学的总体思想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生产案例为阶,实际项目驱动,渐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主要是运用本课程知识来解决工程中加工与工艺等问题,专业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则是运用课程组(含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内的知识来解决较为复杂的工程问题。而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实际项目,需要运用综合性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中复杂的工程问题。具体实施过程中重视效果评价和信息反馈,坚持继续改进。

闭环监控,结果导向  作为大学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最重要的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效和实践教学质量的全面检验,要求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各种工具手段来解决生产实际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支持《华盛顿协议》的互认要求,并将对毕业设计的评估作为最重要的评判指标之一[1]。徐州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按照要求,必须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因此对毕业设计质量的要求须对标专业认证要求。指导教师从出题时就要充分考虑题目的实践性和对知识的覆盖面,同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题目的难易程度要有所区分,从源头上杜绝学生抄袭论文的可能性。在该体系中,师生互选、学生选题、开题答辩、精心指导、中期检查、查重和经验总结等环节尤为重要,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实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控,有效保障毕业设计质量。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在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期间要强化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第一课堂学时越来越少,加之90后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如何大力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多元化培养模式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值得思考。

1)专业依托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建立“科协教学工坊”,分为机械、电子、材料三个不同方向,配备专业指导教師常年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即可进入实验室,在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随时可以找到专业教师。同时,每周科协定期开设专业课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需求。

2)开放创新实验室。除专业实验室外,专门为学生建立创新实验室,包含“慧鱼”创新模型、常见创新机构、常用加工设备,供学生创新设计使用。

3)倡导“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业”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各级大赛,高标准严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完全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完成大赛作品,在实践锻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此为契机,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积极性,同时为学生就业夯实基础。

4)推行“优生优师优培”计划,分类分层培养。针对优秀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专门配备富有经验的教师并且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计划,让优秀的学生能够更加出类拔萃。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在企业很快成为技术骨干,攻读研究生的很快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总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兼顾每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

4 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成效

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化  近年来,机械类专业教师主持江苏省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等教研课题15项,发表系列教研论文14篇,出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江苏省重点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七部。同时承担“十三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机电类在线开放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牵头任务,进行了教学资源的多元立体化建设。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对指导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  实践教学及其质量保障体系已形成教学规范文件,任课教师须严格执行。同时,专业积极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大纲、专业教学、顶岗实习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和教学评价。近年来,专业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获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与三等奖八项,实践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实践育人载体多元化  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及专业文化博物馆等优势,促进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共享教学科研资源。目前拥有省/市重点实验室、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个。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科研,完成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已经实现常态化。

学生创新创业常态化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就业”模式和“优生优师优培”计划的实施,以及学生发展奖励机制的制定,有力引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激情。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现常态化,创新活动学生参与数,国家、省、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申报发明、授权实用新型专利数、发表科技论文数连年递增,良性循环机制逐渐形成。近年来,学生获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代表的国家及省级赛事奖39项,主持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1项,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同时在考取名校研究生复试环节表现出的较强的创新能力受到导师认可。

5 结语

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厚基础、善实践、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此改革实施多年,已为其他院校所关注,对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迪。教材、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等具有普遍推广和运用价值,可操作性较强,可供兄弟院校借鉴和参考,共同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翟红,宗望远.高等农业院校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2):24-26.

[2]张丽华,卫泽.澳大利亚TAFE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5):47-49.

[3]谭晶莹,安伟科,周勇.工程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理工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9):28-29.

[4]吕小莲,张孝琼,张青.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73-77.

猜你喜欢
机械类专业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型本科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学分制下机械类专业中自动化类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基于CRP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目标下的专升本课程体系构建之研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