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祥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的应然旨归。所谓“核心素养”,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诸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唯技术论,也不能唯体能论,而应将体能训练、技能培育融合起来,在“技体融合”中发展学生体育活动兴趣,打造学生体育学练高效课堂,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真切提升。
将发展学生体能和提升学生技能融合起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要以学定教,将体育教学建基于学生学习内在需求基础之上。过去,基于师本立场,教师一厢情愿地定制内容,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抑或不明就里,抑或不感兴趣,抑或厌烦排斥,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往往一节课或者几节课下来,学生不仅不达标,教师还经常“吃力不讨好”。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在需求。“技体融合”的体育教学,要求教师要站到学生立场上去,了解学生学习需求,选择合理素材,设计活动内容。如此,能较好地处理好体育负荷与体育学习成效等诸多问题,让体育教学切入学生“最近发展区”,将学生由体育运动“现实发展水平”提升至“可能发展水平”。
体育课堂的活动内容,要以学定教。以学定教,需要教师借鉴中医方法——“望闻问切”,精准把脉学生已有运动水平,制订个别化、个性化运动方案,找准学生运动短板,精准发力,辅之以针对性训练,不断提升学生体能、体技。例如,教学“篮球基本技术——急起急停运球”前,教师可让学生展示直线、曲线运球,这样既可以展示学生已有的水平,又可以及时发现部分学生直线、曲线运球技术及准确的地方。基于此,教师方能果断改变原先教学计划,运用教学机制重新制订教学活动方案。笔者根据当时学生情况,专门开辟一堂课,和学生共同研讨直线、曲线运球技术。这一堂课教学,不像学生初始学习直线、曲线运球起始课,主要是运用游戏——“群龙戏珠”。一方面,用游戏激发学生运球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暴露运球不到位的地方,如有学生球和人的速度不匹配、有学生按拍球的部位不正确、有学生在不能控制球的方向等等。当学生暴露技术问题后,笔者对之展开针对性指导,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关注自己动作,从而夯实了直线运球和曲线运球基本功,为学生学习急起急停运球、行进中传接球以及投篮等技术动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借助游戏,让学生在不断跑的过程中发展体能,逐步适应篮球运动。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体育教学不拘泥于教案,不受教案束缚,更不能为完成技术、赶进度而置学生体育学习学情于不顾,那样只能让学生个别错误动作混入整体动作之中,从而影响整体动作学习。只有从学生具体学情出发,体育教学才能富有针对性、实效性。
如果说,“以学定教”是“技体融合”教学前提,那么,“因学施教”就是“技体融合”教学保障。学生运动水平、状态、方式是有差异的,与教师理想中水平、状态是不对等的。作为教师,要主动让“教”服务、服从于学生的“学”。“因学施教”就是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活动方案,实施分层教学;要求教师灵活变动体育活动形式,激活学生体育学习需求,开发学生体育运动潜能;要求教师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对学生体育学习因势利导;要求教师融入学生运动之中,洞察学生运动方式。
比如,过去学生对“中长跑”都是谈虎色变,畏惧、逃避中长跑。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一次性达标,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造成学生体育学习“习得性无助感”。为疏导学生中长跑运动心理,弥补学生学习短板,笔者从学生中长跑学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中长跑运动水平,运用“进门槛效应”,采用多样化形式,让学生愿跑、想跑、能跑。比如,有学生因为缺少对手,长跑潜能没充分发掘,于是笔者就在该生小组内,放一个强将,运用“鲶鱼效应”,激活学生跑的潜能,融技术指导于奋发之中;有学生因体力不支,笔者就时时关注这些学生,并且在学生跑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关怀,给学生送糖水,激励学生,融技术指导于暗示之中;当学生感觉单一训练方式比较枯燥乏味,对中长跑心生厌恶时,笔者就将学生中长跑设定为游戏,融技术指导于游戏之中;有学生不太了解中长跑意义和价值,在心理上排斥,笔者就给学生讲解中长跑意义和价值,让学生知晓中长跑对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功能,促进机体代谢,提高耐力素质,增强下肢肌肉力量等作用,融技术指导于身体健康知识普及之中。当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了中长跑,自然就能主动习得中长跑技术,如抢位、调整呼吸、冲刺等。
不难看出,在体育运动学习中,体能、技能原本就是糅合在一起的。作为教师,应将体能训练与技能发展等融合起来。一方面,技能掌握有助于增进学生运动信心,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另一方面,体能发展毫无疑问也有利于学生技能掌握。
“顺学而导”贵在“导”。作为体育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深度研究,尤其是“技体融合”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感悟体技,同时体能也无意识获得提高,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好的体育教学方法并不是依靠机械说教,而更多依靠引导、点拨、启发。只有学生掌握了体技,形成了动力定型,获得了体能增长,体育教学才是一种“双赢”教学。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教学“足球——脚内侧传接球”,该教师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只传不运”。笔者发现,学生传接球技术动作还是比较到位的。但这种教学很快让学生厌恶,学生原先正确动作也开始变形。基于此,笔者提议该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跑”的过程中传接球。一方面激发学生传接球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在跑的过程中,能发展自身体能。这样变“静态”传接球为“动态”传接球,更接近足球传接球实战状态。在学生传接球过程中,笔者发现,他们基本上都能主动选择好支撑脚的位置,能对准来球,做相应引撤或切挡动作,但对球的速度、方向把握不准,对后撤时机把握不准等。而这正是由于学生缺乏足球传接球实战经验,缺乏一种对运动足球的“敏感”。针对问题,笔者建议该教师让学生分小组练习,用“让足球飞”的游戏,培育学生对足球传接球技术要领,同时发展学生体能。
顺学而导,优化体育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已有运动水平、状态,更有前瞻眼光,将后续一些技术要领、体能训练等融入其中。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学生在整体性体育学习中,运动技术和体能都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说,人只有在感到充分自由的状态中才能发挥超常的创造潜能。尊重学生主体的“技体融合”的体育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身心都能获得发展,获得双向提升。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立场出发,从学生具体学情出发,通过技能教学,发展学生体能,进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技体融合”的体育教学,能有效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