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概念属于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的一种本质性理解,其主要是采用数学语言或符号的方式对事物数形形成表达与理解。数学概念的引入与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只有在学生感知、理解以及学会应用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学数学学习质量的持续性提高。对此,文章简要分析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引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6
作者简介:徐黎飞(1974—),男,江西玉山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一、引入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精炼而成的,数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较强,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设计一些趣味性、直观性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1]。在概念引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的生活案例,借助这一些贴近于学生生活的案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改善学生的体验以及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另外,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对概念与新内容的引入。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的知识,如已经基本掌握了1、19、101等数字,但这些数字都是整数,在生活中这些整数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在“分西瓜”的案例中,便需要将“1”划分为多个数字,此时整数便无法应用。对此,教师便可以将“分西瓜”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将“1”划分为分数。借助这一种以生活为主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概念,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性提高。
二、采用直观性引入,优化认知效果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意识,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直观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借助实物图、模型、挂图或幻灯片等丰富学生的观看途径或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构建表象认知,在设定相应问题情境导入方式的基础上,将静态化的教学知识转变为动态化的活动方式,以此实现对学生概念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2]。在问题情境设计方面,需要保证可行性、趣味性,不仅可以实现重点的突出,还能够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实现积极学习。数学概念本身具备一定的抽象化,教师需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借助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拿出多个小棒(如9个),并根据要求摆放在桌子上,首先以3根为一组摆放在一起,此时需要怎么列算式,这一问题因为不涉及余数,所以学生会快速说出“9÷3=3”;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4根为一组进行摆放,摆放完之后学生会发生多了2根;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解,便可以快速实现对余数的教学,学生的适应性以及学习积极性会比较强,概念引入的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三、借助知识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基本上是建立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的。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刻掌握认知规律,借助知识迁移,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分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厘米”的角度进行引入,通过尺子上的刻度,让学生实现对1、2、3厘米的认知,并借助画一画的方式认识厘米,之后再进行分米的教学,促使学生对长度单位形成正确的理解,并借助生活经验提高其对概念的认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合理地引入概念非常重要,是推動学生长远发展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概念引入的教学方式非常多,因为小学生在抽象概念方面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加优质的概念引入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学习能动性,并引导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渴望式学习,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持续性改进。
参考文献:
[1]蒋敏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算理的结构分析及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37-42.
[2]李 新.识得“计算”真面目——计算在小学数学中的价值分析与教学策略初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