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娇 林春榕 杨颖 李智峰 吴定宇
摘 要 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地方院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从共享管理模式、平台建设、有偿开放、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开放共享体制的构建,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方院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实验室;数字化校园;网络共享信息化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8-0010-03
1 前言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工具,也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从数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和提高,为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3]。以大理大学为例,近年来,随着学校发展,学校购置的单价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90多台(件),价值3000多万元。目前学校拥有全数字超导核磁共振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高分辨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引进,对学校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促进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从学校每年进行的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考核评估来看,当前大理大学的大型分析仪器设备真正共享实现程度并不高,各学院之间的横向协作匮乏,部分大型仪器使用率低的现状一直存在。这也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地方院校中该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如何使用、管理好这些大型仪器设备,提出适合本校发展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体系,是摆在每一位管理工作者和实验技术人员面前的一项研究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要求和意义。
2 大型仪器设备开发共享存在的矛盾冲突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缺乏有效的论证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是设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前提。学校购置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都要求进行专家论证,但由于高校筹资来源的多元化,各学科、课题组(科研机构)之间条块分散、财力分割,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的论证缺乏有效性,没有从全校的角度为设备使用和共享把好关,导致校属学院内某个学科领域局部有序,而全校整体不足,存在重复购置现象。这样一方面会造成资源浪费和资金分散[4];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分散和重复,往往出现经费不足而无法添置设备辅助部件和购置设备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后期设备配置不完善,运行经费不足,资源不能共享而造成设备使用率低等问题。
整合共享观念与传统的占有使用观念之间存在的冲突 大多数开展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高校对已有仪器设备的整合还是局部的、有限的[5]。无论是何种经费购置的设备,都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设备所属部门只有设备的管理权,而全校师生有设备的使用权。但由于观念固化,部分学院、实验室甚至科研课题组认为,设备购置使用的是学科建设或科研经费,仪器就应该属于学院或课题组,导致出现仪器设备“私有化”现象。这种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界线,使得部分仪器共享效果不理想,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实现统管共用难度较大。
实验技术队伍不健全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管理的主体,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仪器设备得到良好保养、维护、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重要保障[6]。由于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发展空间相对狭窄,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现有的实验队伍结构不合理,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
一是缺乏理论素养高、研发能力强的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导致大型仪器设备的新功能得不到有效开发,设备不能高效率运行;
二是缺乏技术精湛、精通仪器维修的实验技术人员,仪器设备一旦出现问题,实验技术人员无法解决,只能等待厂家工程师上门维修,导致仪器无法正常运行。
3 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措施及建议
要解决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中的瓶颈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共享机制,就必须将部门的管理能力、平台规划、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等融合起来,体现到设备共享中。
强化设备购置调研论证机制建设 凡单价为人民币10万元(含)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前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目前学校的论证程序是各申购部门自行组织专家进行购置论证后报设备采购部门采购,由此就存在一个问题,即申购部门为了买到自己需求的设备,论证时就不会从学校的角度全盘考虑,这样论证就成了“走过场”。
要强化设备论证机制,从源头上进行把关,从经费来源上来看,有两种解决办法。
1)由学校统筹的经费,由申购人提出申请,将申购材料上交学校实验室管理处或设备处审核,设备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在论证环节,设备管理部门应以多种形式及渠道核实论证报告的准确性,为决策者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不仅要对设备的技术和服务参数指标进行论证,还要对全校甚至全市的同类设备进行调研,并落实设备的安装条件、管理人员、运行维护费用等。
2)科研经费及其他渠道来源的经费,这部分设备论证多由申购部门负责,提出申购人为第一责任人,学校监察审计处参与其中,若因购置前因论证不充分,对出现后续使用率不高等问题进行追责,避免出现事前人人喊买,事后无人监管的情况。设备论证后,向全校范围公示论证结果,报主管校领导审批,方可进行采购程序。
共享管理模式的建立 共享模式的建立,不是简单地将学校的所有大型仪器设备集中起来,而是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现有大型分析儀器设备的作用,这是当前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体制构建上,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共享机制是实现设备共享的重要条件。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中,设备、人员是基础,共享基金及相关的制度是支撑,不断创新是保障。学校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建设、共享共用、有偿使用、绩效评价”的原则,加强仪器设备从规划、论证、购置、运行到效益评价的全过程管理,从源头上把关,避免重复购置、分散管理;加强设备运行过程监管、效益和责任考核,确保设备发挥使用效益。
这种模式可以以搭建资源共享管理平台为依托,学校统筹仪器设备资源的配置管理,设备资源配置重点支持不同层次的共享实体平台建设。学校根据设备特性和服务覆盖面,将设备归入不同层次的实体平台运行管理,在优先满足申请购置团队使用的基础上开放共享。实体平台建设以校级平台和院级平台为主,专业平台为辅,兼顾国家级别科研基地发展。这种在校内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体系的做法,有效地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促进资源最大化利用[7]。
此外,加强与地方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合作,推动“校地共建”,也是拓展大型仪器设备实现真正开放共享的另一条途径。以大理大学为例,药学与化学学院结合学院省级重点学科的专业优势,与大理药业合作共建药物研究所,搭建创新平台;公共卫生学院与滇西司法鉴定中心合作,利用实验中心仪器设备进行血液样本的测定。这样既加大了相关学院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又促进了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出学校的力量。
在实体平台中充分发挥责任教授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中的作用 高校教学研究具有学科的多样性、学术研究的自由性等特点,仪器设备比较分散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始终是一个困扰高校仪器设备条件建设工作的矛盾[8]。以往以学科建设经费和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一般都分布在各学院和课题组,由相关的责任人负责管理和使用。这些责任人对所托管仪器设备非常熟悉,拥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具有较完善的科研团队,能够开发相关贵重仪器功能和新方法,具备解决相关疑难问题的能力[9]。
对于这类课题组需要但又无必要各自配备的大型仪器设备,学校可以以“专管共用”的原则进行管理,实行大型精密仪器责任教授聘任制,由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在职科研人员或相关学科的负责人担任实体平台的设备责任教授,并在年终考核绩效分配中体现工作量。责任教授可优先使用设备,负责指导技术人员技能提升和设备维护,协助开展用户培训。同时,将责任教授和管理者分离,打破既是管理者又是使用者的现状,使责任教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设备开放共享中。这样既规范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了仪器设备的综合使用效益,又为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
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共享信息化平台 以数字化校园系统的建设为契机,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与学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结合,本着“以管理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以共享为核心”的原则,构建大型仪器设备网上预约管理共享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凡是设备总值在10万元以上的,原则上都必须加入信息化平台,对校内外实施开放共享[10]。系统主要包括仪器设备信息、应用领域、开放时间、预约申请、使用情况、数据统计等模块,用户可通过网络进行查询,预约申请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宽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渠道,全面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管理机制,让管理变得更加透明、便捷[11-12]。
研究制定有偿开放共享模式,为共享提供动力 要打破封闭的消极管理方式,解决仪器设备“共享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将管理者与用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针对重复购置、私有化现象、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为使大型设备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加大资源配置,凡是纳入开放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均实现有偿使用制度。并与省科技厅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结合,推动大型仪器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和提供专业化服务。校内外可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收费,实现“以机养机”。有偿使用服务费可用于试剂购置、设备维护、性能开发及实验室人员奖励。这样不仅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学校部分资金问题,保证设备运行所需资金的充足性,而且对设备管理人员合理的奖励方式的运用,调动了其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积极性,为开放共享提供内在的动力。
加强共享体系队伍建设,突出培训和指导地位 实验技术人员对仪器的管理和维护,对保障设备的完好率及使用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完善大型实验仪器的共享机制,需要加大力度培养高质量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管理队伍[13]。
以大型分析测试仪器为例,技术含量高,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才能使之发挥最大作用,这就要求分析测试人员必须要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及一定的专业背景。因此,学校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具体可通过学校每两年的岗位聘任,优化实验技术队伍,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并改革相应考核措施,完善实验系列的职称晋升条件,为实验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制定完善的培训制度,所有需要使用仪器的人员必须培训合格。采取集中培训、一对一培训等方式,使用者可以参加计划内的培训,也可以是单独预约培训[14-15],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到有认证资质的机构进行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运用业务技术的本领。学校也可在共享信息化平台上将设备相关的培训资料、准入制度、常见问题解答、使用注意事项等列出,供设备使用者学习参考。
还可采用AB角的管理模式,每台大型仪器设备至少要求两名实验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这样为仪器设备在开放共享方面提供了人员保证,不会因管理人员请假、外出出差、进修学习、上课等原因,出现仪器设备无法运行的情况。
4 结论
大型儀器设备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团队创新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开放共享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要完善共享管理,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并合理布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大型设备共享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系统地构建一套适合本校的且相对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才能使之在生命周期内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天为,白德成,张文定.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的共享机制与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55-158.
[2]周颖,田在宁,龙加福,等.融合多种管理模式完善仪器平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241-243,254.
[3]任祥忠,高原,张红兵.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9(4):101-103.
[4]刘贵镇,陈建荣,桑惠兰.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426-427.
[5]聞星火,杨树国,黄乐.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8-11.
[6]赵志强,刘志成.构建大型仪器有效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67-168.
[7]蔡鹰.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234-237.
[8]武向侠,白扬.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50-253.
[9]蓝秀健,段妍,张选红,等.充分发挥“责任教授”在贵重仪器共享管理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322-323,348.
[10]刘扬,黄朝华,吴炎,等.高校信息化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267-270.
[11]武向侠,落巨福,王惟远,等.高校可共用资源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3,16(1):187-189.
[12]李以明.地方高校大型实验仪器共享机制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2):111-112.
[13]张勇,王永涛,刘世清,等.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S1):161-162.
[14]许建峰.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制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186-188.
[15]高倩,花日茂.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模式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