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摘要】为了探寻复习课的教学方法,提升复习课的教学效果,笔者有幸在本区开设一节复习研讨课——“不等式”复习.为了起到良好的范式功能,笔者在充分基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例,分层教学,多题一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设例;最近发展区;数学思想
一、范例设计描述
1.例题:(A级)解不等式2x-3(x-1)≤6,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B级)解不等式x3-x-12≤1,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C级)关于m,n的方程组2m+n=x3,m+2n=x-12, 满足m-n≤1,求x的取值范围.
2.例题课堂教学实录.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例题1中A、B、C三级问题,从中选择一道你认为能够解决的问题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学生自主选择例题解答,教师巡视,对少数学困生进行指导.3分钟后第一次解答结束.)
教师:现在给你们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每名同学选择比你第一次选择高一级的题目尝试去解决一下,如果你是选择C级并完成解题的,请你思考一下有没有更优化的方法?(4分钟后,第二次解答结束.)
教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这三道题的解答过程.首先请一名解答A级题目的同学来展示并说说你是如何求解的?
学生1:(教师投影学生1的解题过程)我先去括号,然后移项、合并同类项,最后得到结果x≥-3.
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1:去括号时要注意不能漏乘和注意变号,移项要注意变号.
学生2:最后一步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教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一定要正确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注意刚刚提到的一些易错点.下面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B级题目的解答过程并说说你是如何求解的?
学生3:(教师投影学生3的解题过程)我的解题过程之比前一名同学多了一步去分母的过程,之后完全一样.
教师:在去分母时要注意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3:去分母时不能漏乘,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师:很好,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4: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教师:很好,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方程类似,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两漏”“三变”(去分母不能漏乘、去括号不能漏乘,去括号要注意变号、移项要变号、系数化为1时要注意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教师:下面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C题目的解答过程并说说你是如何求解的?
学生5:(教师投影学生5解题过程)通过分析题目我发现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怎样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m-n,通过分析我发现只要将方程组中方程1减去方程2,左边就变成了m-n,从而得到m-n=x3-x-12,再解不等式x3-x-12≤1即可求解.
教师:你说得非常好!方法也很巧妙,是什么样的认识让你想到这么好的方法?
学生5:我觉得是整体意识,就是从整体上来表示m-n,这样这道题就转化成B级例题了.
教师:说得非常好!数学中的整体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同学们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和应用.当然这道题也可以直接解关于x的不等式组,用含有x的代数式将m,n表示出来,再解不等式.实际上这三道题归根到底是同一道题在不同背景中的应用,同学们要善于观察、分析,增强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
二、例题教学感悟
1.例题设置分层,多题一解,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例题分三级层次设置,让学生先选一道题求解,主要是关注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二次解题,主要目的是激發学生学习动力,鼓励学生自我超越,培养学习自信心,更重要的是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多题一解,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关注知识间的联系.在分析例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注重解题过程中的反思和易错点归类,提高课堂复习质量.例题的教学体现了注重基础、分层教学、灵活变形、思想渗透、多题一解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例题探究过程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内驱力.
例题的设置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体现了不等式与方程组、直角坐标系、函数的有效结合,体现了数学知识间的关联.探究过程中,既关注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验.解题时,让学生先选择自己有把握的层级题目解答,主要是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每名学生第二次解题过程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让每名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学困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让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充分地训练思维,提升数学能力,激发探究的“内驱力”,在分层设例中不断“超越自我”.
在例题教学过程中,本章内容所蕴含的符号意识、类比思想、化归思想、模型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展示和渗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