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昆,胡 艳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学院,广东 佛山 528300)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日本,在西方得到发展。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信息化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为了抓住信息化时代对教育带来的机遇,我国在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摆脱现有英语教学的时间、空间的束缚,创新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基于英语教学改革的难得机遇背景下,本文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使用移动技术与设备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可行性。
(1)移动学习。伴随移动计算技术及各类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 M-Learning)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逐渐被接受与重视。文献资料显示,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博士将移动学习这一概念介绍到中国,他把移动学习归类为远程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并认为该学习形式将演变为未来的移动大学[1]。关于移动学习,国内外学者都已作出相关研究。有学者认为,移动学习是基于数字化学习,能随时随地地利用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进行不同目的的学习[2]。有研究从设备的角度指出,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掌上电脑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3]。另有研究认为,移动学习是通过社会和内容的交互、使用个人电子设备进行跨情境学习[4]。
(2)动机。Corder认为,动机可以帮助任何人学好一门语言[5]。Dörnyei从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境层面三个维度较为全面地剖析了外语学习动机。 其中语言层面包含与二语相关的成分,如目标语蕴含的文化、目标语社团以及熟练使用该语言的潜在价值。学习情境层面有三类动机成分构成。其中一种动机成分与课程有关,涉及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学习任务[6]。另有研究证明,激发学习动机与使用学习策略能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7],从而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8]。因此,将学习动机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研究有现实意义。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更为普遍。但如何借助移动技术开展移动学习,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提高大学英语学习的成效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笔者通过实验的方式对比实验班与控制班的英语学习成效。实验前,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对移动学习的了解程度以及英语学习动机水平。随后对实验班采取移动学习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而控制班只进行常规英语教学。移动学习主要围绕学校自主研发的英语教学资源库展开,教师与学生可通过在各自的移动设备上的英语教学资源库APP的方式进入资源库,或者通过浏览器进入资源库。教师进入英语教学资源库,即可对学生下达学习指令,其间随时跟踪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最后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并把结果反馈学生。学生通过移动设备上的APP接收教师的指令、完成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传提交至英语教学资源库,然后得到结果反馈。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两个班的状况都进行观察与记录,并与学生就学习情况进行交流,以此作为研究的依据。实验后,对学生进行试卷考试以及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以便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化程度以及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变化程度。
笔者将英语教师也纳入研究范围。笔者通过对比实验前后参与实验教学的英语教师对移动学习的了解程度及运用移动设备开展教学的水平变化,从教师的角度证明移动学习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前,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学习动机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动机水平基本一致。实验后,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学习动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实施移动学习,学生的动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实验后,笔者通过对学生随机访谈了解到:通过实施移动学习教学,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操作在移动设备上经英语资源库APP接收教师下达的任务,完成任务并按时提交;学生可以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前提下通过移动设备与教师互动交流,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引,解决了学习过程中很多难题,学习效率有显著提高。学生明确表示支持使用移动设备进行英语学习,因为学习效率的提高,能在英语课堂有积极表现,使自己获得英语学习的满足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不少学生已经主动延长学习英语的时间。英语教师表示支持以移动学习的方式开展英语教学,因为通过移动设备开展教学能明显提升个人的移动设备操作水平,而且使用移动设备能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开展移动学习,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发生了明显变化。鉴于此,笔者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顺“时”而为。信息化时代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信息量,移动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学习方式,移动设备在学生当中的普及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据笔者调查,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为100%,拥有笔记本电脑的比例约为98%,拥有平板电脑的比例约为3%。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学习英语的比例高于使用纸质材料学习的比例,更明显高于使用台式电脑学习英语的比例。由此可以推断,学生更偏爱于使用移动设备学习英语。高等教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借助先进的教学技术、领先的教学理念培养走在社会前端的学生。大学英语作为受益面最广的一门公共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目前广泛应用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移动学习教学,不仅把移动设备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在课堂偷偷摸摸玩手机转变为在课堂大大方方用手机学习,而且课后学习也离不开移动设备。英语教师应充分挖掘移动设备的学习功能,把大学英语教学变成学生移动设备的“充电宝”。
第二,设计合理教学方案。开展移动学习教学前,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英语水平并设计适合高职学生当前学习及未来工作需要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定与编写、教学形式与情境的创设及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致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岗位技能为主线,以职场活动为情景,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突出职场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形式的运用既要突出移动学习教学的优势,又要巩固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课内外都能合理运用移动设备完成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效果。教学评价标准与方式的设置应更人性化、个性化,体现移动教学的及时性、准确性,确保对学生作出正确考核与客观评价,完成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第三,以导师身份树立教师的威信。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的威信毋庸置疑。信息化时代让传统教学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学的中心转变为学生,这是一种进步的转变。由于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获取资讯的类型更多样化,途径更便捷,尤其英语类资讯,英语教师的威信发生了变化。因此,英语教师应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例如参加培训班加深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提高自身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水平。此外,互联网上资源纷繁杂乱,学生经常出现不知如何抉择的情况。英语教师可凭借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下载并使用相关APP,如有道词典、大耳朵英语、百词斩等,多了解有助于学习与工作的信息。此外,英语教师可利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因此,开展移动学习教学将为教师在原有课堂教学基础上搭建一个全新的施展才华的平台,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师自身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中外知识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是互联网不可替代的财富。只要结合当下普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英语教学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心中仍然享有很高的威信。
第四,以主人身份树立学生的自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早已提出,移动学习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途径进行自主学习。自开展移动学习教学后,笔者观察到,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用英语表达的内容也有所增多,学生在课堂的焦虑程度有所降低。教师在课堂为学生搭建学习成果展示平台,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角地位,让学生把课外学习的材料与成果带到课堂相互分享,使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自如,学习的氛围更浓,从而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满足感。此外,教师牵头组建课程建设团队,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团队,从学生角度对教学资料的筛选与课程开发提出建议,并协助教师更新维护英语资源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师生共同努力,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大学英语建设成为学生自己的课程。
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更多便利,移动学习的优越性将更为突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充分把握这一发展良机,对教学硬件的升级换代加大投入,致力开发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相匹配、与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紧密关联的英语教材以及资源库。同时,赋予英语教师更大的改革空间,鼓励教师大胆开展教学改革尝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良性的教学互动循环,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具备更高英语水平的新型人才。[9]
参考文献:
[1] 王佑镁,王娟,杨晓兰,等.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中西方对比的研究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49-55.
[2] 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 2004(3):12-16.
[3] 黄德群.移动学习研究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 2005(12):48-51.
[4] 魏雪峰,杨现民. 移动学习:国际研究实践与展望:访英国开放大学迈克·沙普尔斯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 2014(1):4-8.
[5] Corder, S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5): 161-169.
[6] Dörnyei Z.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3):273-284.
[7] 倪清泉.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0(3):30-35.
[8] 胡艳.二语课堂有效实施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的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26-134.
[9] 敖登.研究性学习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0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