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华
摘 要:特长生培养作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高中阶段体育人才培养项目的关注点,更是高中体育专项人才培养实力的展示。然而就当前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来看,与实际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此,从当前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现状着手对体育特长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明确,然后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探讨促进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提升的良好路径,促进高中阶段体育特长生培养的效果实现。
关键词: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有效性;提升
体育特长生作为一项支撑国家高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体育内容,对于学生、学校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除了要面临紧张的文化课程学习以外,还要分配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相关体育特长项目的训练,因此,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训练途径来提升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效果,节约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以保持自己在文化课程和体育项目成绩之间的均衡是学生和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当前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现状
对于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来说,是否对当前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现状进行全面、客观和准确的把握是影响到特长生训练计划制订与实施的关键,也是影响特长生训练效果的基础性内容。就当前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实际情况而言,虽然近年来培养的学生数量和质量较之前都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难以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
研究中发现,多数学生选择体育特长生这条路是因为自己在文化课程学习方面并不优秀,处于班级的中下游,这些学生通过文化课程考试来进入理想高校的成功率比较低,因此选择通过特长生的这条路径来实现高校梦。因此,这些学生在文化课程方面的成绩和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在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方面也比较欠缺,只能够通过一项或者几项体育项目的专项训练来获得一项优势。同时,这类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体育充满了兴趣,并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质和能力,能够经过刻苦的训练来获得技能方面的提升。
2.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实际情况
就当前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学校和教师对于特长生所持有的观念有所变化,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特长生的培养,但是教师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往往采用一视同仁的方法,缺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导致学生训练的效果缺乏良好的方法支撑,学生只能够通过对简单动作进行重复性练习来实现自身技能的逐步提升。
二、提升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有效路径
通过上述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现状可以看出,当前的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存在训练观念滞后、训练方法缺乏创新和学生训练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特长生的长远素质提升,也是当前提升特长生训练效果所必须着手解决的。
1.更新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观念
人的思想观念会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来说,具有良好的训练观念是学生和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支撑其进行长期体育训练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和学生要纠正自己对于体育特长生的片面认识,对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意义有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理解,即特长生的培养是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文化课程学习和体育训练的关系,平衡两者之间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保持学生自身文化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双重提升,避免偏科。
2.创新特长生训练方法
良好的训练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专项训练成果,提升训练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文化课程这一短板内容的学习。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特长生培养方案,提升学生训练的针对性;其次,要密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从教师那里获得解决方案。
3.提升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体育特长生训练过程中发现,虽然有些学生在训练初期有着非常高的兴趣度,訓练起来也特别卖力,但是到了训练的关键阶段,则会出现“打退堂鼓”的情况,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缺乏较为长期、稳定的训练动力。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参与训练的原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把握激发学生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并不时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有利的环境来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坚持长期的训练。
体育特长生作为高中学生实现自身未来良好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基于学生、学校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重要人才培养策略。基于当前高中体育特长生培训过程中存在的训练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相关主体要从观念、方法和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提升学生参与训练的效果,使学生能够通过刻苦的练习来获得自身体育技能方面的良好提升,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一个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时军霞.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效率的方式浅谈[J].当代体育科技,2013(9):26-27.
[2]戴晶晶.高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方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6):24-25.
编辑 李博宁