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节课中的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眼光看待社会生活,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知道温度对物体密度的影响,能解释密度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能用密度知识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物质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前沿科技的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三、教法学法
教法: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主,讲授结合法。
学法:观察讨论,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视频:全碳气凝胶(密度小,每立方米仅0.16mg)密度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本节课我们将运用密度知识解决或解答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欣赏。
设计意图:以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
2.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风车转动的原理,如图1(①点明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蜡烛放到风车下面观察风车的转动情况;②点明实验目的。)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风车转动的原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风的形成原因(酒精灯火焰上方的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变小,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进行补充,从而形成空气的流动,也就是风。)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亲自经历和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比起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师活动:出示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冰水中,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一般情况下,液体密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根据现象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液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密度减小。
教师活动:展示视频:铜球过环(铜球本来可以通过铁环,当对铜球加热后,发现铜球无法通过铁环,如图2),让学生思考固体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活动:根据现象思考总结,一般情况下,一定质量的固体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密度减小。
设计意图:根据实验现象,运用已学知识总结得到结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使知识的获得自然、简单,达到教学目的。
3.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师活动:问题引入:学校体育锻炼用的一个实心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dm3。提问:这个铅球是用铅制造的吗?(教师引导:比较密度、体积、质量三种方法鉴别物质)。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小组(1):我们是通过m=ρV,计算同体积铅质量,与铅球的质量比较。若相同,则是由纯铅制造;若不同,则不是。小组(2):我们是通过V=m/ρ,计算等质量铅的体积,与铅球的体积相比较,若相同则是由纯铅制造;若不同,则不是。小组(3):我们通过ρ=m/V,计算铅球的密度,如密度与铅的密度相同,则由纯铅制造;若不同,則不是。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4.密度与社会生活
教师活动:提问:戴眼镜的同学,你们在选择眼镜架的时候有什么要求?会选何种材质?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密度大的材料?哪些地方要用密度较小的材料?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其他方面应用的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眼镜入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前沿科技的发展中的作用,了解祖国科技的发展速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升华情感教育。
5.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然后要求同学间相互“说”本节课的主要知识,以及学习本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参考文献:
班石.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谈[J].装饰,2006(11).
作者简介:范昌君(1991.1—)女,汉,重庆涪陵,研究生,中学物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