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的指南针。以“教学评一致性”为主题,教师设计的量表存在主题内涵要点不清、观察内容外延过宽、观察条目操作性差等问题,这会影响课堂观察的有效性。设计课堂观察量表时,教师应首先理解主题内涵,洞察量表设计的依据,接着分析课堂观察维度,然后依据量表设计的策略设计指向明确、指标合理、操作可行的量表。
【关键词】观察量表;设计偏失;设计依据;观察维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9-0020-05
【作者简介】杨素霞,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学校(江苏常州,213100)教师,一级教师。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评一致”作为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正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和教学研讨中,不少教师的课堂观察出现了偏差,要么是没能记下有价值的信息,要么是记录的数据空洞,缺乏说服力,最终无法进行推论。而观察活动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存在偏失现象。
一、“教学评一致性”观察量表设计的偏失
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的“试金石”“指南针”,然而教师在编制或使用观察量表时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主题内涵要点不清
进行课堂观察,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观察什么,因此观察点的确立和对主题内涵的把握至关重要。以“教学评一致性”为主题,有教师初步尝试设计了课堂结构的观察量表,但却往往会出现一些与主题内涵不完全匹配的观察要点,如表1。表1中,教师将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和教学活动作为观察视角,这是合理的,但缺少一致性分析,而且后面注明的观察点也与主题内涵毫无关系。观察“教学评一致”的课堂必须注重课堂的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此三者是否在同一目标下相互匹配。
(二)量表样式单一
课堂观察量表是为了观察课堂教与学的情况,必须全面捕捉信息,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但在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信息捕捉不全面的情况较为普通,究其原因是量表样式单一窄化,如某教师为了观察“目标达成情况”设计了表2。表2中“班级达成目标情况”这一栏,要记录的是班级学生达成本课学习目标的情况,观察者虽坐在学生中间,但因不了解身边学生的层次水平和其他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水平,因而不能全面地推测出整班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量表样式单一窄化。
(三)观察条目操作性差
综观现有的观察量表(如表1和表2),判断性的表达较少,多为描述性的记录,如此既耗费时间,又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记录。用这样的量表进行信息采集,必然会顾此失彼,因此量表设计还需考虑操作的方便性。
二、“教学评一致性”观察量表的优化思路
经过大量的实践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优化课堂观察量表的思路:首先理解主题,洞察量表的设计依据;接着分析该主题下课堂观察的维度,然后采用相关设计策略设计量表,最后在实践中检验、修改和完善量表。
(一)“教学评一致性”量表的设计依据
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要有据可循,即在设计观察量表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以目标为核心导引。
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教学、学习、评价都是在同一目标的引领下展开的;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没有一致性,因此目标居于核心地位。
2.教学评三位一体。
对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有两种:一是针对教师与命题者而言的,是指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命题者的命题保持一致;二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目标、行动、评价三者之间衔接的一致。目標、教学活动、评价彼此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我们重点研究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评的一致性。
3.有效教学的证据推论。
有效教学是基于证据的推论,而非抽象的逻辑思辨。教学有效性的唯一证据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二)确定路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观察维度
根据以上理解,我们确定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观察维度,其中,维度1重点关注“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维度2、维度3和维度4重点关注“教学评一致性”的三位一体和有效教学的要求。
维度1:“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目标。
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一步是确立教学目标。在现实的教学中,“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低效。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前必须综合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精准、具体的学习目标是后续评价和教学的灯塔。教师描述目标时要明确四个方面: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要清晰、可测,达成目标需要什么条件,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是什么。确立目标后,还需要通过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来判断目标是否科学适切,具体可以从目标的呈现、达成方法、检测方法和达标情况来分析。
以“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为观察主题,有以下观察角度和要点:
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学生实际、教材的适切性如何?目标表述的规范性如何?是否明确行为主体、动词、条件与表现程度?学生是否清楚这个目标,目标是怎样呈现的?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目标达成的方法和手段是什么?目标检测的方法是什么?目标达成情况如何?发现什么问题,有何建议?
维度2:“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结构。
“教学评一致性”的主要观点是,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课堂的评三者相互匹配,达成一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去哪里”“怎么去”和“我怎么知道自己到了那里”。在此过程中,目标是目的地,教学是交通工具,评价是导航仪。此三者必须相互匹配,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同时,评价必须嵌入教学活动中,即在教学活动中安排评价任务。从教师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呈现评价任务—组织交流与展示—收集与分析评价信息—教学调整或补救的循环过程;从学生角度看,课堂学习就是理解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展示与评价的循环过程。
以“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结构为观察主题,有以下观察角度和观察要点:
匹配度:预设的学习目标、预设的评价任务、教的信息、学的信息、评价的信息、教学评与目标的匹配程度。
教师的教:预设了哪些评价任务?如何围绕评价任务展开教学的?收集了哪些评价信息以及怎样处理的?是否进行了调整或补救?
学生的学:是否理解评价任务?怎样围绕评价任务展开学习的?怎样完成评价任务的?如何进行展示和评价的?
评价与教学的整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预设的评价任务是什么?教师是怎样呈现评价任务的?学生是怎样执行评价任务的?评价后,教师是如何进行交流和反馈的?
维度3:“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评价。
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而是促进学生成长。促进学生逐步达成目标,需要教师获取并合理利用评价信息。获取与利用评价信息,首先要对评价信息的含义进行界定,种类进行区分。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对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便是评价信息的来源。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做五个方面,因此学习信息与评价信息便可分为听的评价信息、说的评价信息、读的评价信息、写的评价信息和做的评价信息五大类。这些评价信息的具体观察指标可以是人数(有多少人出现了这样的评价信息)、对象(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时间、状态、方式等。评价信息的利用,则可以从教师获取评价信息后的表现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展开观察。具体而言,关于评价信息的获取,可以观察评价任务是什么?是什么类别的信息?有多少人在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状态如何?用了多少时间?而评价信息的利用,则可观察教师是否出现肯定、追问、补例讲解、引导、提醒、强调等教学行为。
维度4:“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环节。
判断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每个环节与具体目标的适切性,二是观察所有环节与总体目标的适切性。具体而言,有下列观察角度和要点:
每个环节与具体目标的适切性:该环节指向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该环节指向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该环节花费多少时间?该环节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怎样?
所有环节与总目标的适切性:该课有多少个环节?这些环节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些环节与知识体系的形成有何关系?环节间的衔接是如何进行的?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三)“教学评一致性”量表的设计策略
1.量表指标:基于问题解决。
观察量表体现了观察者的研究思路,是解决所研究问题的思维框架。设置观察点,首先要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将此思路具体化为观察指标,这样才能收集到解决问题的证據。具体来说,问题解决的策略有以下两点:
第一,从教学法角度确立。无论研究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都来自于课堂中教与学的行为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课堂文化。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就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框架。以观察点“教学评的一致性”为例,若从教学法的角度出发,其思路是:教师预设的目标是什么?预设的评价任务是什么?课堂上教师是如何教的?学生是如何学的?评价任务是怎样实施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课堂的评是否都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根据此思路,我们编制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结构”观察量表,见表3。
第二,从显性信息中确立。体现问题解决思路的具体观察指标还可以在课堂里的显性行为中寻找。课堂中的显性行为信息,从主体看,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类;从种类看,有听、说、读、写、做等。课堂的显性要素信息包括空间、时间、环境、资源、人物等,这些都是可观、可听、可感的重要信息,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从上述信息中确立观察指标后,再按逻辑排列组合,就能较好地得出问题解决的结论与建议。比如:要观察“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评价,课堂中的显性信息有学生完成任务的状态、用时、质量,教师获取的评价信息、信息获取途径,教师利用评价信息的方式、时机与效果等。据此,我们设计了观察量表,见表4。
2.量表样式:便于信息采集。
为了更好地使用观察量表进行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信息的捕捉与收集必须全面、精准。为了减少信息遗失,课堂观察量表的样式需多样化。另外,量表记录有时涉及大量的信息,为了便于记录,观察者可以结合配套量表进行记录。基于此两点,我们需要设计一些配套的课堂观察量表。
(1)配套的学生座位表。
为了全面、便捷地采集信息,我们可以设计学生座位表,并在座位表上标注出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座位表上可记录对象的状态、任务参与度、任务完成度、所用时间等。如表4中的带*项目在座位表上记录就更方便快捷,且信息捕捉全面。因此我们可以为表4增添配套的座位表,如表5所示。
说明:(1)▲为优秀生,★为学困生;(2)观察时,直接记录状态、用时、质量、获取的评价信息、信息获取的途径、利用评价信息的方式。(3)以“任务序号+问题序号”表示任务及问题。
(2)配套的样本学生量表。
在现实的课堂观察中,教师不可能记录每个学生的信息,因此抽样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需要设计样本学生观察量表。样本学生观察量表与班级整体观察量表的关键指标相同,不同的是它全程记录抽样学生所有的学习信息,如学生的表情、行为、回答、对话、表演、板演、作业等,这可以为后面的分析、推论提供充分的依据。如表2所示的“班级目标达成情况”这一主题的课堂观察量表中,我们可以增添配套的样本学生观察量表,如表6所示。
3.量表数据:便于信息处理。
在设计课堂观察量表之初,教师就需要思考设计的量表是否便于记录数据或现象,是否便于记录后的整理、归纳及推论。从资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资料本身的属性角度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它们取向不同,各有优势与局限。因此,如何在课堂观察中将二者有效结合,非常关键。
(1)定性观察的优势与局限
定性观察,是观察者根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对课堂实践进行细节描述,运用描述性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的观察活动。定性观察的优点之一是灵活、自由,观察者的视角较少受到限制,可以充分而整体地描述情境;优点二是能保留事件的自然顺序、逻辑关系和课堂生成。比如:需观察的问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价是否在共同目标的前提下相互匹配,需要的就是粗线条的观察和从整体上进行描述、分析、推论,因此教的信息、学的信息、评价的活动的观察与记录就适合使用定性观察。
当然,定性的课堂观察也有缺点,其一是定性观察只适用于观察较小的样本;其二是定性观察产生的大量文字资料,处理起来耗时、烦琐、不经济。
(2)定量观察的优势与局限
定量的记录方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定量观察注重客观、系统的方法与程序;定量观察研究的样本可稍大,观察所收集的资料可通过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定量的方法可以使研究有理有据,如进行“评价信息处理”的课堂观察时,就可以设计教师处理评价信息类型与方式的定量统计表。评价信息的内容、类别包括听的评价信息、说的评价信息、读的评价信息、写的评价信息和做的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的处理,包括肯定、否定、质疑、追问、补例、提升、未发现、不处理等。据此,我们在观察量表下加注了编码提示(如表4),观察者可以用编码快捷地记录教师获取信息的类型、处理信息的方式与次数。
定量观察的缺点是观察视角单一,记录问题难以全面。尽管定量观察强调科学、客观,但实际使用中由于观察者的课程素养、评价素养等因素,很难做到完全科学和客观。
因此,将通过定性观察所得的描述性证据与定量观察所获的数据性证据结合起来,有助于教师对课堂行为从整体到细节的把握。
总之,量表虽小,却把握着课堂观察的方向,体现的是对课堂观察活动本质的认识,所以观察量表的设计至关重要。量表设计好后,还要检验其科学性,需要通过不断的试用进行修正。只有指向明确、指标合理、操作可行的课堂观察量表,才是有效实施课堂观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沈毅,吴江林.課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李金钊.课堂教学公平观察量表的设计及观察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2(3):66-69.
[3]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4]蒋银华.目标导向下“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J].中小学管理,2013(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