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

2018-03-13 12:31张爱丽
求知导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价值追求、目标群体以及利益立场等方面的高度契合,文章顺应时代召唤,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民共同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文章通过对时代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论述,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困扰和难题进行成因剖析,进而探索解决资助困扰及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质量和成效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助育人工作;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8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2018年度学生资助工作专项研究课题(2018-XSZZ-14)。

作者简介:张爱丽(1980—),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向度,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日益完善,资助工作的覆盖面、力度都有较大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功能大体得以实现。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有待加强和完善的地方。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资助育人质量和成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多元化、立体化多维资助育人路径,真正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本质的回归。

一、必然性和可能性

首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时代必然性。其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新时代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这恰恰也是高校资助人的追求所在;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要使中国强起来,人才是首要资源,资助育人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实现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有力举措,资助育人能保障经济困难的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本身既是社会和教育公平的体现,同时也是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其次,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现实可能性。高校资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有待加强和完善的现实问题,如重资助、轻育人,其具体表现为:资助解决了经济贫困,而心理贫困欠解决;实现一定程度的覆盖面,但做到精准资助,使贫有所需、贫能资助、真正公正却很难;资助对象诚信意识欠缺,资助金有时难以发挥“好钢用在刀刃上”和“雪中送炭”的作用;等等。

二、成因剖析

分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现状,主要是:第一,资助与育人不能有机结合,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育人”,重给予(学生重索取)轻索取(学生轻贡献),贡献和回报不同步甚至两条道逆行。第二,资助的公平公正性亟待加强,具体表现为贫困生的精准认定困难。究其背后原因主要存在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

(1)学校层面:①贫困认定缺乏“火眼金睛”之功效,认定标准难以把握。目前,贫困生认定主要是依据学生自填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情况量化自评表以及建档立卡、村委会或民政局开具的贫困证明等,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个别学生在填写指标数据时往往存在夸大甚至是虚假的现象,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难以考证,导致很难精准认定贫困生。②资助内容和方式缺乏多样性。有些高校偏向于采用简单、直接的资助方式,注重“外延式”无偿“输血”资助,如通过绿色通道可顺利入学,通过高校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学费减免、国家奖助学金等可保证学费、住宿费以及生活费等,这种保障式资助忽视了资助的“内涵”提升,资助过程中物资方面无忧,而心理和人文关怀欠缺。③资助方式欠改善。资助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应助尽助、非贫不助”,助学金的评定侧重强调贫困状况,对学习成绩没做过高要求,难以发挥资助对学业和回馈社会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励志奖学金虽然强调了学习成绩,但同一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其课程设置情况以及难易程度不尽相同,难以进行公正的横向比较,因此其发放也欠公平。无偿资助容易导致学生养成“等、靠、待”依赖、不思进取等不良习气,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同步发展。④对虚假资助生未制定严格惩罚标准。由于认定贫困生是由申请者单方面提供依据,难以对其提供的数据及贫困证明进行实地考察取证。此外,在贷款合同鉴定上,同样银行和高校也都无法有效地核实信息,这些易导致虚假贫困生的出现,究其根源是贫困生认定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没有制定对投机取巧的虚假贫困生的惩罚措施。

(2)学生层面:①部分学生在贫困生认定上诚信意识淡薄。有些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却不积极提出申请、开具贫困证明,反而有些不是真正贫困的同学却申请、证明齐全,这无疑会让虚假贫困生钻了空子,占了贫困资助的名额,这种情况也会增加贫困生认定的困难度。②资助金存在滥用嫌疑,与资助的初衷背道而驰。国家为学生提供經济资助是为了经济困难的学生能获取公平的学习机会、顺利完成学业,从而实现个人成长成才。但一些受资助者尤其是一些高额奖学金获得者,认为这些资助金到了自己手中,自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想用在什么地方就用在什么地方,于是他们为了攀比,或者买高昂的手机,或者买名牌衣服,把国家资助学生的初衷抛到九霄云外,甚至扬言:“这是我的钱,怎么花与谁何干!”③学生受资助后自立自强意识、回馈意识、感恩意识等欠缺。经济资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资助的目的和价值导向所在。无论是奖、勤、贷还是助、免、补,部分学生认为获得这些资助都是理所当然的,不仅不心怀感恩、励志回馈社会和国家,甚至一些受助学生价值观错位,恶意拖欠贷款、骗取助、减、免、补等优惠,消费观扭曲,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甚至怀着“坐等助、减、免、补”的消极依赖心理,缺乏自立、自强、回馈意识、感恩意识、责任和担当意识。尽管各高校也积极开展助后教育活动,但往往收效甚微。

三、路径探析

高校应秉持“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资助理念,积极探索资助工作新模式,坚持“一中心,四基点”的资助育人路径。一个中心是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四个基本点分别是资助助人、制度建设、文化培育、能力培养。

1.资助助人是基础

贫困生所承受的沉重经济压力会深深影响到他们各种能力的积极培养,这无形中会削弱他们未来立足社会的竞争能力。尽管目前我校的资助体系已相对完善,但还远不能做到应助尽助。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有些学生家庭实在贫困,但往往这些学生由于较强的自尊心,不愿意在同学面前暴露贫困的一面,长期在压抑自卑中小心翼翼地生活,导致学习、活动等方面不能充分地展示自我。试想,如果这些孩子经济上有底气,他们的潜力将得以充分释放,相信他们的成就不亚于那些在安逸生活中长大的孩子,基于此,通过资助助人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就尤为重要。

2.制度建设是支撑

建立和完善資助制度是高校资助工作持续、有序开展的保障,只有制度建设切实有效,资助才能规范和完善。学校在制度上应建立立体多元的经济资助体系,通过奖、助、免、减、贷以及开辟绿色通道等,逐步形成国家助学贷款、各级奖助金、勤工助学、社会实践与创业以及社会扶助多种资助途径;建立五位一体的资助制度体系,并结合资助工作实际,不断完善和丰富资助体系,以充分发挥资助制度的支撑功能。

3.文化培育是保障

资助后对学生的文化培育是高校资助工作持久、健康、稳定开展的有效保障。感恩、责任、诚信、自信和励志文化都应该是资助文化培育的应有之义。①感恩文化。感恩有回馈之义,对曾经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得到的资金资助,都应怀感恩和回馈之心,学校要持续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比如,通过感恩主题班会、感恩承诺签名等形式,贫困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国家政策的优惠及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②责任文化。高校贷助工作的目的应是让贫困生平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激励他们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如通过勤工助学,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进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等。③诚信文化。诚信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底线,诚信问题可呈现为高校助学贷款还款与否以及还款是否及时等,可通过诚信座谈会以及诚信征文活动等系列举措培养诚信文化。④励志文化。资助工作中励志文化的培养能使贫困生增强改变自我命运的信心和勇气,激发他们通过努力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4.能力建设是核心

学校应根据受助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长,有意识地引导其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和忧郁情绪,严重的还会发生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这样不仅对学生自身身心造成伤害,而且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可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心理沙龙、心理咨询等方式,及时有效疏导贫困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其建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化劣势为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首要能力,是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不可否认,经济困难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面临较其他学生更多的困难和阻力,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苦和汗水。学校要以“尊道贵德,博学善建”的校训鼓舞和激励他们在学习上奋发有为。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无论对改变他们的经济状态还是增强他们的信心都必不可少。诚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层面的,也是较曲折的过程。学校可通过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平台,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资助助人为基础、制度建设为支撑、文化培育为保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中心、四基点”多维资助育人模式是学校资助工作的新探索。实践证明,多维资助育人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新时期资助政策的必然选择。其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时代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切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前沿问题,即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不断探索资助育人的新途径;有利于切中工作实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为高校人才培养以及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牛 兵,茅 蕾.帮困注重育人,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全面成才[J].华章,2009(6):56-57.

[2]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7-69.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