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纯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更新才能跟上当下教学的发展步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新课改要求的重要体现,它更重视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重视学生的高级思维的发展,很多教师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出发,结合相关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以便为之后此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初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灵活配合进行翻转,与传统的教学任务、教学模式、课堂内外及课前课后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翻转教学弥补了原先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同时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学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信息技術教学不仅要适应当下信息课程的改革,同时也要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翻转课堂教学的出现直接推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对其取得新的进展有着重要意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从多方面着手,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多教学方式的融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变得更炉火纯青,师生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完善。
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为了迎合当下信息时代的到来,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现阶段关注的重点问题就是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活动的改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符合了时代与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所以它对于教学与社会的进步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教师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占有绝对的中心地位。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堂的吸收在课后进行再一次消化,但是翻转课堂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探究,共同合作,课后反思并总结。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下通过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结合翻转教学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身份
翻转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者的。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中,教师负责录制视频,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交流,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等。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了解小学生的内心所需及年龄较低、心智不成熟带来的局限性,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三观。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做到平等公平的交流,通过自查、互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共同取得进步。
例如,在翻转教学的课堂中,最显著的做法就是分小组学习,一组2~5人为佳,将所学内容合理分配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各自发表建议,寻求问题的答案,小组内部进行互查,最终进行总结,每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发言。对于问题的解决,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可发表建议,让课堂的互动氛围更加浓厚,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也可及时进行指导。
2.创新改革信息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主要考试科目的影响,所占比例少之甚少。根据这一现象,教师必须提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进行教学课程的创新设计,要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好重点知识,这就需要进行视频制作。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引导,才能保证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获得进步。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施“课题大学堂”策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题任务,在学生完成课题任务后,教师通过结果进行分配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调整相关课题的难易程度,学生通过课题解决获得信心,对信息技术也会产生兴趣,积极性更大,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多地方是不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提前做好教学任务与方向的设定,但是翻转课堂教学下学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变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必须要将主要科目的学习与信息教学合理规划好,教师不光要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前行,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及合作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总结问题。
例如,可以成立班级资源共享群,分享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视频,学生在课后也能学习。或者提出相关案例,让学生自主搜索,完成视频的观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教学方式,适应了时代发展与教学改革的需求,给予了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带动了学生的学习进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力,是当下不可或缺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张妍,李云文.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4,13(1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