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学本 徐斌
摘 要:问题学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方式也应不拘一格。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应顺应他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对待。只要家长尊重科学,合理施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谈谈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策略
大量实践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谓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没有学习的天赋,而是输在了早期的习惯教育上,输在了起跑线上。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受到过分的溺爱,加上家长身上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片面追求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略心理的疏导,导致他们入学以后问题百出。如果不正视这类学生,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年级越高,“问题学生”就会不断增多,这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前程,而且会大面积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不少家长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留给老人或亲戚临时监护,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谈了关于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提高自身素质,起好表率作用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孩子有极强的效仿意识和模仿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虽有这种意识但认识不够深入,总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自己只需要管好学生的生活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影响人,环境同样改变人。如果父母不爱学习,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人不正,做事不端,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父母时时注意自身形象,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
二、多与孩子交谈,了解其内心世界
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便是与孩子交谈。交谈不同于训斥,应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促膝谈心。交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话题应让孩子感兴趣。交谈前,家长应想办法消除孩子的拘束心理,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然后适时地把自己的“高见”分享给孩子。交谈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捕捉和交谈话题的把握上。一般来说,在家长和孩子情绪不佳时最好不要交谈;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时不要盲目交谈;在有外人的时候不要进行批评性的交谈;在孩子吃饭或将要休息时不要交谈。教育的时机要灵活掌握,要以真正见到实效为要义,以孩子易于接受为准则。交谈的方式也不应单一,而应灵活多样。一般情况下,漫谈式谈话效果较好,比较受孩子欢迎。
三、与孩子共同活动,增进情感交流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家教成功的重要因素。问题学生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家庭氛围不和谐。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方法很多,而跟孩子一起活动是比较有效的一種方法。家长与孩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共同去野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色,激发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唤回家长对孩提时代的回忆,距离自然就会拉近,教育的内容便可随时渗透;可以一起做些游戏,搞点文娱活动,让家庭充满欢乐气氛,增添生活情趣,代沟自然变浅,感情自然融洽,寓教于乐,在亲切、欢乐、无拘无束之中问题便会悄然解决。
四、多表扬鼓励,扬起孩子的自信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对于问题孩子来说,表扬鼓励远比抱怨训斥奏效。表扬鼓励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也有利于保护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同时更有助于父母与孩子感情的增进。作为家长,必须树立一种意识,那就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犯点错不要紧,只要犯错后能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就是好样的。更重要的是要随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自信心就会增强,自然也就有了争取上进的信心。表扬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夸奖、点头、微笑、亲昵的动作等等,都可以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对年纪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奖励书籍、新衣服、玩具、学习用品等,但是要谨慎,不能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染上铜臭气,更重要的应是精神奖励。
五、掌握分寸,严慈适度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家庭教育上也同样如此,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必须用慈爱的态度,同时也应严格要求,以严慈相济的方式共促其健康成长。严格要求和爱护尊重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种方式都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信任。严慈相济是每个家长都应树立的当代家庭的教育理念。唯有严中有慈,慈中有严,方能成为家庭教育完美的双翼。
当然,问题学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方式也应不拘一格。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应顺应他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对待。只要家长尊重科学,合理施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注: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810。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