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杂文 何为杂文

2018-03-07 11:53汪允
新课程·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拿来主义杂文教学设计

汪允

摘 要:《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鲁迅的唯一一篇杂文,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抓住杂文的特色,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阐发,锻炼批判思维能力,基于此,设计以鲁迅杂文语言的赏析为切入点建构课堂教学来呈现杂文的本质。

关键词:鲁迅;拿来主义;杂文;语言赏析;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是鲁迅1934年写作的一篇著名杂文,针对当时“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现实,以反语讽刺、委婉劝谕、直接抨击等各种杂文手法阐述个人的观点,是鲁迅以杂文进行战斗和思想启蒙的一篇佳作。人教版将其收入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在单元说明中建议带领学生“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单元教学建议提倡三点:一是从议论文的角度把握作者思路;二是观察作者观点与材料的紧密结合;三是提倡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阐发,锻炼批判思维能力。

我认为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立足于教材的编排体例、立足于一篇文章最大的语文价值、立足于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结合学生的预习反馈,我在制定教学设计之前,确定了本文教学应该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1.鲁迅要借助一篇杂文表达什么核心观点(一篇文章的主旨和鲁迅背后的深意)?如何让学生抓住一点?

2.在现有的单元教学编排体例中,这一节课可以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3.这篇文章最大的语文价值是什么?

4.在脱离了写作的时代之后,鲁迅的杂文给我们什么样的现实启示?

基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课前预习,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明确作者的议论对象和观点,训练阅读议论类文章时段与段之间推进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文章语言风格的判断和对文中反语、譬喻、修饰词及关联词等语句和段落的赏析,对鲁迅辛辣讽刺“不留情面”,和将思想问题情景化、漫画化、形象化的杂文“理趣”进行赏析。

3.通过对作者创作动机的分析,明确鲁迅杂文小切口、深投入的创作思路和现实针对性,认识到鲁迅在“战斗”“启蒙”等方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4.通过对鲁迅杂文的学习,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培养个人进行反省的习惯,增强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

由此,我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努力:

1.课前预习中设置了阅读建议,让学生勾画需要的内容,并通过课堂中的“筛选信息”环节检查和明确,并以此明确鲁迅本文的主要议论对象、观点和议论思路,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基本上可以将文章的思路和落脚点理清。

2.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始终围绕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最大的语文价值是什么?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鲁迅的唯一一篇以“杂文”这一文体呈现的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来说,杂文是文学性非常强的文体,主要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鲁迅本文,调用了各种语言手法,小至标点符号、词语(如动词、名词、修饰词、关联词)的使用,进而是比喻手法,另外还有类比说理,塑造了典型的形象,既辛辣嘲讽,又形象幽默,使得对现实的批判痛快彻底,生动到位而不失分寸。郑桂华老师曾经在分析本课时说,形象说理和个性表达是本文最大的语文价值。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鲁迅杂文语言的赏析。通过预习可知,学生对“反语讽刺”能直接感受到,但部分同学描述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因此课堂教学由学生看似“已知”的反语开始对鲁迅杂文语言的赏析,过渡到本来“未知”或者“不确定”的“幽默形象”的语言特征,从而最终明确以“幽默讽刺”为特征的杂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丰富运用,并借助课外拓展延伸的杂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进行比较。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分析,学生对鲁迅杂文的感受是非常零碎的、直观的,并且对鲁迅杂文语言的赏析也相对比较表面,在推进的时候非常缓慢,也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我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分析,适时评价,效果仍不理想。这也说明了学生对杂文特征的含糊。

3.鲁迅作品的时代特征和对我们当今现实的启示。

为何鲁迅的语言如此犀利尖刻,不留情面,为何鲁迅要刻画不同人对“大宅子”的不同反应,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前预习中选取了鲁迅《什么是讽刺》的一段话,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明白,鲁迅的杂文都具有非常鲜明的针对性,并从一个小的方面切入,通过分析和评论来展现改变现实、改造国民性的目的。对现实犀利尖刻的讽刺是为了论战,为了唤醒民众,因为“失去了现在,也就无所谓未来”——必须对有害的现实立刻给予反响。

同时,鲁迅的写作不会脱离他所生活的时代,他是在借助那个时代的眼光、场景、价值观来说明和分析问题的,他选取的材料都是那个年代“常见的、公然的,而已经不合理的”现象,以刻画“中国大众的灵魂”,以常见的不合理现象的刻画来达到启蒙的目的。

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过渡,从鲁迅对我们陌生的“有害现实”的抨击,走到龙应台对大家也习以为常的“常见的、公然的,而已经不合理的”现象的质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的反思,对自身的反省。拓展材料较好地发挥了辅助理解、迁移过渡的作用。

鲁迅的杂文言近旨远,犀利辛辣,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鲁迅要借助它改变现实并唤醒大众。基于此而进行的尝试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我想,一篇杂文不仅仅是要知道它写了什么,更要知道它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风格,并让学生和它产生共鸣、引发思考,才更接近雜文创作的本质。

参考文献:

赵清林.精彩不期而至:《拿来主义》教学反思[J].中学语文,2012(7).

猜你喜欢
拿来主义杂文教学设计
画与理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