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行为-认知”教学法能够突出阅读和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基于此,文章主要对“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行为-认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6
作者简介:许先荣(1967—),男,江西婺源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一、“行为-认知”教学的概念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强调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往往会忽略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多动笔、勤阅读才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行为-认知”教学法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是一种通过研究人们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的学习状态,并结合了心理学的相关经验以及教学实践所构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环境和教学现状相结合,促进阅读和书写之间的互补,从而有效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行为-认知”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的对象,同样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慢慢学会阅读。另外,教师除了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还需要充分地考虑教学内容的跨度,如果跨度太大会不利于小学生进行理解[1]。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周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不过他们的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适当地加入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结合阅读内容开展教学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自身的生活阅历及品德修养都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在阅读教学中采取“行为-认知”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语感。例如:在对《触摸春天》这一课文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会积累语段词汇是学生形成语感的决定性因素,同时这也是学好语文的必然前提。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复述来实现这点。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一边读一边思考,从而更好地领会到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语感。学生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的所闻所感进行内化的过程,并选用适合的语言来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即可以实现语言素材的积累,还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行为-认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延伸培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只是一种手段,却并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任务。在“行为-认知”教学法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培养需要有特定的培养目标。第一,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這也是阅读的基础和目的,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文章主旨、立意等进行理解。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不仅是教学的目的更是一种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在思考中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2]。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习语文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收获在课堂上教师无法传达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感,开阔自己的眼界,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行为-认知”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将其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 霞.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法的实践与探讨[J]. 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3):191.
[2]谢琼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行为-认知”教学法的实践[J]. 读书文摘, 2016(2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