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伟平
摘 要:写作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语文测试中占据较大分值比例。但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学生写作内容空泛以及缺乏情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长此以往还会消磨学生对写作兴趣。对此,从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善于积累生活素材以及加强阅读写作结合等分析改善语文写作教学对策,希望给語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对策
一般小学二、三年级便会接触写作教学,可以说写作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整体成果有着紧密联系。当前我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普遍存在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的现象,不仅耽误学生学习时间,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学生水平的提升。对此需要语文教师从多方面创新写作教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理解力。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依旧运用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即叙述题目和写作要求,学生选择写作材料后提笔写作,最后针对学生写作内容进行评讲,教师占据整个写作教学的中心,虽然指导思路清晰,然而写作形式十分单一沉闷,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写作能力更不知从何谈起。
2.学生写作内容空泛
写作目的在于对外抒发内心最真实的思想感情,然而从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得知,大部分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假大空和抄袭现象,可以说这种写作内容基本千篇一律,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内心的情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以至于学生陷入僵硬固定化写作模式,长此以往丧失灵活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写作欠缺情感
毫无疑问,写作是为了抒发情感,自然而然要求所学内容具备真情实感,但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都普遍存在套用文章情况,这种模式化作用使教师越来越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虽然也强调写作必须突出重点、立意新颖,然而会让学生自行编造情感和日常生活等最本质的内容写入作文当中,降低写作质量。
二、解决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策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小学生作文应和成人一般具有自己的真实情感。”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选择胡编乱造,以至于写作在畸形中发展。事实上,写作好似一面镜子,能真实反映学生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正是这种特性才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写作教学也具备育人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始终树立人文统一观念,从作文真实性特点着手,耐心引导学生记录真实事例,说出自己心中隐藏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谨记,写作教学在于对学生日常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行培养,为后续学习以及未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现实生活的写作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目的。
2.善于积累生活素材,拓展学生写作视野
写作中很多素材基本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相关教育者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源不断的泉水,丰富且不会枯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对写作产生兴趣。当前很多语文教师都对生活化写作十分关注,将生活和写作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写作质量。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报纸语言。报纸受众品味各有不同,因而编辑在遣词造句方面要充分考虑不同读者需求,和语文教材课文内容相比则具有规范性和时代性特征。一般新闻报道语言会普遍体现在运用新颖的标题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次电视语言,即以画面、声音、文字等不同内容组成的表现形式,其中口语化和灵活性是其显著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对此,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看新闻节目,通过模仿新闻语言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阅读写作结合,增强学生写作情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组成,而写作则是提升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两者属于相互促进关系。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均为经典作品,教师应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并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章写作手法,从而为后续写作打下基础。以《负荆请罪》一课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运用群读方式学习文章,理解文中关键人物的心理变化历程,并学习“唇枪舌剑”和“宽容大度”等词句,待学生学习完上述内容之后就可让其写一篇读后感,这种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深化写作质量。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正视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虽然此教学具有困难性、重要性和特殊性,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写作教学,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善于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拓展学生写作视野,加强阅读与写作结合,进一步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慧霞.探究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5(10):299.
[2]赵紫娜.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7(5):181-182.
[3]冯文彪.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新课程(上旬),2016(7):120.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